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此前,写了很多苏州在清明前上市的时令美食,比如:青团子、塘鳢鱼、麦芽塌饼、酒酿饼、酱汁肉等。苏州清明时节的美食它们或起源于苏州,或代表着苏式的饮食文化,但这些美食在江南一带早已十分流行。各地还根据所处地域的原料和口味,作了调整。但在清明前,
此前,写了很多苏州在清明前上市的时令美食,比如:青团子、塘鳢鱼、麦芽塌饼、酒酿饼、酱汁肉等。
苏州清明时节的美食
它们或起源于苏州,或代表着苏式的饮食文化,但这些美食在江南一带早已十分流行。各地还根据所处地域的原料和口味,作了调整。
但在清明前,也有一种无须争论,也没有争论,它只属于苏州,范围再缩小一点,就只属于太湖边上的洞庭东西山,这就是碧螺春茶叶。
所以,我想以明前碧螺春,为我的清明时令食品的介绍,划上一个句号。
网上介绍碧螺春的文章太多了,因为它太出名了,请大家自行检索,我想作为一个苏州人,离产地又有点远的,谈一下,我眼中的碧螺春是怎样的?
茶叶沫子,只有三泡,不耐喝
小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家里老人常喝的是一种叫“三杯香”的绿茶,我不知道其产地,只晓得香气袭人,还比较耐泡,有时也会喝点不知名的红茶。
经济条件好一点后,家里出现了西湖龙井茶。
当然偶尔也拿一点便宜的碧螺春泡一下,感觉泡在玻璃水杯中,看上去像茶叶沫子,泡三次就没味道了。
远没有龙井的叶子在水杯里舒展开那么好看,后来,又喜欢上了安吉白茶,那份翠绿的嫩叶让人心旷神怡。
由于对碧螺春的感觉很一般。平时喝茶,龙井加安吉白茶是标配。
直到有一天,和一位朋友为碧螺春是否好喝争论起来。
朋友没有多说,转身从冰箱里,拿出碧螺春泡了一杯给我,当透过杯子看着茶叶的叶片舒展开,小小叶子呈现碧绿色,白毫散逸,在茶汤中上下浮沉。
入口鲜嫩爽口,夹杂着果香,“香喷喷、甜丝丝、苦因因”,回味甜醇。
“这是我认识的碧螺春?”我不禁问道。“这是上品的碧螺春”朋友解释道 。
随后一想,忽然开朗,不是碧螺春不好喝,而是我认知的局限。
在那个家里连冰箱都没有的年代,我居住的小镇离产地也有70来公里距离,运输和储存条件不行,加上买的是低品级的碧螺春,对这个名茶产生了误解。
过度的宣传,可能会起反作用
苏州自古是文人墨客比较多的地方,2500年的文化底蕴,让这些文人雅士可以“吹”的题材太多,又怎能缺席碧螺春呢?
人们对视觉认知正确,听觉次之,味觉要用文字描写出来已不易,但对文化人对此却乐此不疲。
“一片树叶掉进了水里,便成了茶”,苏州的这片树叶,文化人是怎么包装的:
了解果茶相间的种植特点:陆文夫先生的话说,碧螺春善于吸收各种气息,果园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山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进入早春的茶叶里。
金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