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文|影中纪实编辑|影中纪实前言:2008年,云南一老板花2700多万元在澜沧江投放了6000万尾鱼苗,结果耗费了整整3年时间,却连一条鱼也捞不上来。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一个大学讲师毛遂自荐,仅凭一招就帮他逆转颓势,使公司年收入从0突破3000
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2008年,云南一老板花2700多万元在澜沧江投放了6000万尾鱼苗,结果耗费了整整3年时间,却连一条鱼也捞不上来。
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一个大学讲师毛遂自荐,仅凭一招就帮他逆转颓势,使公司年收入从0突破3000万!
那么,这些鱼之前去哪了?这个大学讲师又是如何抓住它们的?
一、“扎”进澜沧江
2006年,62岁的何杰秋不顾众人反对,毅然放弃了已经从事20多年的钢铁行业。
2008年,他再次不顾众人反对,一头“扎”进澜沧江,做起了水产生意。
这两件事在旁人看来都是极为冒险的,但已过花甲之年的何杰秋做起事来,却比年轻人还要狂野,谁劝也没有用。
实际上何杰秋绝非是莽撞之人,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其一,退出钢铁行业是因为国家做出了资源产能的政策调整。
其二,扎根水产生意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配合政府工作。
所以,即便在外行人眼中的风险再大,何杰秋的心中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一杆秤,他知道自己是在顺势而为,规避风险。
下定决心之后,何杰秋就开始进行实地考察,而当他第一次到小湾库区的时候,就注定了会与这里结缘。
因为小湾库区位于澜沧江中游的位置,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空气清新,放眼望去整个河流和山川都是生机盎然的纯天然风貌,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除了个人喜好之外,小湾库区的“业务能力”也着实过硬。
这里以两座水电站的大坝为起始点,有 340公里的养殖区。养殖区内的浮游生物和藻类非常丰富,水体环境非常适合鳙鱼和鲢鱼生长。
所以在何杰秋的眼中,如果能在这里发展水产事业,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可话虽这么说,想要在水面辽阔、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养鱼还是没那么简单的。
毕竟,养鱼可是一项技术性的大工程,如何“管好水”,又如何“施好肥”,这些技能光是学习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而且很多时候,一些关键经验是无法通过学习得到的,只能“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总结。
除此之外,从无到有进行水产养殖,光是鱼儿长大就要等上好几年的时间,之后的销路怎么找?市场又如何?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这个项目在公开招标之初,也有很多人打听过,不过大多都是乘兴而来,悻悻而归。
何杰秋商海浮沉20多年,这些摆在明面上的“难点”他不可能想不到。
但是当他在学习、走访和查阅资料之后却发现,这些所谓的“难点”其实正是这个项目“爆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以小湾库区的养殖区的面积和生态环境来说,在这里养鱼完全可以“生态循环圈养”。
换句话说,就是在这里养鱼不需要控制水温,不需要施加肥料、饲料,鱼儿可以通过吞食浮游生物就可以自给自足。完全就是“人放天养”。
其次就是,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养出的鱼几乎和“野生鱼”没有区别,不管是口感还是肉质都属于上乘。
参考市面上的情况,这种鱼的销售情况一般都是有价无市、供不应求。一旦养成,所有的投资都会换来翻倍的回报,这样的生意岂有不做之理?
在这种情况下,何杰秋不顾众人的反对和云南省农业厅签订了承包协议,决定要大干一场。
那么,一心要在澜沧江中创造财富的“门外汉”何杰秋,又会经历怎样的创业之路呢?
二、“人傻”钱多
何杰秋签下水库之后,就全力以赴地开始了自己的养鱼事业。
首先是买鱼苗,要想在340公里江段中养鱼,对鱼苗的需求量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何杰秋的计划之中,投放6000万尾鱼苗是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何杰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云南境内的鱼苗都买光了,最后只能到湖南、广西等地去“求购”,前前后后一共花了花了1000多万元!
这还不算完,想要养鱼还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粗略估计还需要1700万元!
这个时候来自内部的质疑声就出现了,何杰秋的员工们说他人傻钱多,也不怕几千万块钱就这样打水漂。
合伙人也坐不住了,虽然他们都相信何杰秋的能力和眼光,可动辄几千万的投资着实是有些吓人,尤其是何杰秋所能看到的未来,他们并不能看到。
要说这些人之中胆子最大的,还得数何杰秋的亲姐姐何帼英了,别人都只敢在背后小声嘀咕,她却直接杀到了弟弟面前,并愤愤地问道:
“你这辛辛苦苦赚了半辈子的钱,现在说扔就扔了?就这样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难道你就不知道控制一下风险吗?”
