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语言是生活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事物交流经验的工具。只是这个工具的应用带来很多问题与麻烦,其中一个问题是语言使我们把实际中不能分开的事物,看成是可以分开的。现实中,事物与其属性不可分,但由于语言系统中主语和谓语可以分开,人们便试图分别认识把握它
语言是生活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事物交流经验的工具。只是这个工具的应用带来很多问题与麻烦,其中一个问题是语言使我们把实际中不能分开的事物,看成是可以分开的。
现实中,事物与其属性不可分,但由于语言系统中主语和谓语可以分开,人们便试图分别认识把握它们。比如,人们看到“张三是美的”、“张三是高大的”、“张三是善良的”这样的表述,想当然的认为张三与张三的美,张三与张三的高大,张三与张三的善良,前者与后者可以分开。
这样说对不对呢?咋一看似乎有点道理:因为不仅张三是美的,李四王五也可能是美的,美是许多人具有的属性。“美”这个东西或者按照哲学的说法“美”这个一般或本质,一定是存在的。
然而仔细思考人们就会发现,离开张三,到哪里去找“张三的美”这个东西?张三的美依附于张三这个实体。也就是说“张三”与“张三的美”,这个在句子里被称为主语和谓语的东西,在现实或者经验中是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主语与谓语不可分,实质就是事物实体与属性不可分。人有美丑高矮,苹果有大小轻重、红与不红。“美”“丑”“高”“矮”是人这个实体对象的属性,“大”“小”“轻”“重”、“红”与“不红”是苹果这个事物实体的属性表现。我们说“张三是美的”,其实是说张三具有“美”的属性;说这只苹果是大的,其实是说苹果拥有“大”这个属性。“张三的美”与张三这个实体对象是密切联系一同存在的;“苹果的红”是与苹果这个事物对象紧密联系、一同存在的。你不可能离开张三,孤立的观察研究“张三的美”这一属性;也不可能离开苹果,抽象的谈论研究“苹果的红”这一属性现象。
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实体与属性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在句子中主语与谓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句子成分,但在现实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换句话说,在语言系统中实体语词与属性语词可以分开,但在实践和经验活动中,事物对象的实体与事物对象的属性表现,二者却是不可分割的。
2、概念与事物共性(语言哲学散论 )
概念或者语词符号,不同于它们反映代表的对象,要认识把握“人”这个概念及其概念所指,首先需要观察了解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如此,才能知晓“人”这个对象的经验特性及行为规律。“人”这个概念的定义,不过是抽象了现实中人某一点某一方面的共性罢了。
比如人们说“人是有两只眼睛的”,或者有观察者得出结论说“人是直立行走的”。通过观察研究一个个具体的人,我们发现张三是两只眼睛、直立行走的;李四也是两只眼睛、直立行走的,王五等等也是,于是有关人的这两个共性特征便得到了经验证实。人们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定义“人”这个事物对象,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的共性出发构建起“人”这类事物对象的概念模型。
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与自利的,在经济活动中的人是“经济人”。经济学从这个概念模型出发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式,提出市场的商品需求会随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遵循需求定律。观察一个个具体的消费者,统计一个个商店卖场商品的销售情况,发现这一规律得到实际经验的证实,是客观的。
同样,倘若有观察者得出结论说“水果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人们观察一个个被称为“水果”的对象——葡萄、苹果、李子、香蕉,发现它们的确都是可以食用的,故水果的这一共性特征被观察经验证实。
进一步,苹果、香蕉、天山、汽车、老虎等被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有属性归类为“物质”。有观察研究者得出结论说:物质是运动的。现实中的人们发现,“人”这个物质对象,还有“汽车”这个物质对象,在行走的时候、开动的时候是运动的;在未行走、未开动的时候是静止的;“喜马拉雅山山体”这个物质对象,相对于地面参照物一直是静止的,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于是经验证实:被称为“物质”的对象或者说具备物质特有属性的对象,一些是运动的,一些是静止的;一些有时运动、有时静止,笼统地说“物质是永恒运动的”,不准确。
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