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千禧年,一部名叫《男孩别哭》的电影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提名。女星希拉里斯万克以精准而传神的演技刻画了一个女儿身男孩心的性别错乱者布兰登,她无父无母,平日干些小偷小摸的营生。因为先天心因性的性别错乱,让她无法接纳自己的女孩身份,她用绷带裹胸,把袜子塞在内裤,穿着举止都极力靠近她内心更为接纳的男性特质。这种阴阳同体的浑然天成,比单一的荷尔蒙更令人目眩神迷,吸引了一众女生的青睐。
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捍卫婚姻法案。该法案规定婚姻只能在男人和女人间发生。尽管同性恋行为在1974年就已经不再被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纳入精神疾病诊断领域,然而社会的各类观念潮流总是一波又一波地反卷震荡着,从上世纪9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近30年间,各州围绕着同性恋群体的平权问题,在宗教、法律、人权等等社会化层面,一步步地走向了包容、理解和接纳的历程。直到2015年6月26日这个历史性的一天,美国的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在国会山宣誓就职,并发表第二任就职演讲。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就职演讲中谈到同性恋人权的总统。他说:“我们的旅程不算完成,直到我们的同性恋兄弟姐妹们和每个人一样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因为如果真的人人生而平等,那么我们对彼此承诺的爱也必须平等。”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真人真事就发生在1993年的美国中部,闭塞保守的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号称会动用民间刑罚吊死同性恋的地方。布兰登爱上了酒吧歌女拉娜,拉娜也爱上了这个气质独特、率性纯真的“男孩”,即便在他们爱意浓浓中拉娜发现了布兰登若隐若现的裹胸带,但是她迷醉于这个男孩带给自己的不一样的感觉,和她粗俗狂野的前男友约翰相比,布兰登小心翼翼的呵护和温暖真挚的爱恋,让拉娜感受到了浓郁而热烈的情感依恋。软弱酗酒的母亲、充满控制欲的约翰以及放浪形骸的朋友关系,让拉娜早就厌倦不已,她想象着和布兰登自由幸福的未来。可是一次小小事故,让布兰登被迫暴露了自己的生理性别,拉娜虽然很震惊,但是她对布兰登的爱,让她下定决心跟布兰登在一起。
然而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约翰,这个内心控制欲炽盛的恶魔般的男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前女友竟然会与一个女性产生爱情,他伙同另一个同伙,强奸了布兰登,并最终当着拉娜的面射穿了布兰登的头。在约翰可悲又狭隘的心里,他也不可能理解拉娜从布兰登身上感受到的爱,是自己这辈子无法给予的。约翰的心灵世界,就如同充满嫉妒的黑暗地狱,那里没有爱,只有“一切为我所用”的极端自私的权欲。
这个悲剧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于掌控欲这种能量的魔性沉溺,而掌控欲恰恰体现在无视人格的独立、平等、尊严,而用自我强加的好恶标准,来定义什么是应该发生的,什么是不应该发生的。于是,有的人利用了信仰来蛊惑人心,有的人利用了欲望来牟取私利,有的人用情感缠缚来剥夺爱的自由,有的人用似是而非的道德观来制造恐惧和对立。
一位学佛人士曾经有这样一段关于如何看待同性恋情的中肯之言:
恶业有种种,歧视、压迫以恼害众生,正是恶业之一。同志未必会制造侵犯众生的恶业,反倒是对同志的歧视、压迫与恼害,肯定就是恶业;社会中如果存在这种共同偏见,那就是恶法“共业”。因此歧视同志的异性恋者,应该断除如是恶业,并以“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清净共愿,来改变歧视同志的恶法共业。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为了帮助一位饱受宗教道德评判煎熬的同性恋案主,查阅了各种宗教史料,最终他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圣经包括基督教,并没有把同性恋说成十恶不赦的大罪。他提倡的是圣洁的爱,爱每个人,爱爱你的人,爱你爱的人,爱需要爱的人,爱喜欢爱的人。真正的信仰提倡的是爱,这种爱是无限制的包容之爱,是让我们愉快幸福地活在信仰这个磐石之下的爱。只有这种爱才能成为我们长久的精神支柱。只有这种爱才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生活的动力。
基督教对同性恋是包容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包容。愿每个人都幸福,快乐,愿每个人能度过心中阴暗的时刻,迎来光明。我们真正了解了信仰才能取选择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关乎我们的身心灵健康的。
信仰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真正的信仰是给你带来力量和信心希望的。如果你的信仰让你感觉不到真正的喜乐平安,反而给你痛苦。那么这种信仰不要也罢。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提到,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兼具两种气质——阳刚与阴柔,只是比例不尽相同。然而,无论是什么样千姿百态的人格特质,人性是动物性与神性的糅合。有些人心底的兽性多于神性时,就呈现为穷凶极恶、堕落放荡的生命状态,有些人心底的神性多于兽性时,就会为这个尘世传递美好崇高神圣的能量。
活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也许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吧。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