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平凉河水库选址决策1973年秋末初冬,合峪公社决定在平凉河上游,酒店大队的地方修建一座水库,以便将来在平凉河流域发挥蓄水浇地抗旱及发电的作用。当时,公社党委委员李振东在我们酒店大队驻队。有一天,栾川县水利局技术员魏三定来到酒店大队,他是来勘
平凉河水库
1973年秋末初冬,合峪公社决定在平凉河上游,酒店大队的地方修建一座水库,以便将来在平凉河流域发挥蓄水浇地抗旱及发电的作用。
当时,公社党委委员李振东在我们酒店大队驻队。
有一天,栾川县水利局技术员魏三定来到酒店大队,他是来勘探具体水库地址的。大队就派我和武斌二人协助魏三定开展工作。
我们扛着测量仪器,拿着标杆,背着装满各种工具的大包,由李振东带领,从酒店街南头起,顺着平凉河上溯,勘探地形。
我们先重点看了龙脖岭的地形,又往南到张嘴石看了看,接着又往南到火神庙的三叉口进行仔细观察,勘察了整整一天。
晚上,回到大队部后,大家开始讨论,水库到底建在哪里合适。
驻队干部李振东说:“我看建在龙脖岭最合适。龙脖以上平地面积大,从瓦沟外垒起,接住龙脖岭,这样蓄水就多。”
魏技术员说:“我不同意,建在龙脖工程太大!龙脖岭地势低,如果加高,工程量实在太大。”
我是酒店大队本地人,白天参与了他们的水库选址勘探工作。晚上他们讨论,我也参加了。
我说:“我也不同意建在龙脖,理由有三:一是魏技术员说的,工程量太大;二是那样建,库里有七个生产队,得修三条路,工程量也是超大,即使修成,也会给里沟的社员们的出入造成大量不便;三是会淹掉几十亩的耕地,还有六七户拆迁安置问题不太好解决。”
我看他们都在认真听我讲,就接着说:“我认为建在火神庙最好。少淹耕地,不用安置拆迁户,瓦房沟、路沟两道沟修路的长度会减少一半还多。另外,在火神庙建水库,东西两山相距较近,又都是石山,根基也会牢靠。两边山上石头充足,将来可以就地取材,加工、运输都比较方便。”
他们听后,基本同意了我的意见。第二天,我们就在火神庙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平凉河水库所在的地方,上下左右仔仔细细查看、测量、勘探了一整天。
第二天,他们几个就回到合峪公社,向领导汇报,接着又到县上汇报。不几天,就得到上级批复,同意了我们提出的方案,在酒店大队火神庙附近修建平凉河水库。
现在的平凉河水库,淹掉了原来酒店大队火神庙的旧址。
酒店的火神庙位于通往瓦房沟原来老路的路口,座西北向东南。庙的西侧有一棵合抱粗的大血柏树,位置在现在的配电室的东下方。
火神庙对面东南方山脚下有一座戏楼。戏楼前面,是一条通往路沟的大路。
戏楼前面还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大杨树,树身高大,枝叶茂盛。树身是空的,偏南有一树洞,可容四个人在里面打扑克。
戏楼的前面正北路东,有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柳树,树身朝北,伸出丈余,也是枝叶茂盛。
在没修建水库前,酒店大队凡召开村民大会或者干部会,大都会在火神庙大杨树或大柳树下召开。因为这个地方位处三叉路口,东南有路沟四个生产队,西南有两个生产队,北有三个生产队,所以这里是最好的聚集地。
往路沟去的方向有个小脚石景点,非常有名。传说是王母娘娘下凡时脚登在这块巨石上留下的脚印。
北边有张嘴石,大坝脚下有石缸,往北有响潭,这三处景点后来因为修建水库都被毁掉了。小脚石也被淹在水库里面了。
水库大坝的西侧有一石洞。修水库大坝放炮炸石时,这个石洞是点炮员躲身的安全洞。
