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粮食产量十分关注,唯有让14亿人吃饱饭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官方也出台了各种措施,如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任何人不能进行非农化生产,确保粮食耕作面积和果蔬种植面积,以保证农副产品的生产稳定。在农业的发展中,离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粮食产量十分关注,唯有让14亿人吃饱饭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官方也出台了各种措施,如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任何人不能进行非农化生产,确保粮食耕作面积和果蔬种植面积,以保证农副产品的生产稳定。
在农业的发展中,离不开农民的辛苦耕作,正是他们在农田的拼搏奋斗,才有了我国连续6年亩产1.3万亿斤以上的丰收,从而保证3大主粮的安全性。
然而,随着经济形式的转变,农业因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而遭到了埋汰,不少农民走上了城市里,依靠工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比起打工的收益,粮食产收就显得微不足道,一亩地也才收入600元左右,除非种植的规模大,不然很难赚上钱。
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土地的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农民的生产负担加大。为了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国家也出台了多个惠农政策,如大豆玉米稻谷生产者补助,其对象是东三省、内蒙4地,其中黑龙江玉米补助38元/亩,大豆补助238元/亩,稻谷根据情况可领86元、136元/亩;吉林大豆可领450元/亩,稻谷可领168.96元/亩,玉米可领76-80元/亩。
还有休耕轮耕补助,其中轮耕补助多为150元/亩,而休耕补助在500-800元/亩;深松整地补助,可补助不超过30元/亩,如北京地区为25元/亩。
正是这些惠农补助,让农民的种地成本缩减了很多,其收益也迎来了实际性的增加,很多农民的积极性也为此带动起来。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主粮价格上涨了40%以上,这让农民的收益再次跟涨。
如今农民又迎来了好消息,7月份农民将领取“2笔钱”,直接发到一卡通中,但3类农民没有资格领取。
一、耕地地力保护补助
每年的3-5月份,村干部就会挨家挨户动员,要求农民申报耕地地力保护补助,可能大家对这个名词有些陌生,其实它就是老农所说的“地补”,只不过2016年时官方将良种补助、农资补助、粮补三项合一,改为耕地地力保护补助,也就是“地补”。
而领取的对象为有承包权的农户,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即便土地流转出去,也会发放给承包户,但流转合同中说明另算。其补助的对象包括全部粮油作物、蔬菜、甘蔗、麻、木薯,而补助范围是以最新确权的耕地面积为主。
在每年的3-5月份进行登记,到了6-8月份时这笔补助就会陆续打到农民的一卡通内。不过不同的地方领取的钱不多,今年中央财政下达了1200多亿元,各省市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助标准。
如新疆地区:冬小麦耕地补助220元/亩,春小麦补助115元/亩,青贮饲料耕地补助120元/亩,苜蓿耕地补助100元/亩,种植玉米补助18元,青贮玉米补助120元/亩,收获籽粒补助18元一亩。
临泽县也下达了补助方案,该县下达了3742.31万元,亩补助为142.6元,户均领取额为1142.42元。濉溪县下达了16217万元补助金,江苏下达了60.24亿元补助金,预计要不了多久就会下发到农民手里。
二、200亿一次性补助
今年的农资行情可谓是一涨再涨,其涨幅较快,不少人暗暗叫苦。其中尿素从年初的1700元/吨涨至6月份的2750-2900元/吨。实际的尿素从 90元每袋涨至110元、120元、130元每袋,购买的越晚涨幅越大,而复合肥也从110元一袋涨至150元一袋。
鉴于种地成本太高,尽管粮食上涨,但农民并没有因此而迎来更高的收益,反而因农资、柴油、人工成本上涨,种地负担加大,收益减少。
在这一背景下,官方下达了200亿元一次性补助,且要求尽快下发到农民手里,避免农民因负担太多放弃种地。
三、3类人无法领取补助
1、撂荒的土地
今年6月份,农业农村部下达了通知,宣布对撂荒1年以上的土地,将不再发放惠农补助,而撂荒2年以上的,有流转合同的直接无效,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查撂荒原因,及时恢复耕地。
2、改变用途的土地
近年来,不少农民将土地转变为设施用地,如温室大棚、养猪等,这些是无法领取补助的。而对于发展林果业、绿色景观的耕地,也无法领取补助,只有种植农作物、塑料大棚等才可申领补助。
3、“谁种地,谁补助”
除了“地补”是直接发放给承包户,其他农业补助均符合“谁种地,谁补助”的原则,而官方也在探讨“地补”补助给种植者的可行性。
如今的农业补助很多,只不过需要农民进行申请,因此大家一定要多了解政策,多和村委会交流,别错过了补助金。
丁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