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河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石寨——英谈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县的太行山深处。这里不仅吸引了邢台本地人来游玩,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的游客慕名前来。一些美术学生也经常来此写生。许多人包括我本人过去都认为:到英谈村看古石寨就可以了。但是十一期间,
河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石寨——英谈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县的太行山深处。这里不仅吸引了邢台本地人来游玩,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的游客慕名前来。一些美术学生也经常来此写生。
许多人包括我本人过去都认为:到英谈村看古石寨就可以了。但是十一期间,从小在英谈村长大的一位朋友带我们游览了村庄后,我才意识到:只看村里的古石寨等于只看了一半的风景。
英谈村的风景分两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我们一般人来这里,关注的是英谈的古建筑群落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人文景观,但是却忽略了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正在家中休假的英谈村朋友带我们补上了这个缺憾。
英谈村距邢台市区70公里,从市区出发,沿东吕高速——路罗下站口——323省道——英谈村,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这是一个说走就能走的行程。
一、自然风光
朋友热情的跑到村口接上我们后,没有进村,而是带着我们直接从村庄旁边的水泥路向村后走去,村后有一条路,通向雾子垴山峰。
村后的玉米地旁,一群悠闲踱步嘎嘎叫着的鹅看到我们,马上警觉地走开了。
这个果实是什么呢?当时朋友给我介绍了它的名字,是我从来没有听过更没有吃过的一种,可惜我没有记住。
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但是还发青。这种青柿子是苦涩的,只有发红发软才变成能吃的甜柿子。
道路两边开满了各种野花,空气中弥漫着不同的花香和植物的树叶、青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的芬芳,让人神清气爽。
一种菊花:菊科小红菊。
又一种菊花:菊科狗娃花。
石竹花
沙参花
地榆草
霍香草,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薄荷香气,本地老百姓又把它叫做“薄荷草”。
毛毛草
野青茅
旱生卷柏。精致的好像刺绣,生长在石灰岩石缝中。旱生卷柏在各地的别名很多,云南叫神仙一把抓,四川叫还魂草、万年松,广西叫回生草。
这种草是我过去在荒野中没有见过的,它精致舒展的镶嵌在崖壁的石缝中,好像爱美的姑娘头上带的花状发卡,左上方黑色苔丝优雅的紧贴在岩石上。
回到家后我百度了一下,这种草叫西藏珊瑚苣苔,主要产于我国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吉隆等地,喜马拉雅一带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及国内的甘肃、山西、河北、贵州、云南等地也有分布;西藏珊瑚苣苔生长在林中岩石上及石缝中,是一种高原石花。
远处树上的老乡站在栗树上,用长长的竹杆往下打栗子。
地下一地栗树叶子。
栗子的表面像刺猬的刺一样硬茬茬扎手。
老乡把这层栗蓬去掉后,才能成为我们在市场看到的栗子。
这个是干什么呢?——这是当地老百姓往山下背栗子用的工具。
路边的树木黄绿相间,鲜亮耐看。
长得奇形百怪的树木。
奇特的大石头,像一个笨笨的大狗熊的头。
这块龟背石长约六、七米,宽1至2米,纹理清晰粗犷。由于它的巨无霸,不好挪动,所以现在还静静地躺在草丛中,山上原来还有好几块小一点的龟背石,被运到了山下的英谈村。
地上到处都是落下的树叶,静默的散发着美丽。
石头铺砌成的道路通向山顶。
在山崖底部往上看,崖的断面好像显微镜下撕开的伤口断面一样触目惊心,让人想到多少亿万年之前,这里该发生过怎样的山崩地裂、沧海桑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上最高峰,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虽然都是群山,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形风格却截然不同。
向东望:山脉一层比一层低,河流大川向天际边延伸而去。
向西望:山脉一层比一层高,最外面的一层是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分界线——晋冀分水岭。
向南望:山形则少了一丝粗犷豪放,多了一点秀美和精致。
整个太行山的风景也是这样的变化:越往南山形越变得秀美,进入河南省的南太行秀美灵气,而河北省的北太行则雄伟壮丽。
向北俯瞰山下的英谈村:英谈村群山环抱,坐落在半山腰上。
太行山山脊线走势是东北——西南走向,这决定了它的整体走势是东北——西南走向。但是在邢台段,从山脊线向东延伸的余脉,则大多顺从大川河流的方向呈东西走向,英谈村所处的山脉就是东西走向。
中国整体地形走势西高东低,在这里的细微处也能看出倪端:一条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都从西向东渐次降低。
我们从另一条小路上下山返回。
走到半山腰上远望:英谈村背靠大山,被高大浓密的树木掩映在绿色的海洋里。
房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英谈的房子还有一个令人称奇的地方:在如此偏僻的太行山深处,这个村落的房子有好多都是2至3层,从远远的地方就散发出不凡的气度,彰显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二、人文景观
1.英谈村的历史
英谈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朝末年。
唐朝末年爆发了一场农民大起义——黄巢大起义,古寨最早是黄巢起义军留下的营盘,随着岁月的流失,年长日久,“营盘”在世代口口相传中演变成了今天的“英谈”。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路姓大户人家举家搬到此处落户,所以现在绝大多数英谈人姓路。
清初时路家分成了三股:前股、后股、南股。三股慢慢拉开了贫富差距,前股在鼎盛时期是顺德府首富,土地和生意遍及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五个县。我的朋友就是前股的后人。
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建筑大部分是清初所建,这是一群经典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是研究明清古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到了近代,在抗日战争艰苦时期,八路军总部、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冀南银行总部均在此地驻过。
这个小院落是时任国民河北省政府主席鹿仲麟在1939年的居住地。
著名的加拿那籍外科医生白求恩,也曾两次来到英谈村工作。
2.英谈村的风土人情
从村外路边上开始,就摆满了鲜花,让人眼前一亮。
农户园子里种的瓜藤翻到墙外。
这是丝瓜。
满眼都是石头,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地上的道路是红石板铺砌,房子是红条石垒成。
从村庄外流入村庄,又穿村庄而过的流水沟垒砌细心、整齐美观,几座漂亮的石砌小拱桥横跨在流水沟上。
两个壮实的小朋友从石头台阶上跑下,远处的老奶奶坐在门口,拿出自家的山货和自己编做的手工品来卖。
这是妇女们手工编的坐垫,这种坐垫冬暖夏凉,软硬适中,坐着很舒适。
坐垫的材料来源于玉米棒外面的那层包皮。妇女们把这层包皮扒下后晒干,拧成绳状,然后边盘边缝,就编成了坐垫。
还可以编成椭圆形坐垫。
还能编成坐墩。
过去烧火做饭用的风箱,过去俗话“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里的风箱就是这个样子。
过去村民用来做豆沫汤的小磨盘。
传统的皮影剧团在此演出。
仿古的车子让许多好美的女士忍不住上去坐坐,拍张照片。
山上小一点的的龟背石被村民移下来,靠在房子外面临街的墙上做修饰。
这是一个从事美术工作的外地人住的房子。稍微修饰一下就充满了艺术气息。
石门洞古朴中带着威严。
朋友告诉我:许多人都会站在这个角度拍照片,因为这里能集中看到英谈民居的特点:都是用石头盖成,主要石材是红石头,还有少部分是青石,民居有一层、二层、三层。
弯弯曲曲的巷道。
这是一个近道可以直接下去,如此小的角落石头垒砌也很细心讲究。
写在最后:英谈村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也很优美,去英谈一定要同时看它的自然风光哦!
#四海为家#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