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随着护肤成分党越来越多的知识普及,现在的仙女们,大概都能说得上来,护肤品中的有益成分,和一些不太让人待见的成分,因此,我们在选择护肤品上时,也会开始留心,听取一些别人的使用经验。网红博主们就利用这种心理,疯狂种草一些网红单品,把功效成分吹上
随着护肤成分党越来越多的知识普及,现在的仙女们,大概都能说得上来,护肤品中的有益成分,和一些不太让人待见的成分,因此,我们在选择护肤品上时,也会开始留心,听取一些别人的使用经验。
网红博主们就利用这种心理,疯狂种草一些网红单品,把功效成分吹上天。然后再加上一句产品没有防腐剂!没有酒精!没有香精!就这样我们交了好多的智商税,却也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
一个产品好不好,其实我们掌握一件事,就可以轻易判断适不适合自己,根本无须去听别人种草拔草的。
这一件事,就是看产品成分表。
这里就会有人说,唉呀妈呀,成分表上全都是看不懂的化学名,鬼知道是什么东西呀,什么乙基已基的、酰、胺、脲什么的。别急,我们来慢慢拆解它,虽然我们不是化学专家,虽然短时间我们无法完全参透配方表(这不花了十几年也学不成),起码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个护肤品究竟是不是噱头产品,是不是个有毒产品,是不是一个实打实的功效产品。
首先,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产品成分表。
在我国《消费者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GB5296.3-2008)中明确规定,在化妆品销售包装的可视面上必须真实地标注化妆品全部成分的名称,成分表应以“成分:”的引导语引出。成分表中的成分名称应当以加入量的降序排列。
如果成分表中同一行标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名称时,在各个成分名称之间应当以“、”隔开,如果成分量的加入量小于或等于1%时,可以在加入量大于1%的后面随意排列。
因此,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重要的信息:所有的化妆品的成分表,是必须按照加入量的从多到少依次排列,加在最前面的是最多的成分,而放在最后的,倒数第几位的,功效成分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计。(除了少部分的特殊成分,比如玻尿酸、视黄醇)
所以第一点:
看最靠前的功效成分是什么?
因为按照化妆品的国际通用名称,化妆品中标识的大部分是一些化学名称。我们可以参考美丽修行APP和COSdna网站,可以查到将近90%的产品具体成分名称和它所属于功效。
而有些名称会有些标注上的不同,比如VC会写成抗坏血酸,VE会写成生育酚。
第二点:
不同的功效成分对应了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成分在一个成分表中担负了不同的功效,有些成分虽然多种用途,但一般都会更指向一个比较明确的功能。
舒缓抗炎:积雪草苷、神经酰胺、红没药醇、卵磷脂、牛油果树、洋甘菊提取物、芦荟汁、甾醇等。
保湿:透明质酸、甘油、丁二醇、神经酰胺、牛油果树、矿物油、尿囊素、矿物元素等。
美白:VC、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烟酰胺、曲酸、氨甲环酸、光果甘草提取物、熊果苷等。
抗衰老:视黄醇及其衍生物、烟酰胺、胜肽、氨基酸肽、玻色因、神经酰胺、大豆异黄酮、多酚等
所以如果你买了一个宣传自己有美白功效的,却没有含任何有美白功能的成分支持的产品,那就是虚假宣传了。
但是也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就是支持功能的成分排位非常靠后,属于博人眼球的,我们把这种成分称之为宣传成分好了。
从排序上看,最靠前的两个成分,一个是透明质酸钠,也就是玻尿酸钠,二是海藻糖。透明质酸与海藻糖联合应用,互补增效,兼具生物保鲜和智能保湿作用,可始终保持组织和皮肤及化妆品本身的“新鲜”。因此,该产品可以看作一个保湿型产品。
看看山茶花提取物的排序,有一条标准线,就是苯氧乙醇。国家有规定苯氧乙醇在产品中的添加量不得超过1%,因此只要排序在苯氧乙醇之后的成分,统统都不超过1%的含量。
所以像山茶花提取物这种成分,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但是我们会把它定义为宣传成分,也就是搞噱头的。这种情况最多是植物提取产品,因为无法定量、定义其清晰的功能,宣传上如何神化都可以,但是成分又低得可怕。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对应在一个成分表中,功效成分究竟有哪些?占比多少?谁发挥最主力的力量,这样你也就可以知道该护肤产品究竟带给你的功效最终是美白、还是抗衰、还是单纯的保湿霜。
第三点:
掌握成分表中1%关键点的秘密。
奇妙的1%关键点:
所以虽然有些成分不用高浓度也会见效,比如透明质酸钠(0.05—0.5%),红没药醇(0.2至1.0%),尿囊素(0.1%—0.2%),寡肽(0.05%-0.3%) ,肌肽(0.05%-0.2%)。成分表排位在后面的成分,含量基本都低于1%,真正用处不大,功效性核心成分应排在前几位。
因此,在成分表中一般可以迅速地找到苯氧乙醇,它是一个最完美的1%的分界线。
第四点:
成分表中的类别
好,现在我们照着这四点,来开始看自己的护肤品成分表吧。
喜欢请关注我,杰西卡聊美妆---科学有效护肤。
丁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