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编者按:我们中国是有文化的,我们的文化无处不在,还有好多埋藏在地下呢!海昏侯墓主椁室发掘20天,每隔几天就刷新一个纪录,这不,又挖出了一个青铜整流器...还有,邯郸涉县又挖出了一块碑,上面的字是宋朝最有文化的皇帝赵佶写的...今日热点:【考
编者按:
我们中国是有文化的,我们的文化无处不在,还有好多埋藏在地下呢!海昏侯墓主椁室发掘20天,每隔几天就刷新一个纪录,这不,又挖出了一个青铜整流器...
还有,邯郸涉县又挖出了一块碑,上面的字是宋朝最有文化的皇帝赵佶写的...
今日热点:
【考古发现】邯郸涉县出土罕见北宋古碑极具史料和书法价
名人物品拍卖惹争议:屠呦呦钱钟书书信均曾撤
【历史文化】专家挑刺:《芈月传》“穿”对了吗?
【考古发现】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 中国白酒历史或提早千年?
【考古发现】宁波发现唐宋时期越窑作坊遗迹为青瓷申遗提供材料
邯郸涉县出土罕见北宋古碑
极具史料和书法价
日前,涉县文物局在该县涉城镇汽车五队家属院发掘出土了北宋大观圣作之碑。据悉,北宋大观圣作之碑存世稀少,极具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古碑的发现者系涉县退休老干部马乃廷。他介绍说,“我是翻阅《邯郸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大观圣作之碑的位置,于是与当地文物局联系,进行挖掘。”
从挖出的碑看,是一通三截碑,中间原来由铸铁圆柱凿洞连接。目前,三截碑找着两截,剩下一截,不知所踪。现存的两件残碑后来用水泥粘接,移立在娲皇宫北齐石刻陈列馆广场。碑身净高3.4米,因中间缺了一截,所以比史料记载的4.1米少了0.7米,宽1.52米,厚0.32米。
据马乃廷介绍,碑额“大观圣作之碑”六字系当时的太师蔡京所题,碑文由书学博士李时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体”摹写而成。
据悉,碑文内容为当时宋徽宗颁发的取士诏旨《八行八刑》,实际上是由当时至高无上的皇权颁布的封建教育方针和校规,是研究北宋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重要史料。
据资料显示,河北境内,石家庄市赵县县城原赵州文庙内现存一通“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观二年,内容为北宋徽宗推行的“三舍法”和“八行取士”学校生员考试提拔制度,碑文为徽宗所撰,由书学博士李时雍仿宋徽宗的“瘦金体”摹写,碑额由蔡京题写,该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赵县大观圣作之碑
碑额 “大观圣作之碑”为权相蔡京题写
名人物品拍卖惹争议:
屠呦呦钱钟书书信均曾撤
吴祖光之子吴欢出示的行将上拍的《清明前后》一书
近日,著名学者、戏剧家吴祖光赠北京戏校书籍出现在秋拍图录上,其家人强烈不满。校方则称,该书应该是已经从学校流出,正考虑报案。名人物品具有较高价值,常被拍卖行青睐,但可能会有归属权的争议,也可能涉及著作权、隐私权等问题,常引发其家人反对甚至惹上官司。当然,也有例外。
吴祖光赠北京戏校书籍将上拍家人不满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吴祖光之子、作家吴欢发现,茅盾赠与其父亲的图书《清明前后》出现在北京传是国际拍卖公司的秋拍图录上,估价1-2万元。这本书正是当年吴祖光捐给北京戏曲学校(即如今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图书中的一件。
吴祖光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戏剧家。其女儿、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霜称,这批书在1998年底捐赠,总数约三四千册,主要是戏曲方面。促成将这批书捐赠的重要原因是时任校长、荀派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积极要求接收。
学校曾给吴家回赠了一份捐书目录。通过这份名录,吴霜确认此次上拍的《清明前后》,确系出自父亲所捐书目。吴霜称,书的封皮上有茅盾亲笔题写的“祖光兄惠正”字样。据了解,《清明前后》创作于1945年夏天,是茅盾一生中创作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剧本。
但如今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留存的当年赠书目录里,已经没有了这本书。“如今的目录里登记的赠书都还在馆内,只能证明,《清明前后》一书早在2005年前后就已经从学校流出去了。”院长刘侗回应称,当年经手人非常多,一时难以查明。学院已经开始往前排查可能接触到这批书的人,正考虑向派出所报案。
传是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将如期上拍。资深拍卖研究学者季涛认为,“整件事情与拍卖行关联不大,主要是学校管理不善,把公共资产给弄丢了,应该报案处理,学校要追究管理者责任。”
吴华、吴霜则对整件事情颇为不满。“如果是这样,我捐给你干什么?”
