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对刘炳森的书法,争议为何如此大?在当代书坛,刘炳森可谓大名鼎鼎,他以一手个人面目十分突出的隶书享誉全国,更借着入电脑字库的机缘,深受大众的喜爱。刘炳森的书法受到人们喜爱,原因在于他的书法符合大众的审美——结构整齐端庄,用笔流美,书写规范,是
对刘炳森的书法,争议为何如此大?
在当代书坛,刘炳森可谓大名鼎鼎,他以一手个人面目十分突出的隶书享誉全国,更借着入电脑字库的机缘,深受大众的喜爱。刘炳森的书法受到人们喜爱,原因在于他的书法符合大众的审美——结构整齐端庄,用笔流美,书写规范,是那种让人很有“眼缘”的字。然而,对于刘炳森书法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刘炳森书法整齐划一,显得呆板,属于“俗书”。
2006年,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宝麟对刘炳森“为人”“为艺”的批评曾经在书坛引起激烈反响。关于刘炳森“为人”到底如何,因为其人已经作古,很多事情难以深入了解,我们不好说什么;但曹宝麟关于刘炳森“为艺”的论断,还是深以为然的。
刘炳森以隶书成名,当然具有一定水平
刘炳森赖隶书而成名,其隶书当然具备一定水平。第一,他整饬的章法和平正的结构,都显露出一种大方端庄的气质,胜过现在某些“国展精英”笔下的龇牙咧嘴、杂沓花哨、扁薄刻露;第二,他在用笔上尝试粗笔和细笔的组合变化,是具有匠心的;第三,他将行书运笔的连续性移入隶书,其牵丝连带虽然不尽成功,好歹也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刘炳森隶书,弊处明显
与此同时,如果要指出刘炳森隶书的症结所在,也是很明显的,在书法圈内,人们对刘炳森隶书弊处的认识很统一,说明这些问题是清楚、明显的。
第一,从字形来看,单字的外廓基本是等大的长方形外廓,单字的内部笔画之间基本上是平匀分布;
第二,从章法上来看,字距和字距、行距和行距,几乎永远是雷同的排列。以刘炳森隶书这两个特点来对照历史上经典的隶书,大家就会发现刘炳森的隶书与经典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大。汉隶的行间距可能差异不大,但每个字的结构和字内笔画的距离往往随机生发,因而在整齐美观之外,更有天趣。而刘炳森的隶书却因此陷入板刻无趣。它如果被用于匾额或对联等字数较少的形制,还不会过于简陋;它如果被施之于长篇巨制,则立即暴露出单调的弊端。
第三,从用笔来看,刘炳森的隶书也是存在问题的。例如,在较长笔画的末端,如遇转折之笔或顿挫之笔,刘炳森的隶书往往处理得不好,要么因为运笔不力导致肥钝,要么因为左侧笔锋导致偏枯。
刘炳森已经享受过度的褒奖
书坛对刘炳森的批评,并不是一味指摘它的弊处,而是说他的名不副实。刘炳森生前位居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且广受书法爱好者的赞誉。对于这样的地位与名气的书法家,我们不能把标准定得过低。不说拿他的书法与古代经典相比,起码也得与当代优秀的书法家作为参照。
如果把刘炳森的隶书,与来楚生、赖少其、王学仲等书法作比较,优劣是十分明显的。这些人书法不俗,但应该得到的声誉却在某种程度上,比不过刘炳森。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炳森已经享受了过度的褒奖。
结语
刘炳森虽然享有很大声誉,但他的隶书弊处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功力不足。这不是因为临摹训练不足,而是心灵滋养不足。张怀瓘说“不由灵台,必乏神气”,这话几乎像是为刘炳森隶书预备的一样。
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