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文|月半悦读乍看《人世间》原著,非常欣赏周蓉这样的新时代女性。可完完整整再看一遍,才发现周蓉的自私与不安分,她追求自己好人生的背后,尽是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悌和对朋友的不义,根本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姐姐、好朋友。所以,大哥周秉义扇她的那一巴掌
文 | 月半悦读
乍看《人世间》原著,非常欣赏周蓉这样的新时代女性。
可完完整整再看一遍,才发现周蓉的自私与不安分,她追求自己好人生的背后,尽是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悌和对朋友的不义,根本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姐姐、好朋友。
所以,大哥周秉义扇她的那一巴掌真不冤,至于她在六十岁以后还能寻找到另一种人生的意义,更多不过是命好罢了!
01、不孝。
周蓉这个品学兼优的女儿,从小就是周家父母的骄傲。
她作为家里的独女,虽然深受父亲偏爱,却从来就不是个娇气的女孩,更没把自己当过家里的宝。
更多时候,无论吃的还是穿的,她反而都会让着哥哥和弟弟。
三年困难时期,她为了给家里省口吃的,总是背着家人,一边嚼着从水缸里铲下的冰片,一边看书或写作业,也因此落下了胃病。
可正是这个懂事又优秀的女儿,最后却最伤父母的心!
周蓉在自己的大好年华里,选择了去追求所谓的好人生。
她为了爱情,竟以一种让家人蒙羞的方式不告而别,破釜沉舟、一意孤行地追着冯化成这个摘帽右派诗人,来到瘴气弥漫的贵州深山里,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殊不知,这对深爱她的父母有多残忍。
周父为她的荒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能下死力干活累个腰酸背痛,才能不因想女儿而彻夜失眠,周母反复摩挲她寄回的那些公文式的“家信”,为此差点哭瞎了双眼。
可父母怎会真的对她置之不理抑或断绝关系?对女儿的怜惜,还是超过了那残存的怨恨。
周父费尽周折得到她的地址,马上找时间背着自己省吃俭用换来的面粉、腊肉和香皂去看她,周母好不容易得到一点红糖和麦乳精,想得都是赶紧给她和外孙女寄去补身体。
如今读来,更令人感到心酸,再也不觉得她的爱情有多么伟大!
都说有情饮水饱,在爱情至上的周蓉那里更是如此,即使是那间简陋的山洞小学,她都能过成神仙洞府。
而这,也正是周蓉自私的地方。
为了一个骗惨了她的男人,她能毅然放弃前途和未来,留在贵州深山吃尽苦头,而那个男人最终还给她的却只有一再的出轨、背叛和伤害。
可对于无时无刻不在为她担心流泪的父母,她却从不肯分心思去尽一点孝心,还总是不安分地在危险的政治边缘试探。
所以,当郭诚带着冯玥找到周家时,她和丈夫双双卷入政治事件的消息,才刺激得本就身体不好的周母成了植物人。
当然,最为她担心的还是离她最近的父亲。
她在贵州所遭遇的一切不好的事,所经历的所有的坎坷,都让这位老父亲不止一次为她流过泪,可她却从没对父亲说过一句感恩的话。
“依她想来,自己为家庭增光,便等于对父母感恩了。”
可是,直到她功成名就,父母也没能沾她什么光,因她而变成植物人的周母,多亏郑娟的悉心照料下才清醒过来。
这个过程有多辛苦,只看郑娟变形的双手就知道。
周父去世后,周蓉也只是陷入巨大的悲伤中难以自拔,根本不适合奉养痴呆了的老母亲,结果还是最没出息的弟弟一家为老人养老送终。
最终,就连蔡晓光这个后女婿,为周家两位老人尽的孝,都比她这个女儿多得多。
而她给予父母的,更多是带着无奈和屈辱的欺压!
