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前言1952年9月,湖北省大冶县铜山口岩山朱村中的一户人家中,传出了打铁的“叮叮”之声。细看屋内只有一张木床和一堆打铁的用具,一个男人正在火焰前挥洒汗水。这时一个送信员在屋外大声喊道:“老朱,这里有你的信,是北京发过来的。”转身看向信封,送
前言
1952年9月,湖北省大冶县铜山口岩山朱村中的一户人家中,传出了打铁的“叮叮”之声。细看屋内只有一张木床和一堆打铁的用具,一个男人正在火焰前挥洒汗水。
这时一个送信员在屋外大声喊道:“老朱,这里有你的信,是北京发过来的。”转身看向信封,送信员疑问道:“咋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发来的?”
老实巴交的老朱放下铁锤,赶忙接过信封。打开信封后他直接傻眼了,这里面除了他看不懂的信件之外,还有200万元(旧币)放在其中。
他赶忙找孟淑纯老师请他读信:
“其升兄:
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200万元,聊作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
毛泽东,1952年8月30日”
听到信件,朱其升热泪盈眶地高喊道:“我的润之兄弟……你官做得那么大,当主席也没忘我啊!”
毛泽东在中南海
一个偏远地区的铁匠到底和毛泽东有什么经历?为什么他把毛主席叫作兄弟?他拿上200元后又会做些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铁匠逃难入伍,主席自愿当兵
1891年朱其升出生在湖北省大治县的岩山口朱村,因为被地主剥削,他们家中并无田产,每年只能租用别人的土地耕种,勉强维持生存。
雪上加霜的是,一个小小的土屋住着兄弟四人,土屋年久失修,没有余财资助小孩上学读书。
12岁的朱其升只能远离家乡,带着几块饼跑到湖南田江的商户中当作学徒,学一些打铁、修伞的生意。
三年之后朱其升终于出师,但老板没有让他走,反而要求他留在店中,义务干活。
义务干活就是不发工资,朱其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没有钱财购买粮食,无奈之下只能潜入厨房偷吃老板家的米粒。
正当他拿起一小碗米饭正要送入口边之时,一个巴掌打在了他的头上:“让你偷吃我的米,看我怎么打你!”
店长直接拿起自己的手掌,对着朱其升的脸“啪啪”地扇打,原本嫩白的小脸蛋,变成了朱砂色,仿佛弄出血一般。
朱其升一气之下,拿起父母给的破衣衫,连夜逃出了铁匠铺。
可是偌大的田江,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他举目无亲之际,自己又不认识回家的道路,朱其升只能沿街乞讨,四处寻求生计。
当他来到长沙附近之时,湖南新军正在招揽士兵,朱其升听说当兵能吃饱,还能赚点钱财。但对于新军是干啥的,朱其升是一无所知,他只是想填饱肚腩,赚钱回家罢了。
很快朱其升便投军入伍,被编入赵恒惕的新军当中。在此他与两个人义结金兰,一个叫彭友胜,一个叫毛泽东。
彭友胜出生在湖南衡东三樟乡粟子港,他和朱其升一样家境贫穷,为了吃饭他早年离开家乡,当过一段时间矿工。
1907年矿上出事,彭友胜便参加湖南新军,因为其打仗勇猛,为人老实,很快就被提拔为副目,并与朱其升相识。
两人都是吃过苦的壮汉子,关系便越走越近,再加上朱其升有一些手艺,部队里修理兵器的活儿也都是他去办,随后被晋升为上士,每月能领取8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正式爆发,革命军遭受镇压之际,湖北的革命军向湖南新军求助,希望新军起义声援救助。谭延闿兵分两路攻打长沙城,起义的火炬正式燃起。
湖南巡抚余格诚自知不是起义军的对手,他命人拿出洁白如雪的白色旗帜,在上面写上“汉”字,高挂于城楼之上,表示愿意投诚,湖南革命政权正式成立。
起义五天之后,朱其升带来了一个相貌英俊的青年,他对着彭友胜说道:“彭副目,这位姓毛的兄弟想参加革命军,我看这个小兄弟很是聪明,就让他来班里吧。”
彭友胜目光一转,将眼睛看向青年,询问他姓甚名谁?
青年闪烁着炯炯有神的双眼,对他说出三个字:“毛润之。”
义结金兰,三兄弟共斗恶霸
原本毛泽东应该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但在武昌起义之后,一名革命党人跑到了学校,向大家阐述武昌的革命思想。
在革命党人激烈的言辞当中,少年毛泽东顿时热血沸腾,他心中暗想:
“我要投笔从戎,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为建立人民共和政府出力。”
原先毛泽东想和几位同学一起北上汉口,参加黎元洪的军队。但汉口较为潮水,徒步前去必须要穿着雨鞋,可在那个年代,雨鞋的产量可不高价格颇为昂贵,本就捉襟见肘的毛泽东自然没有钱财购买雨鞋。
恰巧,毛泽东的同乡好友家中有一双雨鞋,他便前往长沙,拜访一下对方。
但毛泽东刚到长沙城下便被卫兵拦下了去路,一来二去之下才知道长沙已经起义。既然选择就能参军革命,何必再前往汉口?于是毛泽东便走到革命军的军营前方,要求参军入伍。
然而,负责征兵的军官看毛泽东来路不详,需要一个可靠的人作为担保才能接收他。毛泽东当时孤身一人,根本没有人替他担保,便与军官产生了争执。
就在此时朱其升突然窜出,看到毛泽东神采奕奕的,不像是平常人家,便说道:“这位老兄,你何必与他争论,有什么事情与我商量一二。”
毛泽东便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述说了一遍,这时朱其升问道:“你前来此地,为什么要参军?”
