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最近,在农村生活的老爸老妈忙着采摘瓜蒌,基本上隔2-3天就得到地里采摘一次,将采摘回来的瓜蒌去皮取籽,清洗干净然后晾晒,晒干后会有人上门收购。这样的操作流程,可以说是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方式,大部分农民也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
最近,在农村生活的老爸老妈忙着采摘瓜蒌,基本上隔2-3天就得到地里采摘一次,将采摘回来的瓜蒌去皮取籽,清洗干净然后晾晒,晒干后会有人上门收购。这样的操作流程,可以说是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方式,大部分农民也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方式,在家门口就可以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中药材等变现,的确方便不少。
去年药材商到我们村里收购瓜蒌时,按照大粒、中粒、小粒的规格来收购,给出的收购价分别为20元/斤、16元/斤和13元/斤,不出现较大自然灾害的话,一亩地还是有希望获得4000-5000元的毛收入,大部分村民都减少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主动扩大瓜蒌的种植面积,而且纷纷买大粒瓜蒌的苗。不过,今年在卖瓜蒌籽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糟心事,前段时间瓜蒌籽价格每斤降了1-2元,之前还收20元/斤的,如今只有18元/斤,小粒的瓜蒌籽只有12元/斤,降价的原因跟个别村民有关。
80斤稻谷换来1600元的投机取巧“神”操作
对咱农民来说,很清楚的明白,80斤稻谷如果想要获得1600元的收入,那相当于稻谷价格要达到20元/斤,很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普通的早稻、中晚稻价格能够达到1.5元/斤就很不错了。在我家河对面的几户人家,与其他人家相比,也算是种植瓜蒌的大户,基本上都是20亩以上,有一户人家在卖瓜蒌籽时,用标准的麻袋装好,一袋80斤,或许是觉得瓜蒌价格还可以,有人却用一袋稻谷当做瓜蒌籽来卖,收购商沿路收瓜蒌籽,到家后发现还有一袋陈稻谷,这才发现损失大了,就算80斤稻谷100元,相当于损失了1500元。由于没有证据具体是哪家收购的,也只好吃哑巴亏,换来的结果就是收购价下调,并且收购要求越来越严格,极少数人破坏了规则,却让更多的村民为这样的小聪明买单,可以说得不偿失。
缺斤短两与以次充好只会让彼此受伤害
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中间商起到桥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中间商快速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中间商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对末端市场就一清二楚,可以说农民与中间商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不过,彼此也存在博弈现象,比如中间商收购粮食、瓜蒌等时,很多人会在称上花心思,明明有100斤重,到商贩手里却成了90斤,那10斤就是净利润了,很多农民在出售瓜蒌、粮食时,也不知道哪个称量工具是标准的,只能凭经验、感觉来操作。当然,少数农民也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们村里,有的村民在卖瓜蒌时,表面上都是晒干的大粒瓜蒌,里面却装着没晒干的,还有不少杂质的瓜蒌籽,也同样卖了20元/斤,这就形成了以次充好,仅单次交易来看,获得了超额的回报,可实际上却是输的一方。
彼此信任的规则需要共同维护
这次,村里个别人耍了小聪明,让他自己获得了短期收益,不过瓜蒌籽的市场收购价却整体下降了1-2元/斤,真正的老实农民跟着遭殃,而且这种信任一旦失去了,那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弥补的。原来我们村里每到瓜蒌采收季节,就会有4-5个商贩上门收购,经过这次教训后,有的商贩直接不敢来了,还有的商贩只到自己熟悉的人家收购,原来马马虎虎过得去地方,如今也很仔细。对于咱农民来说,辛辛苦苦种地不容易,如果在关键时刻耍小聪明,最终受罪的是大家,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当然,商贩在收购时,也需要诚实守信,做到童叟无欺,不缺斤少两,彼此之间建立信任,这样整个农产品市场规则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农村基层农产品交易环节急需建立标准
从目前来看,商贩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时,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言,给出收购价的高低,农民的话语权相对较弱,规格要求也是买方说了算,有时中间商还会趁机压价,这就出现种植户的基本利益难保障。当然,少数农民搞些小动作,却让更多的村民跟着遭殃,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建立一套标准,将买卖双方的交易规则进行细化,每个环节可追溯,一旦其中一方出现不诚信现象,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作怪,多人跟着受伤的现象。如今不少地方提倡农产品可追溯,但这种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点的盲区,零星农户和流动的中间商,其交易环节很难无缝衔接,彼此之间的信任有时也是脆弱的。
总之,农民在将农产品变现环节,少不了中间商的撮合,如何在无形的规则中各尽其责,还需要进一步磨合,不可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最终都没有赢家。恍惚之间,想起了一句老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更是要守住底线,更是不能忘记纯朴、善良的秉性,做一个真正的老实人。
高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