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匠心独运,古寨邵村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大汶河下游有一坝名曰戴村坝,夏季洪流奔来,坝上水势壮观,声如虎啸,气若云瀑。坝北三里处有一村,古称邵村,因大汶河曾在此决口,后改名前口头村。村北五里乃周朝鄣国都城遗址。此处汶水转而南行,前口头村东依汶水
匠心独运,古寨邵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大汶河下游有一坝名曰戴村坝,夏季洪流奔来,坝上水势壮观,声如虎啸,气若云瀑。坝北三里处有一村,古称邵村,因大汶河曾在此决口,后改名前口头村。村北五里乃周朝鄣国都城遗址。此处汶水转而南行,前口头村东依汶水,西临汇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清朝末年,举全村之力,挖寨河,筑寨墙,修寨门,规格宏大,远近村寨无出其右。寨桥巨石如席,寨墙夯土高筑。寨河绕村流,鱼儿迎水游,蛙唱芦苇荡荡,鸟鸣古榆深深。村寨中部高四周低,雨水不驻,分流村角之坑,坑满则由寨墙阳沟入寨河,寨河之水经齐村、刘所入汇河。雨后,路不泥泞,田不存水,古人对村寨的整体规划可谓匠心独运。村民分片聚居,东南为栗氏南府,东北为栗氏北院,西南为赵家大院,西北有刘家、王家、张家、朱家等,其他各氏族杂居各处。
后土庙,世所罕见
寨外西北处原有庙宇一处,建国后成为学校,歇檐大殿雄伟壮观,彩绘壁画精妙传神,庙门高大厚实,孩童非二三个不能推动,惜皆毁于八十年代后期。2008年,前口头村小学教学楼施工时,发现了一块明朝石碑,该碑系邵村后土庙的碑记。该碑文为1626年所立,据该碑文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邵村发生“大头瘟”,当地一位妇女自称被后土神附身,并“授以神方”,治好了当地的瘟疫,邵村人因此建起了后土庙。邵村后土庙现已无存,出土石碑现存东平县博物馆。
戴家楼,高五层
明朝早年,邵村戴家为大族,戴家大院居于村寨中央高处,戴家楼高达五层,由长条白石与青砖混搭垒建而成,墙面平整如镜,砖间不见缝隙,塞铜钱而不能进。戴家楼现存两层,楼角驻足抬头仰望,仍觉其高耸入云、气势宏伟。据传,此地亦为戴村坝石料厂,不知言可信否。
圣感孝心,敕造“解元府”
解元府现在的居住人叫栗章公,现今八十多岁的他把这个古朴的院落收拾得干净利落。章公老人的老爷爷便是栗文英。据史书记载,栗文英,字翰卿,大清咸丰五年(1855年)乙卯科解元(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据传,栗文英文采斐然,尤擅诗词歌赋,赴考之时,阅卷人看不懂其作品,就给弃置一边,后幸得主考官复阅,而叹其文作之精妙,遂评为佳作榜首。中解元之后任命为长山县教谕,多年后因家中老人病重而还乡尽孝,朝廷获知其孝心可表,于前口头村为其建解元府一处,府宅有正房五间,后设花园,前置大厅,院落布局方正,大门气势恢宏,大门上方挂有解元府牌匾,门前立有上马石,有方形石,方形石正中有槽,可插旗杆,旗杆之上可挂旗帜。建国之初,公家用房紧张,文英后人把院落房舍捐给公社办公,一用三十多年,后期归还。现今房屋保存完整,代表了清末民居建筑特色,以其为代表的前口头村民居获得各级政府的重视,前口头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单位。
白鸽飞去文字山
东原常庄赵氏始迁祖赵胜字捷三自河北文安迁常庄,赵氏七世祖举人赵璋字昆涵自常庄迁口头,此地有薄田几十顷。昆涵公生前自卜葬地于汶右聚风堤前,破土最深时忽有白鸽腾起,振翼西飞,遂驰马追踪其迹,白鸽落于文字山麓之左,遂改葬于此(姜庄附近),以五个元宝五斗细粮购得墓地百亩,选一赵氏后人于此守墓种粮。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前口头村是富足繁华的村寨,有庙宇、集市、学堂、门楼大院,风水宝地,人才辈出。据栗、赵两族家谱考稽,赵氏族人赵璋,字昆涵,清顺治戌子科举人,其父光森字旭阳郡庠生例赠文林郎,其四爷爷赵之才字龙衢明末万历乙酉科举人,任河南兰阳县知县正堂后升任北直广平府知府。清初之后,前口头村各氏族渐开书香之门,学风浓厚,登科第游胶庠者不乏其人,廪生、贡生多有其者。清顺治年间,栗氏族人弘猷选贡任河南南阳府陕州知县;栗氏族人文英咸丰五年解元,任长山县教谕;赵璋次子赵渊字元静贡生,渊子庆善字余庵太学生,庆善长子赵镜字天峰州庠生,清末赵毓骅、赵思敬分别为太学生、增生,不一一列述,赵家举人,栗家解元,方圆百里代代传为佳话,学风蔚起。前口头村,村风朴实,氏族和睦,家训传承,耕读经世,远近闻名。
国运昌盛,星光闪耀
新中国,考入大学者几百人。邻里之间,皆以考上大学为耀,皆以勤劳为荣,以此攀比,形成风气。上世纪六十年代师范生栗心彪、栗心洋等,七十年代大学生赵国才等,八十年代考入矿院(山科大)大学生栗矿平等,九十年代大学生栗明胜、赵永梅、栗丰泉等,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栗健等,考入泰山学院的栗心军等,00年后,考入山东大学栗俊峰、赵同健等,考入上海东华大学的博士生赵伟等,并且赵伟是09年中考全县第一,有考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有留学海外的,还有博士多人,因年龄悬差,笔者知名者不多,有闲时将遍询乡邻,登记造册,详记前口头人才名单。真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正是这种民风才让口头村兴旺发达至今。
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