毛泽东镇定自若地看向朱其升,随后望向了军营,自言自语地说道:
“为革命而尽力!”
朱其升见毛润之志向远大很是欣赏,便将他带入军营找到了副目彭友胜,希望他能够同意毛泽东参军。
毛泽东也不含糊,直接对彭友胜说道:“我叫毛润之,家住湘潭韶山冲,我想要当兵。”
彭友胜点了点头,将毛泽东拉到营房,用手指着一旁的空床说:“我同意了,我上铺正好没有人住,以后你睡上铺,我睡下铺,咱们也算有个照应。”
从此之后,毛泽东便用“毛润之”为名加入革命军,被编入了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每个月能拿到7元银饷。
有一次毛泽东的枪头卡住了,自己摆弄半天后修理不好,这时朱其升一脸和善夺过枪支,用煤油将零件擦得发亮,又丢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接过枪支后,发现可以正常使用了,他不由地夸赞道:“朱大哥在这方面,可真是个能手。”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新军当中,朱其升和彭友胜对毛泽东很是照顾,尤其是朱其升,更是将他当作自己的亲弟弟。可随着时间增长,他很快就发现了毛泽东的不同。
前来参军的都是混口饭吃,但毛泽东与他们不同,他居然能看懂报纸上的字,是个彻彻底底的“文化人。”
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新词,当时有一个颇有文化的士兵对此大放厥词。毛泽东便专门对此与他争论,双方言辞激烈,自然吸引了一大堆看热闹的战友。
彭友胜觉得很是新奇,便跑上前去专门为他们当第三方的裁判。
此时的毛泽东很是精神,他引经据典,多次抓住对方言语漏洞,弄得对方是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跑回营中,不敢见人。
军中空闲的时候,毛泽东经常拉着朱其升和彭友胜谈天说地,有时还会给他们二人讲述书中的故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故事讲述得格外精彩。
有一次毛泽东给他们讲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正说到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时,毛泽东说道:
“我们周围虽然没有桃园,但是有红枫,我们不如来个‘红枫坡前三拜把’成为至交兄弟,以后同甘共苦!”
朱其升和彭友胜自然没有异议,他们三人便用树枝为香、泥土为炉、天地为证、日月为媒,在红枫之下义结金兰。
不久之后,一个兵痞仗着自己人高马大,跑到一个老婆婆那里,拿上香烟就要跑路。这时一只大手伸向前来,一把就抓住了他的臂膀。
拉住他的人正是毛泽东
毛泽东高声喊道:“你既然拿了人家的烟,就得把钱给她,有我在你就不要想走。”
这兵痞原本不想掏钱,可随着毛泽东的大喊越来越多的人汇集此处,眼看自己被围,他也只好乖乖掏出钱财。
可事情并没有完,因为毛泽东喜欢干净,经常向挑夫购买凉水,用来洗澡。有一次他买水时正好被兵痞看到。
那兵痞一眼就发现了毛泽东,他大声嘲笑道:“你看看这人手无缚鸡之力,连水都要去买,就这还要当兵?快回家去吧!”
毛泽东也没有认怂,张口回怼道:“我用自己的钱去买水,总比你随意欺压老百姓好得多。”
眼看毛泽东还敢回话,兵痞直接向前冲出,拿起拳头就要向毛泽东砸去。
这时朱其升挡在了毛泽东面前,对着兵痞说道:“你这是在故意找事,说不过人家是想打人吗?”
