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之后,共有80人被评为“特级英雄”。而持续了近三年的抗美援朝,仅仅只有两位“特级英雄”。
其中一位,是家喻户晓的黄继光。而另一位,却鲜有人知。相较于黄继光,这位特级英雄更早上战场,立下的战功更多,参加的战斗次数也更多,他就是杨根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
12岁,杨根思和哥哥在上海谋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年龄本该在学堂好好学习,可杨根思没有这样的机会。
6岁那年,出身贫农的他就遇到了人生第一场变故——父亲被地主活活逼死。没过许久,母亲因愈加穷苦的生活,被活活逼疯,不久就含恨离世。
别说上学,此时的羊家(杨根思本名羊庚熙,参军时登记人员登记错误)连生活下去都是问题。没办法,年仅八岁的杨根思只能到地主家放牛。12岁,他就跟着哥哥到上海谋生活。
1942年,失业了的杨根思回到家乡。在外历练八年,杨根思这次回到家乡,听到民兵队长讲起新四军的故事。早在上海的时候,他就知道了这支队伍,这次听了新四军的故事后,杨杨根思决定加入民兵队。
1946年1月,杨根思报名学习了爆破技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杨根思与“爆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46年10月开始,杨根思获得了各种与“爆破”有关的荣誉称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华东三级战斗英雄。解放战争期间,杨根思可谓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到参加朝鲜战争时,杨根思已经是志愿军连长。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爆发。这场战役对于整个朝鲜战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长津湖地区,对敌人进行分割围歼。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长津湖战役,这场震惊中外、让人惊叹的战役,由中国军人演绎。在零下几十度、武器短缺、后备紧缺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敌军在长津湖展开直面较量。
这次他们面对的是敌人王牌部队——美军第10军,这支部队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
更何况他们面对的不单单是敌人,还有严酷的环境。
长津湖地区一般都是从10月下旬进入冬季,到11月份下旬的时候,气温就达到零下二十七度。
这次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第九兵团三个军是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时间匆忙,根本来不及配备冬装。
所以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伤亡达19202人,而冻伤却有28954人、冻死4000多人,即便是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美军,也冻伤了7000多人、冻死了数百人。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要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等待三四天。为了阻击敌人,战士们甚至要保持一动不动。
也是因为这一点,才有了“长津湖冰雕连”。
而杨根思所在部队负责坚守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负责切断敌人南逃的退路。当敌人进入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阵后,猛烈地战斗打响。
面对我军大无畏的精神,敌人已没有战斗下去的欲望,只希望打开突破口,进行突围。杨根思所在的“1071高地”受到敌人数次冲锋,在敌人大量飞机、炮火的支援下,他们已经守下了第八次进攻。
增援已经在路上,但是敌人的进攻在继续。敌人发起第九次进攻,眼见着敌人就要越过阵地,杨根思没有犹豫,毅然抱起五公斤的炸药包,向前冲去。
爬上阵地的敌人被炸死,他们顺利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而杨根思,也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在杨根思评价一栏中,有这样一段话: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下卓越功勋。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作为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杨根思所在的“1071高地”不过是敌人南逃的一处关隘,那他为什么会被评为“在第二次战役立下卓越功勋”?
首先要说到第二次战役的目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目的本就是为了“诱敌深入,全面歼灭。”在伟人的指示下,东西双线均展开了全面行动。其中东线,就是将敌人诱至旧津里、长津一线,然后集中兵力,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正是因为情况紧急,第九兵团紧急入朝,根本来不及准备充足物资。而杨根思所在的“1071高地”,作为敌军南逃的主要关隘,自然十分重要。
在杨根思及其战友的顽强反击下,敌人的前八次冲锋都无功而返,这为大部队赶到歼灭敌军创造了先决条件。
可整条战线实在太长,我方增援还在路上,敌人再一次发动冲锋。若是让敌人越过小高地,就代表“1071高地”失守,这对于我军后续战斗十分不利。
也就是这种情况下,杨根思选择牺牲自己,守住了阵地。所以杨根思不仅仅是一位大无畏的英雄,更是一位杰出的战士。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杨根思,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杨根思就是一座丰碑。
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评价其: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
杨根思的英雄事迹也影响着整个志愿军,在之后被评为特级英雄(第二位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饭包里,有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杨根思牺牲后,其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支以英雄命名的连队。
张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