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1773年,乾隆皇帝走到乾清门突然痛哭流涕,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乾隆皇帝哭泣惋惜的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刘统勋。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刘统勋是何许人,但是说起他的儿子刘墉则是家喻户晓,在民间被称为“刘罗锅”,今天就来看看这位刘统勋的感人事迹。
刘统勋出生在清朝康熙皇帝时期,在雍正二年的进士考试中榜上有名,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但是在雍正皇帝掌权期间,刘统勋并不显眼,只是担任过南书房行走的职务。
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登基称帝,就在同一年,刘统勋得到乾隆重用,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也许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吧。乾隆非常重视对刘统勋的培养,他让其跟随当时大名鼎鼎的嵇曾筠到浙江去学习海塘工程建造和治水,事实证明,这次学习对刘统勋日后的治水能力有很大帮助。
乾隆二年,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刑部侍郎,但是并没有回京工作,而是仍然留在浙江,直到乾隆三年才回到京城任职。不幸的是,一年后,刘统勋的母亲生病去世,因此他需要辞职回家为母亲丁忧守孝。
乾隆六年,刚刚守孝期满的刘统勋就接到乾隆皇帝的任命,这次将他放在督察院担任左都御史,这是负责监察朝堂官员言行举止的,由此可见乾隆对刘统勋信任有加。
直言敢谏、无比忠诚在刘统勋担任左都御史后不久,他就据实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奏章,内容可以说是劲爆十足。在奏章中刘统勋直言张廷玉和讷亲,这两位在朝堂上是地位尊崇的人物,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名望非常大,而讷亲则担任着尚书一职。
刘统勋参奏张廷玉晚年不谨慎,利用张姚两家互相通婚结成同盟,在举荐官员时相互包庇,刘统勋给出的建议是乾隆皇帝三年不提拔张廷玉。
对于讷亲,刘统勋给出的参奏内容是讷亲管辖着吏部和户部,但是他独断专行,没有做到集思广益,下属们怨声载道,建议乾隆皇帝批评他让他日后改正。
乾隆接到奏章后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刘统勋这边,并且处罚方式还要更加严重,张廷玉和讷亲两人都给革职。随后,乾隆在朝堂上当着所有臣子的面将刘统勋敢于直言进谏的奏章展示给大家,所有官员都感到脊背发凉,从此之后刘统勋的名声就传开了。
重拳治贪、清廉表率清朝的腐败是比较严重的,其实清朝官员的工资待遇已经相对更好了,并且清朝皇帝还专门给官员开了补贴的口子,就是所谓的火耗银。即使这样,仍然不能限制清朝官员的贪欲,腐败现象到处可见,皇帝对于贪污腐败行为一直都想治理。
清廉做官可以说是官场的死穴,能够做到清廉一生的人少之又少,清廉的背后不仅仅是钱财问题,其实还涉及到结党营私等一系列问题。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可以说是当时的国之柱石,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晚年也没能守住自己。
刘墉一生为官清廉,一直被民间百姓赞颂,成为清朝官场少见的一股清流,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父亲刘统勋同样也是清廉典范。乾隆皇帝一直不知道刘统勋清廉程度,在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他的家中吊唁,走到门口时乾隆愣住了。
刘统勋为政四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朝中核心官职,没想到他家里的门檐非常窄、非常低,古代人非常看重大门,大户人家都是高门大户,表示这家人身份地位不一般,然而作为清朝宰相的刘统勋家里大门竟然如此寒酸,这让乾隆非常震惊。
当乾隆来到刘统勋家中,家中的简朴程度让乾隆感动不已,吊唁完回宫路上,当走到乾清门时,乾隆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刘统勋死后被乾隆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
刘统勋作为京城大员,由于受到乾隆的信任,经常要到各地去督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刘统勋为清朝揪出了很多贪官污吏,震慑了清朝高官,算得上“打虎”能手。
比如在乾隆十八年,江南邵伯湖和高邮车逻坝决堤,刘统勋奉命前去检查,结果在此期间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河道总督高斌和河务巡抚张师载全部被撸掉,牵连出来的一系列的贪污人员全部被严肃惩处。就在同一年,因为河道决堤被查出来还有其他官员,及时是不作为的官员也被惩罚。
再比如乾隆二十五年,西安将军克扣军饷被发现,刘统勋被乾隆派往查案,后来还牵连出归化将军侵吞公款的罪行。
治水能臣、乾隆助手前面说到刘统勋学习治水之术,在他的履历中经常会出现在清朝各地治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惩治了很多贪官。在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在山东勘察河道情况,负责赈灾事宜,当时河水上涨很快,刘统勋力排众议将濬聊城引河分流,最终引导水流入大海。
除此之外,刘统勋巧妙设计出降低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河堤,等河水降下去后再重新加固回原来的高度,避免了溃坝和水灾。
刘统勋的功劳不仅仅体现在治水上,他常年担任军机处行走,是距离皇帝非常近的核心权力机构,是乾隆皇帝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
乾隆时期曾修撰《西域图志》,这件事就是由刘统勋负责的,当时他亲自跋涉到边疆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测绘,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完成。《西域图志》是以后新疆地图的重要参考蓝本。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11月16日,刘统勋像往常一样坐轿去紫禁城上朝,当走到东华门时,轿夫感觉到娇子歪了,拉开轿帘一看,刘统勋去世了。
《鲁迅爱情》
鲁迅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
