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出版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红岩》,迄今发行已超过1000万册,堪称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它讲述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与穷途末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红岩》中的英雄烈士用生命诠释了“红岩精神”,诠释了何为信仰与忠诚。
重温经典
江姐狱中绣红旗
《红岩》节录 罗广斌 杨益言
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孙明霞晶亮的眼波凝视着那张纸片。许多战友早已翻身起来,挤到孙明霞身边。这时,孙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静一静,听我再念。”孙明霞声音更低,人们都屏住呼吸。“全世界劳动人民欢欣鼓舞,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万岁,万万岁!”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战友们不断轻声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声音,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以免惊动敌人。“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火热的目光,都转向江姐。等待着她的意见。
“江姐!”孙明霞急切地恳求着:“我把那面珍藏的红旗拿出来。”
“我这里有针,有线。”李青竹也欢乐地赞同着。江姐的心一阵比一阵激动……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面红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被她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在她临危时,竟没有来得及交给自己的战友,而是在过了好久以后,人们才从她的遗物中找出来的。
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
红旗正中,闪现了一颗星,接着,又出现了四颗。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到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我?”江姐笑着惊问。
“是的,江姐!就是你。”面前激起一阵热情、严肃而又诚恳的声音。
“应该是你。”李青竹等大家稍静之后,说道:“不能辜负同志们对你的信任和尊敬。”
“好吧。”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江姐高高地亮开红旗,无畏的声音里充满着幸福的感情:“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仿佛,漫漫长夜成了过去,人们粉碎了枷锁,自由地崛立在祖国的土地上。
深情缅怀
脱险志士郭奶奶讲述绣红旗
郭德贤奶奶曾是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的狱友,她们曾在渣滓洞被一起关了8天。郭德贤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白公馆脱险志士,曾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一些革命志士们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狱中——2019年9月,在重庆《开学第一课》中,郭奶奶用生动的回忆讲述起那段往事。
1949年10月7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7天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听到了消息。在看守特务的监视下,他们激动地欢呼,但是只能用耳语般的音量。那一夜,没有人睡得着。罗广斌忽然有了个主意。“同志们!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我们要扛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去!”“我们扯下红花被面,那时我们还不知五星图案是如何排列的,大家就悄悄议论,认为应放在旗中央,形成圆圈。”革命志士们没有剪刀,他们就用一块铁片磨成“小刻刀”,将黄色的草纸刻成五颗五角星。五星红旗做好了,虽然制作粗糙,战友们却把它像宝一样地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
回忆起当时牺牲的战友们,郭奶奶不禁泪流满面。“他们走得太早了,我很想念他们。我们多少同志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红旗能够永远飘扬。”
党史链接
血与火中 35人幸运脱险
1949年春节。岁寒,重庆浓雾弥漫。
重庆渣滓洞监狱内,新入狱的战友带来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捷报,黑牢里的志士骤然兴奋起来。
志士们在狱中庆祝胜利,唱《国际歌》、扭秧歌、贴春联、叠罗汉……唱得酣畅、跳得兴奋,心中满是对曙光带来的憧憬。
1949年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黑暗如磐。
重庆渣滓洞监狱,24岁的孙重从二楼被转押到一楼牢房;不远处的白公馆监狱内,25岁的郭德贤换上了入狱前穿着的旗袍,静静地坐在地板上……
此刻,解放军的炮声已隔江可闻,新中国的曙光即将洒向这里。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们满怀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来。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灭亡的疯狂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的鲜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周从化烈士生前“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誓言。
孙重在密集的枪声中醒来,他看到“猫头鹰”徐林贵指挥射击手把机关枪枪口伸进门洞疯狂扫射。一时间,战友们纷纷倒下,坐着的头部中弹,站着的胸部中弹,高呼革命胜利的口号声与枪声混成一片,土墙弹孔斑驳,烟尘四起。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白公馆里,郭德贤听见不断有革命志士喊着“革命万岁!共产党万岁”,倒在密集的枪声中。她意识到,最后一刻来了。郭德贤换上入狱前穿着的旗袍,静静地坐在地板上,安抚着一双年幼的儿女,等待最后的命运来临。
就在这时,她突然听见有人敲门,是大学生周居正。原来,由于渣滓洞关押人数众多,特务大部分赶去屠杀,留在白公馆的看守杨兴典在平日与革命者的接触中产生同情思想,打开了牢房,帮助他们越狱。
血与火中,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杀中脱险,其中白公馆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
在脱险志士联络处,逃出来的战友们抱头痛哭。大屠杀后第三天,重庆解放,脱险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馆,去帮助辨认遇难战友身份。
脱险的罗广斌走进牢房,撬起屋角那块木地板,将他们在狱中制作的那面浸染着烈士鲜血的五星红旗紧紧攥在手中……
脱险志士罗广斌、杨益言、傅伯雍则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化作了数十万字的党史资料。《红岩》《狱中斗争纪实》等书籍是他们为战友而书写的。(据新华社)
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