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走过前滩太古里,空气里弥漫的咖啡浓香或许会让你精神一振:Peet'sCoffee、%Arabica、星巴克、Mstand、Seesaw,几乎所有能够叫得上名字的咖啡店密布在这里,还有传言,大陆第一家“小蓝瓶”咖啡也将落户于此。而在距
走过前滩太古里,空气里弥漫的咖啡浓香或许会让你精神一振:Peet's Coffee、% Arabica、星巴克、M stand、Seesaw,几乎所有能够叫得上名字的咖啡店密布在这里,还有传言,大陆第一家“小蓝瓶”咖啡也将落户于此。
而在距太古里直线距离400米的晶耀前滩,同样汇聚着Manner、星巴克、Seesaw、Lavazza等至少5家咖啡馆。
——小小的前滩正上演着一出史诗级“咖啡馆大乱斗”,而放眼上海来看,这并非个例。
不久前,#上海现存咖啡馆超8000家#的话题悄悄上了热搜,继“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后,咖啡的讨论热度也再度跟上。就在今天(9月23日),百胜中国公布,与意大利咖啡品牌Lavazza集团达成合作,双方注资2亿美元,目标至2025年在华开设1000家门店。
咖啡店何以席卷上海?在上海咖啡火爆发展的“盛世”之下,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独立咖啡店容易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上海何以支撑8000+咖啡店?
上海,一个自带“时髦”标签的城市,在喝咖啡这件事上,也是当仁不让的先锋。
早在1866年,上海第一家咖啡馆——“虹口咖啡馆”的开业,建立了上海人民和咖啡这种黑色饮料之间的羁绊,而要说起咖啡的兴起,则要将时间轴再向后拉上几十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城市文化和消费的兴起,咖啡馆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文人和白领们在这儿举杯谈梦想聊人生。
在根植于历史的“咖啡基因”之外,上海咖啡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力和潜力同样值得浓墨重笔。
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中显示,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在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中,上海无疑扮演了国内最具咖啡消费力的城市角色。
上海消费者很能“喝”。根据美团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地图》显示,近三年以来,上海消费者全年咖啡消费额持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贵价咖啡的接受程度也是全国最高;而根据德勤中国和穆棉资本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报告,从人均咖啡消费量来看,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9杯/年,上海以20杯/年的数据远超中国整体水平,不过对于日美韩来看,这个数字仍具备较大的上升潜力。
此外,上海政府的积极推动,更是为本地咖啡店经营敞开大门。2017年底,集合了烘焙加工、体验、品鉴、零售和餐饮等各类业态的星巴克海外首家臻选咖啡烘焙工坊落户上海,项目涵盖多重业态,没有现成“政策公式”可以套用,上海创造性地出台了《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制定了“前店后厂”开放式生产模式的审查标准,为更多体验式咖啡店提供了标准,为店家营销提供了便利。
从历史发展到消费市场再到政策助力,上海咖啡市场的壮大并非偶然。商业性的咖啡连锁店、风格多样的独立咖啡馆,在上海遍地开花,成为魔都的烟火日常。
02上海已成咖啡店鏖战之地
消费市场壮大、消费热情高涨的背后,必不可少的会有一场疯狂的鏖战。连锁品牌继续扩店、本地精品沉淀后进行扩张,还有不少新“首店”、“第一家”新品牌来此跑马圈地,上海咖啡界火药味浓烈。
连锁品牌店扩张速度不减。以星巴克为例,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但在20多年后,上海星巴克以近900家门店的数量遥遥领先。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新的突破,门店还悄悄进行了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年初,上海星巴克臻选店的数量还只有20家,而在今年1月,这个数字是64家,两年时间翻了3倍。
本地孕育的咖啡新品牌同样进入了爆发期,伴随着资本的涌入,上海本地精品咖啡品牌爆发式增长:
凭借特色创意产品和空间设计抢占消费者记忆点的M Stand门店规模由最初上海10家店,以单月超10家新店的速度攀升;“小店面,高性价比”的Manner咖啡,今年上半年取得了3次融资,上海门店数达到了164家;而以网红空间与精品咖啡作为代表的Seesaw咖啡同样呈现扩张态势,上海门店已然突破了20家.....