二十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二十多岁时,有一天,母亲叫他赶紧回国。他不明所以,匆匆回到家中,这才知道是让他回来结婚的。母亲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女方叫朱安,家庭倒是门当户对,可惜没有文化,还是个小脚。鲁迅深受那个年代新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由恋爱,对母亲包办的这门亲事十分不满,无法接受。但他是个大孝子,幼年丧父后,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和两个弟弟拉扯大,他不好违拗母亲的意思,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把朱安娶进了家门。但他同居不同床,始终没有和朱安过过一次夫妻生活。母亲后来得知此情,也无可奈何。
就这样过了20多年。
这期间,鲁迅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涯,回国教书,辛亥革命后,受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职。1918年,他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举成名。此后,他文思如潮,一发不可收,先后创作、发表、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同时,他应邀到北京大学兼职任教。用现在的话说,一人打三份工,即:教育部佥事、著名作家、大学教授。
后来,他厌恶官场,主动辞去公务员之职,除笔耕不辍外,他在几所大学任教。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时,认识了年青、貌美、好学、上进的女学生许广平。他所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课程,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也让许广平崇拜不已。于是,许广平经常向鲁迅请教问题。鲁迅的学识、思想和人品,深深打动了许广平的心。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许广平也与北京学生和市民一起,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她的爱国热忱和温柔坚定,令鲁迅无比倾慕。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们加深了彼此间的认识和理解。鲁迅终于克服了年龄悬殊、自己是有妇之夫等思想顾虑,与许广平建立了恋爱关系。他到广东中山大学等地任教时,与留在北京继续学业的许广平鸿雁传书,经常通信,热恋情深,并把他们的通信以《两地书》之名出版。1927年后,鲁迅和许广平走到了一起,并定居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鲁迅所谓的原配朱安呢,因自己不愿离开周家(鲁迅本姓周),所以,她一直留在周家,靠鲁迅和许广平负担她的生活,后寿终正寝。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认为寒门出孝子的原因有两点没有争议的:
1、寒门子弟更加明白父母的艰辛,从他成长过程中明白这件事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的孝顺。
2、寒门子弟的人经历更加坎坷,娱乐活动少,与之交往的人少,所以他人生中仅有的感情寄托大多都在父母那里。
再说两点大家可能有争议的观点:
3、寒门子弟需要通过孝顺这件事来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4、寒门子弟想要表达孝心太简单了,不用付出太多,也没有太多忧虑。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采纳!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孝子:史上十大孝子
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得到优先的照顾。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以下列举的为中国古代十大孝子孝感动天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NO1:孝感动天——舜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NO2:亲尝汤药——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NO3:啮指痛心——曾参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少年时家贫,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NO4:百里负米——仲由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之多。仲由所吃的饭菜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仲
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变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够重现,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远无法回到他身边,给他尽孝的机会了。仲由思亲孝亲之心,没有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丝毫淡漠,对父母始终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门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仲由百里负米的孝行也垂范于后世,成了千古美谈。
NO5:芦衣顺母——闵损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闵损一个不小心,把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损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逐后妻!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父亲不肯饶恕继母,闵损跪求父亲恳求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闵损又敬又爱,处处待闵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
NO6:鹿乳奉亲——郯子
郯子,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NO7:戏彩娱亲——老莱子
老莱子,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由于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于是隐居山林,自耕于蒙山南麓。
