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古代名人论蝉与婵娟
蝉,又名知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说“螓为蝉名,故从中原(河南)迁涉南方的福州人,称成长于春夏的为“夏夷”,成长于夏秋的为“螓呷”,地方民谚“夏姨叫,荔枝红;螓呷叫,掼火笼”。对于蝉,古人:前人包括帝王、诗人和道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君不见:
一、古人认为蝉儿品质最为高洁
晋郭璞在《蝉赞》中赞说“虫之高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
饮露恒鲜。”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蝉赞》中也说“兹虫清洁,惟露足饮”。
温峤在《蝉赋》中也说蝉“饥嗡晨风,渴饮朝露”。
综上所述,古(前)人认为肉食动物,特别是食同类的动物是残忍的,蝉虫是以吸树液为生的,是靠餐风饮露的,其品质必然是高洁的。
二、诗人认为蝉鸣会激发诗情
晋明帝在《蝉赞》中说它“噪闲树之肃清,缘长枝而仰观兮,
聆高风而和鸣”;
唐朝虞世南在《咏蝉》中写“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关在监牢中还在吟蝉,说蝉儿“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
厌恶鸦刮、鼠吱的班超、张衡、韩愈等人,还认定夏日里“蝉
鸣山愈静”,名家诗人对蝉儿之声表现了极大的宽容,还说美妙的蝉声丰富了他们心内的情感,以至写出大量的诗赋来。
三、道家认为蝉乃人间灵异之物
唐吕岩在《七言》诗中日“割断繁华掉作荣,便从初得是长
生;曾于锦水为蝉蜕,又向蓬莱别姓名。’’
宋范成在《问天医赋》中说“脱免彭殇之囿,蜕蝉人鬼之场,不老不衰。”
骆宾王在中称蝉“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淮南子·精神训》中说“蝉蜕蛇解,游于太清。”
在《史记·屈原列传》之中,司马迁文曰:“其濯淖于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浮游于尘埃之外……与日月争光可也”。道家见其长大后脱壳生羽后飞身树端,便认定蝉乃灵异之物,其重(再)生的生命物象脱胎换骨是永生,把蝉蜕推上了最高精神境界。
四、前人认为蝉是美女的化身
《诗经·卫风·硕人》中曾出现“螓首蛾眉”四字。
晋代傅玄在《蝉赋》中赞蝉有“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含精粹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
晋崔豹在其所著的《古今注》中也写有“齐女化成说”。
前人认为:美女容貌起码要具备“如螓之首而额广,如蛾之眉而眉弯”,加上其才气(含琴棋书画诗赋和武艺),才能冠名为“蝉娟”,由于道家对生命意识的外化,蝉儿成了美女的化身。
五、蝉蜕为得道成仙的专用名词
东汉班固《终南山赋》中:“彭祖宅以蝉蜕,安期飨以延年,唯至德之为美……兹介福永终亿年。”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许迈“移入临安西山……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晋书载:当年孙恩“逃于海,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
仙”。
东汉韶生前撰了一篇《老子铭》中记“道成身化,蝉蜕度世”。
由于把蝉蜕与老子之“道”,庄子的“出世”思想联在一起,
使蝉之意象染上了浓厚的道教色彩,蝉蜕从此成为道家得道成真,得道成仙的专用名词。
金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