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诲人不倦的“诲”拼音
[huì]
[全词释义]
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倦:厌倦。
[词句来源]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意思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拓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
来自头条百科:
https://www.baike.com/wiki/%E8%AE%BA%E8%AF%AD/19444928?prd=home_search&search_id=5e9jg5713i0000&view_id=4yidv8lwzpk000
意思是那些天资聪颖而又十分好学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学习知识不感到厌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注释:耻:羞耻,奇耻大辱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
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
出处:《论语·述而篇》。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答 : 子曰 :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厌." 的读音是 zǐ yuē : "mò ér zhì zhī , xué ér bù yàn "
子 , 孔子.
曰 , 说.
默 , 不语 , 不说话.
识 , 记住 , 标志 ,记号.
学 , 学习.
厌 , 厌倦.
默而识之 ,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 何有于我哉 ?" 意思是 , 孔子说 "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 , 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 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