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2017年,宜宾市茶园总面积达111.9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95.2万亩;干茶总产量6.33万吨,较去年增产0.41万吨,增幅6.93%;茶业综合产值达130亿元以上,较去年增长30亿元、增幅30%。响应“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的战略
2017年,宜宾市茶园总面积达111.9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95.2万亩;干茶总产量6.33万吨,较去年增产0.41万吨,增幅6.93%;茶业综合产值达130亿元以上,较去年增长30亿元、增幅30%。响应“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的战略部署,发展现代特色茶产业,宜宾怎么做?
茶叶发展,宜宾打算怎么做?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
学习借鉴福建、浙江等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树立“跳出茶叶看茶叶”的理念,找准宜宾茶在全球、全国市场中的定位,按照“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市场品牌化、文化特色化、区域组织化、展示国际化、技术科技化”的要求,编制《宜宾市茶产业发展十年总体规划(2016—2025)》,形成“四区、二带、一园、一心”茶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即:绿茶优势区、红茶优势区、早茶优势区、苦丁茶集中区,茶生态旅游带、沿江茶文化体验带,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宜宾茶博城和会展中心),计划到2025年茶叶投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干茶产量10 万吨以上,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建设标准化基地,提升产业水平。
2011年起,宜宾市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现代特色茶产业发展。加大茶园基地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建设和低劣茶园的改造力度,推动茶叶适度规模经营,合力加快茶叶基地标准化建设;加强茶区公路、水利灌溉工程、测土配方和生态配置工程等项目建设,增强茶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优化调整茶园布局,强化“五新”科技推广,发展立体综合循环种植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运输成本。目前,翠屏区、高县、筠连县和屏山县被规划为全省重点产茶县,认定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11个,筠连县成功创建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穿插集团天宫山茶园
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产业科技平台建设和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先后落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托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实施产学研战略合作,成功组建宜宾学院川茶学院。近年来,该市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3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选育出“乌蒙早” “宜早1号”“天府红1号”和 “天府红2号”等四个新茶树品种。
注重体系开发,培育区域品牌。
鼓励茶叶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产业项目,2015年川茶集团争取到总金额12.68亿元的“川茶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乌蒙韵茶业公司成功在Q板挂牌,早白尖茶叶公司计划今年在澳洲上市;鼓励龙头企业整合茶产业资源,组建川茶集团公司、川红集团公司和屏山炒青集团公司。统筹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宜宾茶品牌体系,打造“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屏山炒青”等区域品牌,带动一批企业升级品牌,提高效益和附加值。目前,该市茶产业拥有5个子公共区域品牌,3个地理证明商标,5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件驰名商标、15件著名商标和14件知名商标。
天府龙芽
产业升级,下步发展思路在何方?
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茶产业战略及产业转型升级主线,宜宾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建设现代特色茶业强市,实施“233”发展战略,即:“两区”—优势名优早茶区和中高山优质生态茶区,“三基地”—100万亩优质早茶生产基地、绿色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茶叶生态康养基地,“三市”—中国优质早茶强市、中国优质工夫红茶大市、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市,力争到2021年全市干茶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坚持品牌塑造引领,进一步强化市场化运营。
立足独特自然禀赋,集中规划发展名优早茶区和中高山优质生态茶区;以省级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为统领、以“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屏山炒青”市级公共品牌为重点,以“国际(宜宾)茶业年会”“中国·宜宾早茶节”、川红工夫营销宣传等茶事活动为载体,借助多媒介广泛传播,着力提升宜宾茶和四川茶区域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企业组建或联建营销公司,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电商、微商和渠道营销相结合的现代营销平台;鼓励有经验、有实力、专业化的营销实体,集成销售各企业的茶叶产品。
首届国际(宜宾)茶叶年会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生产。
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推广,努力提高现代茶基地产出率、利用率和生产率;推行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鼓励支持企业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改进,在差异化茶产品加工上讲究特色化;加快以茶产业为主体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深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全茶产业链合作,推进川茶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川茶研究院的科创进程,积极探索茶叶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对环境的检测监督,严管投入品的使用,引导支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茶区生物多样性;从品种、种植、管理、采收、加工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力争全市规模以上茶企全部纳入网上质量安全追溯。
川茶集团 精选茶车间
坚持产业延伸引领,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推动茶叶精深加工,在突出抓好绿茶、红茶等传统茶叶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研发花茶、调味茶、纯茶饮料以及以超微茶粉为原料的茶糕点等茶饮(食)品,以茶多酚、茶氨酸等为原料的茶生物制药(保健)品和以茶为原料的茶毛巾、茶枕等茶功能性衍生品,培育茶叶衍生产业集群;综合开发产业基地和园区的生态观赏、休闲体验、康养修心、科普文化等综合功能,将生态茶园基地、茶叶现代加工车间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茶旅休闲综合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职业茶农、茶叶家庭农场和新型茶庄,推行联建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企业之间组建集产业、产品、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业联合体”。
油茶基地
陈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