挂在孔夫子网的屠呦呦亲笔信,其中一封拍到4万多元
屠呦呦书信拍卖遭家人反对卖家后撤拍
三,手稿所有权即便已经转移,写作者仍享有著作权;其四,书信等手稿的内容很可能涉及名人隐私,公开拍卖难免引发其家人不满。
来看归属权的争议。2012年,由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以唐弢生前旧藏的名义上拍嘉德春拍。尽管周作人之孙周吉宜提出这份手稿系“文革”时抄走至今未归还,要求停止拍卖、返还手稿,最终手稿依然以184万元成交。这属于。
再看一下真假的争议。2012年秋拍上,梁启超后人以“物件根本不是梁任公的旧物”为由,试图阻止匡时上拍“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结局是不仅拍品尽数成交,总成交价也达到6709万元。
新晋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书信公开拍卖就曾引发“是否侵犯著作权和隐私权”的热议。今年9月6日开始,屠呦呦的3封书信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拍卖,起拍价10元。3天竞价后,价格最高的一封信以41500元被拍出,三封信总共拍出8万多元。
这三封信是屠呦呦写给著名药理学家宋振玉的,抬头处冠有“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大红字,内容主要是谈论有关青蒿素的研究等工作问题。
屠呦呦家人在接受采访时称,不同意屠呦呦的书信被炒作拍卖,但因忙于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书信被拍卖一事。屠呦呦后来表示,因为报纸上图片较小看不清楚书信上的字迹,暂时不能确认是否是自己的亲笔书信,但不同意公开售卖行为。
10月11日,三封书信的卖家表示决定撤拍。他说:“我觉得这三封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还是有收藏的必要的,如果屠呦呦老师想把信要回去,我就立刻归还,也可以捐赠给相关的机构进行保管或者研究。”
孔夫子旧书网工作人员表示,已将书信撤拍,并退还买卖双方交易佣金。
有律师表示,拍卖名人信件要征得所有权人和著作权人两方的同意。
钱钟书书信手稿影印页
钱钟书书信拍卖杨绛打官司告赢拍卖行
屠呦呦信件拍卖事件最后算是和平解决,但不少名人手迹拍卖是惹上官司的。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2013年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了。
2013年5月,中贸圣佳公司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举行包括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等110件作品专场拍卖会。66封钱钟书书信和《也是集》手稿,12封夫人杨绛的书信和《干校六记》手稿,6封女儿钱瑗的书信将集中拍卖。
钱钟书的这些书信都是与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的书信往来。杨绛得知消息后公开发表声明反对书信被拍卖,并随后向二中院提出诉前申请,要求责令对方停止拍卖。
2013年6月,北京二中院作出禁止中贸圣佳实施侵权行为裁定,中贸圣佳公司随即发表停拍声明。杨绛继续起诉至二中院,请求法院判令中贸圣佳公司和李国强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5万元以及合理费用5000元。
2014年4月,经过二审后,此案最终尘埃落定。法院维持一审判决,即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共同向杨绛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季羡林遗物拍卖家人称希望有更好归宿
但也并非所有名人物品拍卖都遭到家人反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遗物拍卖就是其儿子季承主导的。据《法制晚报》报道,2011年11月,季羡林逝世不到3年,遗物却登上拍卖场,其中还包括曾轰动一时的季羡林故居被盗案中被追回的遗物。消息一出即引发网友热议,甚至有网友斥责季羡林后人太败家。
“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拍卖会汇集了季羡林先生旧藏中文古籍165种,其中20余部明刻本,如陶潜撰《陶渊明集十卷》明嘉靖乙巳年刻本、韩愈撰《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明东吴徐氏东雅堂刻本等,都属于名品级别。季承将拍卖事宜全权交由律师处理。
“北大教师宿舍在原主人去世后都要把钥匙收回,要是那样这些书真的没有地方存放了。”季承说,做出拍卖选择不是他一个人,家里人都觉得这么做比较妥当,“拍卖是希望它们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季承还表示,这些书最后拍卖所得不排除设立一个季羡林奖金的可能。
代理律师透露,“虽然这些书价值也高,但更珍贵的遗物和藏书已经在北大图书馆的地下室存放着了。”
专家挑刺:
《芈月传》“穿”对了吗?
古装剧《芈月传》开播不久,剧中人物服饰华美、巍峨高冠,走马灯般亮相。由于该剧是根据秦宣太后历史改编而成,不属于架空历史,难免被眼尖的观众挑出刺儿来。昨日,南京服饰史学者、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黄强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该剧服装造型与战国末期至秦朝的装扮颇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张冠李戴的常识错误。
错误1
赵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错啦
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冕服中的冕冠,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冕服制度,周代已具备规模。冕冠上的垂旒数由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在黄强看来,《芈月传》中,赵文瑄饰演的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对。君王垂旒前后各12,每旒12颗玉。“我数了一下是11垂旒,而且旒珠不是玉,远远不止12颗,是三十几颗。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垂旒。”
错误2
冕服少了“十二章纹”
上古时期冕服上绣有十二章纹。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因此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彩。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依次递减。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但《芈月传》中,没见到十二章纹。没有十二章纹的服饰,就不符合冕服制度。
错误3
战国妃嫔不流行“高髻”
黄强说,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有相应的服饰,及冠饰、发髻。《芈月传》在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珠翠,这不符合时代特点。“战国至秦代的女性发髻,高髻并不普遍,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如说飞天髻、随云髻等。有的发髻高约一尺。”比如盘桓髻形制为梳綰时将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沿袭至隋唐。逥心髻形制为发盘旋于顶,呈高耸状。郁葱髻,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装,如树木郁郁葱葱状。黄强表示,《芈月传》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过来不妥。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脑后垂辫,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虽有变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秦代以降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高髻)。
此外,珠翠、点翠等工艺,大致在宋代才有,宋代皇后有凤冠,明清更盛。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的冠饰没有那么复杂。
海昏侯墓追踪报道之:
出土蒸馏器
中国白酒历史或提早千年?