此外还有耳熟能详的舶来品牌,日本品牌% Arabica、美国“师祖级咖啡馆”Peet's Coffee等在上海各大商圈铺开门店。
各类咖啡店的爆炸式增长,离不开资本手中的那一把火。据58商铺写字楼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这些本土品牌已多次获得资本青睐,此外还有更多跨界玩家奔涌而来:
除了在数量和融资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咖啡店的选址与品质也不间断地实现了迭代。
还记得星巴克引入咖啡市场的“第三空间概念”,使得咖啡厅一度成为了仅向“高质量精英”开放的小资胜地,而随着瑞幸咖啡、Manner等新式咖啡店的涌现,曾经“高大上”的咖啡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小店、平价、好喝成为新趋势。
瑞幸的“高坪效开小店”模式是典型,其九成门店都是小面积快取店,有业内人士称,在理想情况下,瑞幸的坪效是星巴克大店模式的20倍。而在上海,Manner则更能体现这一小店趋势,3到10平米的极致小空间代表了更低的租金成本,也因此,即便Manner咖啡售价单价仅在10到25元,但日均净利润率能够达到17%,成本、品质和营收,三全其美。
另外,在上海这座被网红、精品、首店等多个标签冲刷的咖啡之城,咖啡er们追崇着更具特色、更富情怀和品质更佳的独立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们各具魅力,根据网易数读数据,在上海,仅淮海路和陕西南路商圈有着116家独立咖啡馆,这些丰富多样的中小型咖啡馆,正满足着咖啡老饕们各异的精品咖啡需求。
咖啡普及迅速,尤其在魔都,咖啡店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品牌光环下的争斗,网红标签不再是制胜的宝典,原料、技术、品质、价格等多方面的鏖战,使得上海正成为咖啡店、咖啡品牌们“群雄纷争”之地。
03在内卷激烈的上海,开一家独立咖啡店能赚钱吗?
“大不了回家开店”这个话题曾高居微博热搜的前排,被工作生活鞭笞了的社畜们期冀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而其中,开一家咖啡店则是文艺青年们的首选。
依托于优渥的创业土壤、广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不少咖啡创业人选择在上海这个一线城市实践自己的创业梦,但在咖啡内卷如此激烈的上海,开一家独立咖啡店能赚钱吗?通过资料整理,58商铺写字楼发现了独立咖啡店发展的三条“拦路虎”,值得咖啡店经营者们再三思索。
#1 收支难平衡
开店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问题。连锁咖啡馆们的扩张、竞争之路显得“波澜壮阔”,那是因为它们背后有着资本的强力支撑,但对于依靠积蓄甚至是贷款来开店的创业者们,每笔资金都关乎着咖啡店的生命长短。
根据网易数读的统计,在上海经营一家50㎡的独立咖啡馆,粗略计算设备费、装修费、原材料、店铺租金和员工工资,第一年的成本就达到了100万以上,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咖啡行业内,有这么一个普遍说法“6亏3平1盈利”,仅仅只有10%的咖啡店能够成为盈利的胜者,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揭晓了开一家咖啡店赚钱的难度。
还有网络资料显示,一般情况下,人工成本在25%~30%左右,房租成本25%左右,运营管理、折旧、损耗成本15%左右,根据行业数据,Manner一家门店的毛利率往往在60%-65%,如此对比,在扣除人工、房租、运营、损耗等成本后,咖啡店做到收支平衡已经不易,盈利困境是一个核心的痛点。
#2 选址困境
对于任何一家实体店来说,选址和租金成本,都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比连锁咖啡馆,个人创业的独立咖啡店往往会在此“吃瘪”。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选址话语权。以星巴克为例,作为连锁咖啡店的“天花板”,星巴克在选址和租金议价方面有着较强的议价权。有资料显示,星巴克有一套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流量评估、消费群体计算等多重方式命中优质地段,这些往往位于商务区、购物中心等优质商圈,同时,由于星巴克本身的品牌效应与引流效果,其门店租金往往会比其他咖啡厅低15%左右,甚至还会与物业签署排他性条款,减少区域内的同类品牌竞争。从这一点来看,独立咖啡馆想要和品牌咖啡馆竞争、占据优质商圈门店,难度非常大。
即便是租到了位置优越的门店,其租金压力也是肉眼可见。以上海黄浦区为例,根据58同城商铺租金数据显示,颇受独立咖啡店欢迎的新天地、外滩、淮海中路等商圈,商铺租金单价均在13元/㎡/天以上,如果是一家50平的中小型咖啡店,月租金在2万元左右。这还只是一个均值,如果定位到具体店铺,更好的地段则预示着更高的房租价格。
这高昂的租金支出,彰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除非是自家门店,否则自咖啡店开业始,就是在为房东“打工”。梦想中的开家咖啡馆、享悠闲时光,或将成为另一种打工生活。
#3 供应链问题
开一家独立咖啡馆,鲜明的风格和更具特色的风味是其屹立不倒的绝招,但稳定的原材料,往往成为其最大的桎梏。
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上半年咖啡豆进口量同比增长104.3%,进口总额同比增长76%,咖啡豆进口呈现“量价齐增”的局面。咖啡主产区巴西咖啡豆减产的大背景下,市场供应偏紧、全球咖啡豆价格增长。
相较于其他规模较大的连锁咖啡店品牌,作为“散户”的独立咖啡店,在原材料采购上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成本也会再度增加,风险也随之而来。
上述的三个问题,还只是独立咖啡店在开店初期或许会面临的难处,当时间线被拉长,伴随着经营的深入、便利店等“跨界玩家”的加入、同质性饮品的花式“内卷”,或许还有更多的难题等待解决。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8000+”咖啡店并不是终点,在这一条咖啡赛道上,还将有更多的新型品牌或崛起或沉沦,也将有更多的独立咖啡店或关门或新生,我们翘首以盼。
丁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