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同事是海南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很久没回家了,思乡心切的她跟我说起海南的美食,最让她难以忘记的就是海南四大名菜。四大名菜,文昌鸡居于首位,它最大的特点是皮脆肉嫩,肥而不腻,用简单的手法一提、一煮、一浸泡,再搭配秘制的调料,颇有一种东南亚的风味。
同事是海南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很久没回家了,思乡心切的她跟我说起海南的美食,最让她难以忘记的就是海南四大名菜。
四大名菜,文昌鸡居于首位,它最大的特点是皮脆肉嫩,肥而不腻,用简单的手法一提、一煮、一浸泡,再搭配秘制的调料,颇有一种东南亚的风味。
周末邀请同事来家里,买了一只海南潭牛镇的文昌鸡,做了一道白切文昌鸡给她品尝,刚夹起一块鸡翅蘸了调料塞进嘴里,同事马上显露出很满足的神情。整2斤的文昌鸡,几乎都被她一个人吃完了。
白切文昌鸡
文昌鸡为何会出名?它与广东白切鸡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在家做白切文昌鸡如何能跟饭店的一样好吃?秘制酱料如何调配?
诸多的疑问都会在下面的内容一一揭晓,那么继续往下读吧。
文昌鸡的历史由来
文昌鸡最早出现在海南文昌区的潭牛镇,那里有一片绿葱葱的草地,周围都是榕树和其他的参天大树,这样环境生长的鸡缓慢,每日以捉虫、吃青草和榕树籽为生,按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走地鸡。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来自文昌的官员,回京面圣时献了几只文昌鸡给皇上,皇上品尝后大赞文昌鸡的口感和肉质,并称鸡香甜,文昌区也是人杰地灵,从那以后文昌鸡开始流传于世人,有了小小的名气。
但真正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还得将功劳归功于宋氏家族。1936年,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文昌开会,吃了当地的文昌鸡,对其赞不绝口,于是将文昌鸡带回广州,请总统府的达官贵人们品尝,这一尝彻底被文昌鸡的美味所折服。
海南文昌鸡有着纯天然的油脂,看似肥腻,实则摆上桌的文昌鸡都夹杂着一层晶莹剔透的鸡汁,那是热汤浸泡后放入凉水中所形成的,精华美味肥而不腻。
同样是白切鸡,广东白切鸡以清水煮沸来浸泡,海南文昌鸡则需要在加了食材和调料的汤里去浸泡,这样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鲜味。
健康食用白切鸡的注意事项
无论我们在饭店吃饭,或点外卖白切鸡时,有时候能看到骨头之间还夹杂着血块,肉上还挂着血丝,很多人称鸡带有血丝的才嫩,味道更鲜美。
其实不然,鸡一定要熟透,否则会隐藏着沙门氏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接下来教大家做的白切文昌鸡,会有提、泡、煮和焖的四个方法,想要鸡熟透,最后焖的步骤和时间是很关键的,有助于排出骨头的血。
浸白切鸡汤水配制和方法
海南人做文昌鸡是杀鸡去除内脏后,放进烧滚的清汤中浸泡提拉煮焖,鸡全身受热膨胀定型,倒出汤水,再放入汤中浸煮,反复几次,直至将鸡煮熟。
我们在家做的时候需要准备两个大锅,一个是热汤浸鸡用的,一个是装凉水泡鸡用的。
准备浸鸡汤的主料有:文昌鸡、鸡杂、虾米一把、蒜头几块、盐40g、鸡精少许、白胡椒少许。还需要准备食用冰,泡鸡的时候用。
在等待煮沸时,去掉鸡表面的鸡油,除去鸡脖子淋巴。从鸡脖子开始要清理干净整个腹部,但鸡不要切开,只需要保证从脖子到腹部、到屁股都是通畅的即可。鸡脚放进鸡肚子里,把鸡撑起来。
按照以上六步做的白切文昌鸡,就可以达到皮脆肉嫩鲜甜。在没有蘸酱汁的时候,可以先尝尝它原始的味道,有虾米的鲜味,与鸡肉的香味融合了。
接下来是调酱汁,白切文昌鸡蘸了酱料,入口说另一种独特的风味。
蘸料的选料搭配和配制方法
调料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咸鲜味型,另一种是酸甜味型。咸鲜与广东白切鸡的姜葱蒜配酱油的做法是一样的,还有一种是用海南鸡饭常蘸的鸡饭老抽也可以。
这两种不过多阐述,我个人更喜欢酸甜味的蘸料。酸甜味的蘸料包括柠檬(饭店常用青柠,家庭用柠檬即可)、冰糖、姜葱蒜、盐,无需放老抽生抽蚝油。
需要注意的是,姜葱蒜要等酱料凉了再放进去,否则味道不香,而且葱遇高温很容易变色,外型也不美观了。同样的柠檬也是等酱料冷了再挤进去,或者淋在鸡肉上亦可。我将柠檬汁挤入酱料里了,整个的味道都是以咸香为主,略带酸味,文昌鸡蘸了这种料后,不腻而且能吃很多块。
同事品尝了我做的白切海南文昌鸡后,忍不住直夸奖,尤其是那蘸料,直击灵魂深处。听同事说,正宗的海南鸡饭还会加一些小辣椒,文昌鸡一定要配鸡杂,否则客人会投诉。
烹饪小贴士
看完了上述的步骤,大家能估算做一道文昌鸡大约1个小时左右,掌握了步骤和技巧,哪怕是第一次做,也能很容易就成功了。再来与大家总结做白切文昌鸡的要点。
结语
白切文昌鸡已经成为无论是宴席、家庭聚餐、简餐便餐都能有用武之地,尤其在香港和东南亚更受推崇。
作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肉质嫩滑,皮脆骨酥,搭配酸甜蘸料不会吃腻,成为既饱口福,又能成为强身健体的一道菜。
别说海南人惦念了,连外地人吃了一次海南文昌鸡都忍不住想去文昌那里看看,是什么样的地方能培育出负有盛名的鸡。
中午的一盘鸡,在我和同事的畅聊中,不知不觉就被吃光了,哪怕只有一碟的鸡骨头也忍不住吮吸其中的滋味。
【喂吃鸡:一个能用美食让自己开心,让他人获益的小饕客,常常苦恼于下一顿不知道吃什么,却总能因自己的奇思妙想饱腹一顿】
马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