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北京友谊医院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团队与清华大学、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成功发明了微米级耳科专用CT设备(以下简称耳科专用CT),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拥有这一设备,医生就如同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清晰识别耳部的微小结构,让耳部疾病无处遁形。
新研发的国产耳科专用CT,其最优空间分辨力可达50微米,能分辨的最小结构或病变大概为2根发丝粗,是通用型CT设备分辨力的6倍多。能看清耳朵内细如发丝的骨头。除了听小骨,耳部还有构造精巧的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3个半规管,即通常所说的“内耳迷路”。另外,耳部还包括众多容纳神经、血管、淋巴管走形的骨管道,比如前庭导水管、耳蜗导水管、面神经管等。一根头发丝直径约为40—50微米,耳朵内这些结构的精细部位只有几根发丝大小。
“在这些结构中,镫骨底板结构菲薄、厚度不均,用以封闭前庭窗。根据医学统计,镫骨底板的厚度在100—300微米。前庭导水管和耳蜗导水管是连通内耳到颅内的骨管道,对内耳压力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前庭导水管的峡部直径为200微米左右。耳蜗导水管最狭窄处则通常小于100微米。”尹红霞介绍。
王振常说,耳科疾病主要分3类——耳聋、耳鸣和眩晕。明确病因,每一样都少不了拍片,影像学检查就是给诊治疾病提供可视化的客观证据。
但是,通过临床通用型CT设备看清耳部的微小结构并非易事。目前,通用型CT的最优空间分辨力一般在300—700微米(不同型号设备略有不同),能够清楚显示中耳的锤骨、砧骨以及内耳的耳蜗、前庭、半规管骨腔等。但是,除非出现镫骨底板增厚的病理现象,通用型CT难以清楚显示镫骨底板。而对前庭导水管和耳蜗导水管,通用型CT只能观察宽大的水管远端,对于近端狭窄处则难以显示。
尹红霞介绍,新研发的国产耳科专用CT,其最优空间分辨力可达50微米,能分辨的最小结构或病变大概为2根发丝粗,是通用型CT设备分辨力的6倍多。实验结果显示,耳科专用CT对镫骨底板和前庭导水管全程可以做到100%显示,为耳科相关疾病提供了诊断利器。
此外,研发人员从患者舒适性和操作便捷性的功能需求出发,针对耳科精准定位做了特别设计。“通用型CT设备的扫描床一般只有上下、前后两自由度运动。耳科专用CT采用上下、前后、左右三自由度的扫描床设计,保证了在单侧耳部高清扫描时,可以方便地精准定位扫描区域。”尹红霞说。
除了看得清、定位准,相比通用型CT设备,耳科专用CT小而轻便。在保证专业化的前提下,经过多功能设计,耳科专用CT还可以进行常规的大视野成像。“通俗地说,就是耳科专用CT最大诊断区域几乎可以覆盖整个颌面部,不仅可以用于听小骨受损、耳硬化症等耳部疾病的诊断,对鼻、咽喉部位的疾病诊断也有帮助,对此研发团队正在获取更多的临床实验数据。”尹红霞说。
刘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