02、不悌。
1979年,周蓉考上大哥上的大学,为人处世也越来越偏激固执。
那是周蓉最活跃的时期。
她从避世而居的绝缘状态,一下子接触到了各种新思想的宝山,非常享受学校那种思想活跃的氛围,满心喜悦和兴奋之下,根本没有丝毫的谨小慎微。
可同时,那也是她最让大哥周秉义忧虑的阶段。
他从妹妹的言谈举止和发表的偏激言论中,只看到了她好了伤疤忘了疼一般的自以为是,完全没有吃过政治“苦头”的人常有的心有余悸。
相比之下,这个和他讨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妹妹,比曾经口口声声信仰爱情的妹妹更加让人不安。
然而,用原著的话说就是:
“周蓉从骨子里天生叛逆,如果一个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短时间的顺从她能做到,时间一长,她就要开始显示强烈的叛逆性格。如果遭受的压制和打击冷酷无情,那么,她将会坚忍地抗争到底。”
因此,哥哥的苦口婆心,不仅没能劝阻得了周蓉,反而激起了她的叛逆和任性,更加一意孤行起来。
其实,周蓉这样做,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运动时期,她都能为读到一些“禁书”就自以为思想上有了高人一等的进步,并为此沾沾自喜,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出格言行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是否会牵连到亲人。
而从她刚考上大学那段时间的表现来看,周秉义一直以来的担心是对的。
周蓉确实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和毅力,可明知做哪类事、说哪类话将会牵连亲人、朋友,却仍然任性而为,也正是她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最可悲的,还是那些爱她并给她提供帮助的亲人、朋友。
好在,她所处的环境开始有了更多的自由,最终政治的狼牙棒也没能在她头上挥舞。
不然的话,周蓉的结局,未必会比当初的冯化成好到哪里去?
真到了那种地步,不说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红斗篷罩不住她,就连前途无量的哥哥和谨小慎微的弟弟都必然会受她牵连。
而且,原著和剧里有一点不同。
冯化成被平反后,他和周蓉迫不及待的先后赶到了北京,一个陷入名利场不可自拔,一个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业深造难以分心。
之后,这对儿父母也根本没提过把女儿接到身边抚养,更没想过这会给弟弟秉昆一家本就窘迫的生活施加多大压力。
说到底,两个人都是极其自私的人。
周秉义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还知道要回到家乡工作,可周蓉理所当然地受用着亲人的付出,却根本没想过回报的事儿。
即使她最后也回到了老家工作,却不是她所说的对那座城市有多深的感情,而是在北京被冯化成伤得太深,急需找个熟悉的地方默默疗伤罢了!
03、不义。
对于38岁的周蓉,书里用了“风韵犹存”这个词来形容。
对于这个年纪的周蓉来说,在经过岁月一点一点地侵蚀剥夺,仍能保留所剩无多的美貌,也不失为一种幸运。
然而,周蓉的幸运还不止于此。
她在懵懂无知的少女时期,信仰了爱情至上主义,可等她把浪漫的爱情义无反顾地给了冯化成,结果却给错了。
她更幸运的是,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蓦然回首却发现,还有一个蔡晓光在原地苦苦等待。
周蓉的命太好了:哪怕已经做了母亲,又离过婚,却还有第二次找到真爱的机会。
可细思之下,周蓉和蔡晓光先结婚再恋爱的婚姻,其实也没有那么甜,从头到尾还是利用居多。
虽然,对于蔡晓光来说,周蓉一直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女神,不仅心甘情愿被她拿来当掩护来摆脱纠缠者,在她逃亡般地远走高飞后,还要单独去面对周母和秉昆的质疑和问询。
这样置朋友于尴尬之地的不义行为,周母得知事情后都觉得对不起蔡晓光,周蓉做起来却驾轻就熟。
所以,离婚带孩的周蓉选择再婚蔡晓光,也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蔡晓光多少沾了父亲那光荣历史的一点儿光,才有了工作上的便利和成就,还一直因为对她的单恋而单身不娶。
而周蓉对蔡晓光根本谈不上什么深情,她是因蔡晓光对自己的深爱,才想对他也表现出自己的爱意来。
哪怕因两人的恋情激起了女儿的叛逆心,搅和得父亲的生日宴不欢而散,她也在所不惜!
可是,她一面享受着蔡晓光的体贴温存,受用着人生第二春的幸福婚姻,一面却又为了找回被前夫带到法国的女儿,一去就是十二年。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周蓉对蔡晓光的不公平,只有她这种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才敢一再把蔡晓光当备胎和替身。
周蓉的不安分,在法国那十二年收敛了很多。
回国后,遭受了现实社会的毒打,她在五十多岁头发都白了,才甘心把自己彻底交给蔡晓光,并在六十多岁还寻找到了另一种人生意义。
可是,并非所有女人都能像她那样幸运,有着被命运眷顾的美貌、身材和智慧,更不会有一个痴情男人苦苦坚守。
对于大多数没那么好命的女人,还是踏踏实实做小老百姓该做的事,能对父母尽孝,能为家人着想,能跟朋友有情有义!
何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