何杰秋是个实干派,最讨厌别人在事情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就下定论,但是又碍于姐姐的面子不便发怒,只得没好气的说了句:
“这个项目即便是我当了内裤也是要做的,哪怕是死在冲锋的路上我也绝对不会回头!任何人的任何反对意见以后都不要再提了!”
“就是说你非要把所有的钱都赔进去才心甘情愿吗?”
“钱是我自己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何杰秋一句话说完,难以置信的表情爬到了何帼英的脸上,没等她说话何杰秋又甩出一句:
“我不懂得控制风险,为什么我能做老板呢?你这么精明,为什么没有做老板呢?难道这其中就没有一点值得你自己反思的事情吗?”
此言一出,何帼英将已经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脸上的难以置信变成了委屈,她哭着跑出了何杰秋的办公室。
另一边的何杰秋也不好受,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拳紧紧地握着,愤怒感充斥着他整个大脑。
这个愤怒不是针对于姐姐何帼英的,而是他真的已经压抑了太久了。
从他开始做这件事起,质疑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是他听不见,只是不愿意理会。
但再怎么说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钢筋铁骨,三头六臂,一口闷气挤压在胸口久了,难免会控制不住情绪。
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如果说众人的不理解是“苦其心志”,每天在水库里忙活、学习是“劳其筋骨”,那么何杰秋接下来遇到的问题,可真的算得上是“饿其体肤”了。
何杰秋发现,6000万尾鱼苗投进江中,长了几个月却连一条鱼的影子都看不到,感觉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
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三、“消失”的鱼群
从2009年4月开始,何杰秋团队开始第一次尝试捕鱼,但是一直努力了4个月,硬是连一条鱼都没有捞上来。
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毕竟各种运气、技术都有可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但是连着4个月“颗粒无收”,就绝对不是运气问题了。
工人们零零星星的又开始犯起了嘀咕,还有的一脸得意,说自己早就想到了这个情况。
关键是到了这个地步,连何杰秋自己都有点郁闷了,毕竟“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人比他更希望看到这片水域中孕育出来的大鱼了。
但是做“事业”的人和做“事情”的人还是有区别的,何杰秋在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驱使之下,很快就一扫阴霾。
只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有些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2009年9月的一天,何杰秋和渔民一起照常巡江,突然发现一个巨大的黑影闪过,他们以为是鱼群,兴奋地赶紧撒网。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看见那个黑影了,随即就有人大喊:
“水怪!水怪!有水怪啊!”
众人赶忙看向声源处,只见一个渔民用手指追踪着黑影的踪迹,所示之处,果然有一个不明生物在水中扑腾......水面上也激起了水花......
众人为之胆寒,赶忙将船开回港湾,到浅水区的时候他们将刚才撒下的渔网收起,却惊恐地发现,他们的网中间赫然出现了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大洞口。
从渔网损坏的痕迹上看来,断裂处有着很多晶莹的细丝,明显就是被蛮力撕扯断裂的,这下子大家都不能再淡定了,他们到底捕到了什么?
一时间“澜沧江中有水怪”这句话被渔民传得沸沸扬扬的,大家都说是水怪把鱼给吃了,所以他们才一条鱼都打不上来。
但是何杰秋并不接受这一说法。
首先,他不相信水怪的存在,其次,他坚信自己往江中放的6000万尾鱼苗一定能长大。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有水怪,也不可能把6000万条鱼全都吃完!
但是他能这么想,他手下的工人却没有这样的觉悟。
本来干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没有任何收获,现在又传出江里有水怪。不管他们是否相信,起码这都可以成为他们辞职的理由。
就这样,一批人离开了。
何杰秋没有说什么,他深知做出成绩比任何挽留方式都有效,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何杰英计划将捕鱼这一块儿的业务交给更为专业的外包团队来做。
但遗憾的是,何杰秋在三年的时间里,接连找来了18只捕鱼队伍,没有一支队伍能从小湾库区中捞上来哪怕一条鱼!
