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进入汛期,我们密切监测雨水情况和天气变化,滚动预测预报,依托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向各级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同时依托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危险区域内的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做到全覆盖,不落一个人。”姚文广说,系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机制,按照“方向对、跑得快”的要领,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并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管理,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姚文广介绍,自今年进入汛期以来,有关地方早已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共发布了18万次的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向相关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2100多万条,利用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受威胁区域的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5.9亿条。
近几年来,自然资源部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从28万余处增加到2020年底的33万余处。为了“看住” 33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自然资源部在2.5万余处隐患点安装试验了监测预警设备,但是覆盖面还不够,报警阈值和响应机制还在探索中。
为此,自然资源部年初将综合遥感识别技术应用到新一轮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重点地区1:10000调查工作中,力争多发现隐患,按照风险等级分类落实防治措施;同时,推动专群结合,构建“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加大普适型监测预警装备研发与适用力度。目前,已经对46起灾情险情实现了成功预警预报,涉及1344名可能伤亡人员。
“我们还与气象局签订深化合作协议,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由24小时拓展至72小时,留出提前量,进一步提升预警精细化水平,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力量,5月初就向全国30个省派驻专家队伍,及时指导地方落实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说,建立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机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区划和气象、地震等预测信息综合研判,提前快速反应,力争将防范措施落实到成灾之前。
于海峰说,近日自然资源部调动技术力量,利用一切技术手段,紧盯南北两线强降雨区,重点做好大面积降雨区和局部短时强降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在已有长期驻守各地专家的基础上,再增派205名技术专家到各省地质灾害防治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动员自然资源部技术支撑单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推广适用的2.5万余处监测预警设备的功能,对灾情险情及时预警、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
陈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