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文 | 啊!青岛五月的风
这是1926年,美国出版以嘉兴三塔作封面的《国家地理》杂志。(1930年,日本出版《世界文化风俗大系》,也用嘉兴三塔作为封面)。
嘉兴三塔,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标志之一。
三塔初建于唐代,当时此地有个“白龙潭”,水深流急,来往船只多要沉没。有个行云和尚路过,运土把这个潭给填了,并且建塔三座,用来镇压潭中的白龙。
《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运土填潭,建三塔以镇之。”唐季僧行云,运土填潭.建塔三座以“镇潭中白龙”。
三塔面河背城,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塔实起航标作三塔均为九层砖塔,中间一座稍高,八角九级仿楼阁式,约15米,塔内无梯可攀,每层壁嵌铁制浮雕佛像,饰白、黑、红三色。
三塔位于嘉兴西门外京杭古运河畔。原茶禅寺前。是一座富有汉族建筑风格的砖塔。
值得一提的三塔,这么重要的历史文物,在文化大革期间(1971年)被拆除,造了水泥厂(并取名三塔牌水泥)珍贵的塔砖一部分用于修人民广场。1999年,为了发展旅游又拆水泥厂,在原址又重建三塔。
这是重建后的三塔。嘉兴人没有不知道“三塔”的,属于大家心中的地标每逢三月十六,嘉兴百姓有踏白船的民俗。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三塔已被拆除,但老嘉兴人指路,言必称三塔。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经过嘉兴都要到三塔景德寺巡游。乾隆精通饮茶之道,对寺院中的东坡煮茶亭自然是欢喜无限,乾隆二十 七年(1762),在他第三次南巡时,索性将三塔景德寺改名为茶禅寺。
后人立下《禅茶夕照》石牌坊,成为嘉兴八景之一。
这是三塔茶禅寺的东坡煮茶亭。
据考证,当年苏轼路过嘉兴,也到过三塔景德寺,曾在寺院的墙壁上题过诗,在寺院内与方丈或嘉兴朋友煮茶饮茶。苏东坡三次到过嘉兴,虽然在嘉兴的时间并不长,仅是旅途中的短暂停留,但在历史上却建有五处“东坡煮茶亭”。
第一座就是三塔茶禅寺煮茶亭。“三塔煮茶亭,在县西景德寺之东禅堂,宋苏学士轼三过嘉禾汲水煮茶处,后人建亭识之,遗址尚存。”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将三塔景德寺赐名茶禅寺(嘉庆《嘉兴府志》)
古代嘉兴人送杭州方向的客人也总是送到三塔,或是摆上酒菜或是汲水煮茶为客人饯行,然后拱手相别,目送客船西去。
飘过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那三塔路上,铺了一地黄黄的银杏叶,仿佛来不及说声“你早,你好!”便伏着身子静静地听,那起早的相机,手机轻轻的快门按键的声音。
呀!又见银杏树叶黄了。只有在那个季节,才是三塔路呈现最美的姿态,令人沉醉的景色。
清晨,沿着大运河,独步在三塔路,捡起一片银杏叶,悠悠然自得,
三塔路不算长,银杏树最密的地方就在三塔路与吉杨路三叉路处。那一处弯道便构成三塔路最美的线条。正是这样的弯道才勾搭相机,手机无穷无尽的遐想:一处弯道如人生,一张黄叶感慨多少风雨沧桑。
弯道的景致,弯道的唯美的线条,意在人生不一样的情怀。
天慢慢放亮,三塔路渐渐有了车来人往,
天又起了细雨,人来车往依然漂泊在风雨里。人们似乎不关心银杏树的绿,只喜爱那个季节的叶。
当人们感叹曾经的年轻,是否也感叹那银杏叶黄,黄的是那样的美。
三塔路的银杏叶,若是有些阳光,那一段更加灿烂,即便是阴雨蒙蒙,又添了一份诗意般的情趣。
你是否还会感叹:一叶银杏,一场场风雨,风起叶落知多少?放眼,大江南北金灿灿,成就多少银杏叶子的胸怀?
--END
丁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