此时何杰秋及其合伙人已经累计投入了上亿元!几乎每个人都将身家性命压在了这件事上了,所以这样的结果显然是让众人感到“窒息”。
何杰秋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在公司的压力更是越来越大。
原本公司有300多号员工,这几年的时间,有近200名员工都辞职不干了,一起合作的股东们,6个人也走了4个人。
对于这种情况,何杰秋对大伙说:
“你们要走我拦不住,你们投入的资金我也一定会弥补,但我觉得大家一路走来不容易,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来的话,赔钱算我的,赚了钱大家一起分。”
但是这些人终究还是离开了,就像是在澜沧江中投进去的鱼苗一样没有回头。此时何杰秋的公司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没人、没钱的空壳子。
但就在他即将要成为光杆司令的时候,他的“军师”竟然不请自来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神人”呢?
四、“贵”人指路
“我需要8个月的时间研究水体结构和研制网具,这期间你不能过问,还要给我提供至少六百万的资金支持,可以接受的话,我有信心把鱼捞上来!”
说话的人是余建波,他是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一个讲师。
说实话,任何人听到他的要求可能都觉得他是个骗子,但是何杰秋却看到了他身上的自信,并毫无保留地相信了他。
就这样,何杰秋批准了余建波的项目,别人都笑称他这是请了个“贵”人。这个贵,指的是价格上的贵。
此后余建波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你别说,他还真有两把刷子!
经过余建波的研究发现,小湾库区的鱼基本上和野生的无异,警惕性极高。所以一旦渔民撒网就会惊动它们,致使它们立刻下潜。
而澜沧江的水上下同温,鱼儿最深可以下潜到168米的深处,关键的是何杰秋团队所使用的鱼网只有35米深,这自然是没有办法补到鱼的。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余建波又开始研制捕鱼的工具,几个月之后,一张宽1500米,深90米的渔网就问世了!
同时,余建波还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在澜沧江捕鱼的方法,他称之为“赶拦刺张”。
简单说来就是,以1500米的巨网拦断小湾库区的水流,又布置15道网列与张网网口连接,把鱼群一点点赶到浅水区的鱼库,再进行捕捞。
古话说的好,“术业有专攻”,经过余建波以犀利的改良之后2013年3月15日,何杰秋终于见到鱼了!而且一次就捞上了480多吨鱼!
这可把何杰秋高兴坏了,自己这么多年力排众议的坚持,终于看到了结果!看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他的心里就像是吃了蜜一样甜。
更让何杰秋兴奋的是,第二件好事随即也接踵而至!
2013年5月,一个叫何元树的大老板突然找上门来谈合作,一张嘴就是要50吨鱼!还邀请何杰秋一起开办野生鱼馆!
何杰秋一想,开野生鱼馆不仅能带来固定的销路,还能提升利润,这样的合作就是“天作之合”!所以两人当即简单拟下合同,确定了合作关系。
在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三藏师徒四人在取得真经之后,佛祖发现他们少了一难,于是就又补了出来。
何杰秋的经历也有几分类似,就在他准备与何元树开启合作之时,意外发生了......
一天,何元树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自己50吨的鱼不要了,餐馆暂时也开不了了,除此之外他还想向何杰秋借500万元......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你有能力的情况下,你会借给一个只见过两次面的人500万元吗?
何杰秋就会!他在何元树电话打来的第二天就把钱打了过去,没有约定利息,没有任何抵押,仅凭他对何元树的认可!
而且!当他知道何元树是在缅甸做政府支持的项目之后,更是放出豪言,自己的钱不要了,就当是入股了!
因为何杰秋从何元树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担当!
尤其是当他发现因为何元树的到来,改变了缅甸当地很多人的生存现状时,更是打内心深处尊重他。
而经历了这“最后”一关之后,何杰秋在国内的生意也开始蒸蒸日尝,由于他们家的鱼品质好,即便是高于市场价一倍也依然是“供不应求”。
想要预订他家的鱼,至少要提前半个月的时间,能不能供应得上还两说。
而截止到2018年,何杰秋一年已经可以销售2000吨鱼,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对于何杰秋来说,这场仗他打赢了!
结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从这句话之中,你看到了谁的身影呢?没错,就是何杰秋。
诚然,不管是余建波还是何元树都是他的贵人,但是正是因为他自己的坚信和坚持,才有了最后的结果,所以何杰秋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们都要相信,只要种下一粒种子,它迟早能开花结人,只要耐得住性子,终会有所收获。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你留下自己的见解!
丁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