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从一颗天然杂交水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结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袁隆平于 1930 年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并逐步侵占华北和中国内地。袁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国破家亡的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空袭,尸横遍野。这些悲惨的景象,在童年的袁隆平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连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许多人说袁隆平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上千次的试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把科研看得比家庭、甚至比一命还重,几十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地育种, 攻关的前十年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患上了习惯性肠胃炎,体重下降了十多公斤。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但他毫不在乎地说:“只要杂交稻能够培育成功,就是豁出性命,也心甘情愿!”天道酬勤,1973年,袁隆平终于育种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荣誉,在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 1000 亿元。但袁隆平却从不为荣誉和财富所累,在荣誉和财富的簇拥下,他魂牵梦萦的却只有粮食问题。他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虽然已经 70 多岁,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依然坚守第一线忘我地工作,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田,越是打雷刮风,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间去看看,不断地为了自己的科学理想而奋斗。
袁隆平以他的巨大科学成就和伟大人格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被评为 2004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 9月,他以突出的贡献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9 年 10月,他与广西壮族自 治区政府签署项目框架协议,决定在广西建立“袁隆平东盟农业科技博览园”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东盟分中心”等项目,推动“中国超级水稻”走向东盟、走向世界。一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审委员会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所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陈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