在大坝的南侧,当地相传还有一山洞,相当深远。
当地人传说,以前,有三人在戏楼看戏。开戏前,他们进洞探险,每人身上背了一梱干竹杆作为照明用的火把。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发现有一个大水潭,水色发黑。他们往里面扔块石头,水潭悄无声息。他们感觉这潭深不可测,心生害怕,就连忙回程出洞。等他们出来一看,戏台上下人去楼空,早已罢戏了!三人十分生气,就将洞口给掩埋掉了。
也有人传说,这洞直通庙子乡上河村东沟的凡心寺。
总之,这洞到底有多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修水库时,我们特别留意,心想,万一将这神秘山洞挖出来该多好,那我们也来一个探险。谁知一直到水库大坝建成,也没找到那个神秘洞口。
到乡里、县上汇报的那几个干部回到酒店大队后,我和武斌继续协助他们开展工作。
我们在现在的水库大坝的地方,用学生画园规的方法,在大坝北侧100米处立了一根长木杆,用细铁丝拉到大坝处,从东到西划出一条半园形的线。我手拿红漆毛刷沿着这条线画标记。定线后,我们又量出大坝的厚度,也画出红线。没石头的地方就用木棍楔地,再用红漆做标记。就这样,我们四个人整整干了一天,才总算把库基定了下来。
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效率也是很高的。没过几天,公社就召开了三级扩大干部会。合峪公社党委把平凉河三个大队的干部集中到一起,研究部署修建平凉河水库具体事宜。
会议决定,公社驻队干部李振东任总指挥长,魏三定是工程技术员,每个大队抽调精壮劳力20名,杨沟门张朵负责,十八盘于来青负责,酒店黄青云负责。
杨沟门施工人员被安排到瓦房沟门里,也就是现在水库西边上游段的一大块地中间,原来的三间羊圈被腾出来,给他们居住;十八盘施工人员被安排在龙脖的武斌下屋居住;酒店施工人员被安排在酒店大队部北边的简易房居住。
当时我也被抽到了水库的工地上干活。
施工人员集中到位后,首先是盖伙房,搭床铺,垒铁匠炉子等。生活住宿一切安排好后,就开始安排工程。李振东把大坝总长分成三段,杨沟门负责东段,酒店负责西段,十八盘负责中间。
开挖地基当天,县、公社、三个大队的领导全部到场。鞭炮齐鸣,李振东一声令下:“开始动工!”三段民工一齐动手,奋力开挖起来。
在那个年代,没有挖机,没有大型机械,施工完全靠用洋镐、铁锨、竹筐、肩膀挖土抬土。我们用铁丝圈套住石头,一块一块往外抬。等挖出连山石后,当时也没有高压水枪冲刷,我们将竹杆破解成细条,捆成刷把,一人泼水,一人用竹刷刷石,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水库大坝根基的连山石冲刷干净。
龙脖外边的河滩边有大量的河沙。各队抽出几个人到那里挖沙,将挖出的沙先倒入河水中,搅拌冲洗干净后,再装入竹筐抬到路边,装上架子车,运到水库工地。
那时,政府只供应架子车轱辘,车箱各队自己做。每个单位配四辆架子车。
水泥存放在李友成新盖的三间房子里。
每天工地上需要的水泥,河沙全靠三个单位的十二辆架子车往工地运输。
垒大坝的石块,北边的,全部是用人工破成40公分高,宽不限,厚25一50公分的石块;最南边的是用毛石垒成,水泥抹缝。
再往里100公分,是一道30公分的挡水墙,全部用水泥拌河沙填充打实。剩余空间全部用乱石填充,水泥浆填缝。
我们往大坝上抬石块,开始比较平坦,还好些,只要把路修好就行。后来坝体渐渐加高,我们就在大坝东西两头,用从山上砍伐下来的碗口粗的直条条树干,趁着坡势高度,一头搭在坡上,一头搭在大坝上,排成一排,中间用抓钉一排一排的钉牢,各形成一座桥。再在两边山坡上各修一条便道,直通采石场。这样,不管是毛石头、净石块、沙子、水泥、水都由大伙沿着山道和搭建的“排桥”往上抬。