可兵痞还是不知悔改,他看着朱其升较为老实,居然召集了一堆朋友,想要将两人一起殴打。
这时彭友胜走了过来,大声喊道:“谁要打架?是你吗?”说完之后,便将自己的双眼看向了兵痞。
看着彭友胜前来,这兵痞立马失去了勇气,他笑嘻嘻地跑来认错,随后灰溜溜地跑回营地。看到此人如此的吃软怕硬,毛泽东直接笑出了声。
1912年3月,孙中山与袁世凯议和一时间无仗可打,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参军半年,也与朱其升和彭友胜相处了半年。
一天夜里,毛泽东悄悄地走到彭友胜面前,小声地说道:“副目,我想离开部队回到学校读书,这段时间里你们对我都很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后会有期。”
彭友胜一瞬间就蒙了,他劝说道:“润之啊,你在军中深受长官的器重与军人的喜爱,你要是在此,一定能成大器的。”
毛泽东摇了摇头,对他缓缓说道:“副目,现如今溥仪退位,民国政府已经成立,而孙中山与袁世凯也达成了协议,我在军中无法革命,在军中没有意义,因此我要回去读书,学习知识,探索真理。”
彭友胜叹了口气,也害怕因为自己耽误了毛泽东的前程,他沉默良久,对毛泽东说道:“润之,我知道你有大志向,也不可能一直和我们待在一起,既然你要走就走吧,我就不留你了。”
朱其升看见毛泽东要走,便将此事告知了战友。离别之际他决定举办一场送别宴,凑钱给毛泽东弄一场酒席。
毛泽东很是感动,正当他们落座之时,一个战友拿出了碗红烧肉放到了毛泽东的面前。他们知道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专门准备了一碗放到他的身前。
酒足饭饱之后,全班战士走出营房要送别毛泽东。这时彭友胜说道:“我一个人再送润之一程,你们先回军营吧。”
朱其升摸了摸毛泽东的后背,依依不舍地走了回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彭友胜已经陪伴毛泽东走了很长的路程。毛泽东突然停住了脚步,对彭友胜说道:“益山(彭友胜)你也别送了,我们就在此分别吧。”说完举起双拳,恭恭敬敬地向好友道别。
这时彭友胜从自己怀中掏出了两块大洋,不等毛泽东反应便塞到手中:“你赶紧拿着走吧,就当作你路上的盘缠了。”
他知道毛泽东并没有余财,每月的钱财都用来买书看报,这两块大洋是彭友胜一点点才积攒出来的。
毛泽东自知不能辜负好意,离别之际,他用双手握住了彭友胜的手掌:“你可要多加保重,我们后会有期!”
随即毛泽东转身离去,这时两道目光向他传来,因为在他背后的不仅仅有彭友胜,还有在远方注视的朱其升……
主席回信,我的润之兄弟
自从毛主席离开朱其升便无心参军,回到老家的他再也没有当兵的意愿,只想着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等有钱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润之兄弟”。
1950年朱其升跑到铁匠铺上工作,在路过茅草屋时看到门口悬挂着毛主席的肖像,而在画框两边用红纸金笔书写着:
“泽润民生功垂宇宙,
东方红日普照五洲。”
朱其升很是好奇,仔细地向前看去,他发现画像上的毛主席很是眼熟,特别像自己的润之兄弟。
“他难道是我的润之兄弟?居然当了这么大的官了!”朱其升急忙向前看去:“真像啊!尤其是下巴上的痣,太像润之了。”
由于朱其升居住偏远,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的字是“润之”。朱其升带着疑虑忙活了一天,晚上将想法告知了妻子。
妻子戳了戳朱其升的脑袋:“你这个人怎么和毛主席称兄道弟?毛主席这么大的官怎么会和我们有关系,你可不要瞎说。”
但朱其升和毛主席称兄道弟的事情还是传遍了整个村子,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他是在吹牛,让他前去证明。
在众人的怂恿之下,朱其升找到一个老先生,前前后后地向北京写出了六封信件,可最终却石沉大海。
1952年有一个叫孟淑纯的女老师来到了朱其升的面前,她与李先念先生是同乡战友。经过交谈孟淑纯觉得朱其升不像是说谎的人家,便找他要了两张照片,并写一封信给李先念,请他转交到毛主席的手中。
很快一份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信件来到了朱其升的手中,从而出现了上文中的一幕。
10月,朱其升带着毛主席亲笔信前往北京,当时的他61岁,与毛主席已经分别了整整41年。
几天过后,一辆轿车搭载着朱其升来到了毛主席的面前,刚一下车,毛主席便冲出到他的身边,激动地说道:“其升兄,我们见面实在是太晚了!”
毛主席松开手后,双眼看向了朱其升:“你怎么不早点写信给我?接到信你该早点来嘛,我好想见见你们这些朋友哇!”
说着就将朱其升拉到书房,与他促膝长谈。朱其升伸出手指,称赞道:“毛主席真有本事,都当上了国家主席。”
毛主席笑道:“这可不是我的本事,都是人民和同志们信任我……而且不要叫我主席,叫我润之吧,亲切!”
朱其升在北京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临走前毛主席又给了他500万元(旧币)补贴家用,但朱其升怎么也不肯收下。
毛主席则说道:“这是我的稿费,我绝对慷国家之慨,其升兄你就收下吧!”
朱其升收下钱后在湖北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与别家不同,他的厂子不为赚钱,只为对社会作出贡献,产品不光便宜还很结实。
1954年朱其升前往北京,将“和平油布雨伞厂”的事情告诉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非常高兴地说:“很好啊!这个工厂不错,有社会主义的气魄!”
然而,这便是他们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见,1956年朱其升在汉口病逝,享年63岁。
布衣之交、深怀不忘,这便是毛主席的心胸与情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们的友谊并未因时光而殒灭,反而熠熠生辉,让人传诵。
金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