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对父母体贴入微。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其实那时的老莱子也年过70了。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彩娱亲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NO8:卖身葬父——董永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早年丧母,与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帝中平年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随父亲为避乱迁徙至汝南,后又流寓安陆。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在返回偿债途中,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NO9:刻木事亲——丁兰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寓居湖北宜城。丁兰年幼父去世,母因此忧伤成疾,不久病亡。丁兰父母俱亡,伶仃孤苦,幸赖族人抚养,才逐渐长大成人。
丁兰成人后,念父母恩深无以为报,终日思亲,一刻难忘,便请来木工,刻父母之像奉之案间,虔诚供奉,饮食必荐,出入必面,事死如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丁兰的妻子遵循丈夫的叮咛和教诲,在祭祀父母时倒还恭谨,事久了,便当成儿戏一般。听人说:凡属草木之灵,享受人间香火既久,则精气俱全,以针刺之,当能有血。丁兰的妻子于是带着好奇心,趁丁兰外出,竟用针刺父母的木像。不料,木像被刺处竟流出血来,与生人无异。一时惊惧不已,不敢复刺。丁兰外出归来,到像前禀告,木像见了丁兰,忽然眼中流泪不止,面呈痛苦之状。丁兰大骇,乃问其妻,其妻不肯实言,丁兰再三盘问,方知事情真相,丁兰十分愤怒,痛责其妻,并把其妻逐出门去。
NO10:行佣供母——江革
江革,字休映,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
少年丧父的江革,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劝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救灾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养,放他一马。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轮为盗贼。
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从这些孝子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读完书大部分人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其实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我们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他不奢求子女会孝顺他,只要不让他担忧挂心,他就非常的幸运了——可怜天下父母亲!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孝顺的子女,也有不孝顺的。和父母的教育有关系,还有后天受环境的影响。
张爷爷和老伴有三儿四女,在我们这边自然是儿子赡养父母,女儿来看望和伺候着。但是这么多子女却并不是个个都孝顺,反而因为子女多怄气。
张爷爷在70多查出癌症,张家老大,自然起着带头作用,主动承担送医治疗,每月陪去打针化疗的责任,但是因为还干着农活,自然有时候会有延误。然后老二呢,可以给钱,不过因为工作忙不能每月定时送医。老三实际上是排行老七,也是张爷爷老两口最疼爱的儿子,可是人家就以在外地做生意,不能回来为由,从查出病情到化疗半年也不露头来一次。
几个女儿,指望家里的这两个哥哥,隔三差五去医院照顾下,但是也不能及时来陪护。反而是张奶奶一个人颤巍巍地陪在医院,在家里也是张奶奶操心老头的护理饮食。
子女多,这个时候反而是个累赘,谁家都有事。张爷爷不知道是舍不得孩子们花钱,还是为难,也不积极去医院治疗,没有药了也不说,能拖就拖。本来可以活个3、5年的病,结果不到1年就去世了。
因为张家老大付出的多,张家大媳妇不乐意了,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老太太吵起来,有点恶语相向,老太太一辈子待人和善,也是为了子女没有停歇过,哪里受过这气,在儿子家是待不住了。
没有办法就跟着做生意的二女儿去江苏,着江苏好歹有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在那边,三家轮流过也能混过一段时间。毕竟上了年纪,生灾害病是自然的,春季得了风寒,一直拖着结果得了肺炎住院了,即便这样,小儿子也是不来医院看一下,更别说承担照顾的责任了。人不露面,钱也不给。老太太只能指望两个女儿,又担心给女儿负担,造成他们家庭不和。过了几个月,就回到老家,以前是一个乐观的老太太,现在也是一见到亲人就哀叹自己再也不能帮到子女,自己没有用了。
看到张奶奶这样,我们都很同情,但是却无能为力。她的子女都不是过得差的,家家有自己的事情,仿佛老人生病就像天要下雨一样,顺其自然,以自己的小家庭为重,没有人在乎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承受的压力和委屈。
1、只给钱不出力型
诸如张爷爷家老二,要治病就给治,钱照给,但是不能陪护,不会伺候,没有时间,要工作。这一类的子女除了确实因时间问题,还有就是敷衍,他们只在乎等量代换,用钱能处理一切。但是都得要求着来,没有主动性,也不会懂老人的心。
遇到这类子女,就要钱吧,别怕花他钱,找个好的养老院,或者找好的保姆,看病就找医院,找护工,到期给开支出单,不要奢望他们来看望,这点心理建设做好,作为父母也就不气了。
2、不给钱不出人的子女
这类子女也大有人在,大部分都是被宠溺的,眼里只有自己和小家庭。你可能难过,但是要知道,有这样的结果都是当年你们自己种下的因。
大概在4、50岁你还能干动活的时候,就要有察觉,不要相信他们年纪大点就懂得感恩了。这个时候你就要及时为自己养老做好准备了。或者多买保险,养老金,或者提前找好保姆,养老机构。给自己存好了棺材本,养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关键的。
3、相互扯皮的子女
60年之前的父母大多有2个及以上子女,原本以为子女多,“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孝顺的,但是有时候子女多却可能相互扯皮。
“老大不干,我们也不干!” “老二家怎么什么事都不关心啊?父母就我一个的吗?”······
即便亲生的想要尽点孝心,总有媳妇女婿扯着后腿,怕自己吃亏,等其他兄弟姐妹主动了自己才主动。
于是会出现老人慢慢等,子女静静看的局面。
对于这类子女,老人不要寒心,就要主动说出你的要求,虽然他们都成家,但是你还是父母,要求他们承担的责任一分为二,这边初一,那边就要十五,列出表格来,找村干部相关人员做公证,谁都要面子,不孝顺就是罪人。
以上只是一些补救办法,但是所有因都有果,感恩教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灌输,不要想着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子女成家了,你再了解他也没有用,总有外界的因素改变他们。
虽然法律对不承担赡养责任的子女有惩处,但是人家没有孝义,你再强行也没有用。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