当时没有没有吊机,铲车,搅拌机等大型机械,全靠人们用肩抬的方式往大坝上运石头。一般的都是二人抬,稍大的石头三人“烧火抬”,也就是一人抬老杆一头,另两人合抬另一头。再大的石块,就得四个人抬。
石材形状好的,我们把它加工成高40公分,宽厚不限的方形石块。没形状的就当毛石往中间使用。
为了使大坝坚固牢靠,每向上垒出几米,坝体就向内退30公分,形成阶梯状。
施工时,站在南边山头看水库工地,只见黑压压的大片人群,忙上忙下个不停。
在施工中,三个单位挑选出能工巧匠,明确分工:谁负责北面砌外墙,谁负责砌里边内墙,谁负责砌挡水墙。不会垒的就负责破石头、抬石头、运沙、运水泥。
当时,各单位都有安全员、记工员,加工石块按石块平方记工分,一平方记10分工。技术好的一天能打两平方石块,可记20分工。没技术的抬石头,一天记12分工。从龙脖的上拐弯往大坝运沙的,人工搅拌水泥的,一天记12分工。砌工、挡水墙工每天15分工。
在施工中,人们早上七点吃饭,八点上工,中午十二点下工吃饭,下午两点上工,晚六点收工,时间抓得相当紧。
每个施工队都安排一个铁匠,专门为修石块的人锻修钢钎、 “錾镢”。
刚开始每个人发六根“錾镢”。 新錾镢”长一尺五,由于干活时反复使用,磨到四寸时就用不成了,可再领新的。手锤每人一把,用坏也可领新,但锤把自备。
铁匠把用坏的“錾镢”用煤火烧红锻打成尖后,还要在很浅的水中“淬火”,水不能深,不能超过一公分,否则用时钎头一碰石头就坏了。如不“淬火”,用时钎头很快就秃了。
由于每人六根,加上放炮打眼儿用得长短钎也会不停损坏,所以工地上铁匠是最忙的。不管冬夏晴阴,他必须保证民工送去损坏的“錾镢”时,能随时拿走修理好的,不能让民工等他加工,以免影响施工。
生活上,由于我们干的活劳动量大,伙食上开支的粮食,除自己应交部分外,生产队每天给每人补贴半斤,政府也下拨一批专门的补贴粮。在那个年代,生活还算不错,一天三顿都有馍吃,吃菜也就是白菜,萝卜,土豆,粉条等。每过一段时间,伙上还买头猪改善一下生活。
那个时侯,没有手机、电视等,人们下工吃过饭休息时,就会围成一片,谈天说地,讲古论今,开玩笑,说笑话,讲故事,下象棋,走丁等,会拉胡琴的就拉上一段。只要胡琴一响,就马上有人唱起大家熟悉的戏段。虽然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工作也非常辛苦,但大伙却感觉非常充实快乐。
到了1974年,大坝建到十余米高时,由杨沟门的几位石匠,专门打造了五块一米五高,一米宽的大方石,正面用手工雕刻出“平凉河水库”五个大字。然后将这五块大方石镶嵌在坝体的正上方。
1976年秋初,水库大坝彻底完工时,我们又专门用红漆将“平凉河水库”这五个大字油漆了一遍,远远看去,字体非常醒目,整个坝体也显得非常壮观。
发扬红旗渠精神!酒店、十八盘、杨沟门三个大队的平凉河人用肩膀抬大石,终于建成了这座壮观的水库。
(本文是酒店街70岁的宁宁爷爷回忆写成,宁宁爸爸对文章稍加润色修改。欢迎平凉河老乡和其他地方的朋友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本文是“平凉河往事”系列的第七篇:平凉河水库篇(上)。如果您感兴趣,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宁宁好奇”账号,随后精彩将继续呈现。)
李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