青铜蒸馏器
近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备受关注,接连而至的考古新发现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最近,文物考古专家在央视新闻中表示,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馏器,若此蒸馏器用于蒸馏白酒,那么,中国白酒的历史或可提早千年。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在新闻中说:“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是个新发现,在以往的(考古)发现里面,能够作为蒸馏器发现的,很少。原来有过几批,比这个小,没有这么复杂。”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则表示,这件出土的蒸馏器可能会怀疑它与蒸馏花露水、炼丹有关,但由于其出土于墓葬酒库中,所以怀疑它与酒的生产有关。
这一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传开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于赓哲随即转发并评论说:“白酒有无出现,不见得非要和蒸馏器设备挂钩,还要结合文献。汉代蒸馏器以前也发现过,但是应该与白酒无关,是采仙露的工具。”
中国白酒源自何时?
蒸馏酒是指利用蒸馏工艺制取含酒精量较高的饮用酒,今称白酒,俗称烧酒。关于蒸馏酒技术是自创还是传入,蒸馏酒在中国起于何时,学界至今尚无共识。根据史料,以往学者先后提出过元代说、宋代(含金代)说、唐代说、东汉说四种观点,各家观点都有一定的文献依据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证。
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周嘉华研究员发表文章对上述四种观点进行了认真的考辨和分析,他的看法是,“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较有说服力,但是这并不排除在元代以前,中国部分的少数人,特别是制药者已掌握运用蒸馏技术来制取蒸馏酒,而这种蒸馏酒只是少量制备,没有形成社会性的规模生产。”
周嘉华研究员的专业领域是化学史,对酿造化学以及中国酒的历史颇有研究。
以东汉说为例,从史料上看,《后汉书·房术列传》以及炼丹家葛洪的著作《神仙传》、《抱朴子》中都有相关叙述,然而,这几种文献记载的多是东方幻术,即使是谈及饮酒,也是比较宽泛的概念,至于所述酒的制作工艺如何,究竟是什么酒,都没有准确的描述,缺乏说服力。
支持此说的,还有一实物证据,即四川新都、彭县先后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上有生产图像,有学者将其解释为酿造蒸馏酒的生产图像。对此,周嘉华以为,画像砖上所绘制的生产器具以及呈现的生产图景与实际蒸馏酒所需要的技术以及设备存在差异,比如“看不见凝聚蒸气的圆盘,更看不见将酒液收集后引入小口罐的装置。这是又一个很关键的设备,不应该被遗忘”。总之,这幅画并不足以证明东汉已有蒸馏酒。
四川新都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
中国古代整流器
宁波发现唐宋时期越窑作坊遗迹
为青瓷申遗提供材料
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在对宁波慈溪越窑荷花芯窑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过程中,首次发现唐宋时期越窑作坊遗迹。这一发现为青瓷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大量翔实的野外材料。
据悉,上林湖越窑窑址被誉为我国最大的“露天青瓷博物馆”,是国内外陶瓷学界公认的“母亲窑”。其中,荷花芯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为数不多的岸上考古点,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在唐朝曾盛极一时。
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考古部门对越窑荷花芯窑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处制瓷作坊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五代、北宋时期青瓷标本。
“唐代地层,出土的产品质量较高,少数盏、盘类器物内腹,都刻有四叶对称的荷叶纹;而五代地层,少量器物胎釉质量极佳,胎质极细腻,釉色天青,釉面莹润,属于秘色瓷类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说。
相比之下,北宋时期出土的器物组合较为简单,质量普遍较差,从地层清理来看,匣钵数量很少。
郑建明表示,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的发现,是这次荷花芯窑址考古的新发现。“在此前唐代、北宋遗迹的基础上新发现了五代的地层,可以将之前多个时代联系起来,帮助越窑建立更详细的编年。”
“此次发现揭示了唐宋时期越窑的窑场布局、制作工艺流程等重要信息,为青瓷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建设越窑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大量翔实的野外材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明说。
故宫藏越窑青釉瓜棱执壶(资料图)
年代:宋
尺寸:高23cm,口径12.5cm,足径9.1cm。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形椭圆腹,一侧置弯曲的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体施青绿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此执壶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形腹、壶流较短等,为研究越窑执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说明 | 此图文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书法网”整理编辑,仅限交流学习,如有版权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资讯,敬请搜索订阅微信公众号【墨品书法网】。
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