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一种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闭塞供血不足,造成心肌急剧或者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情况;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发作性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内侧;常发生于劳动增加或情绪激动时,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
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一种
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闭塞供血不足,造成心肌急剧或者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情况;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发作性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内侧;常发生于劳动增加或情绪激动时,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可缓解。40岁以上人群是心绞痛高发人群,以男性患者居多。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心绞痛的诱因和治疗
心绞痛属冠心病,中医辩证与胸痹相似。本病诱因常见有寒邪内侵,情志失节,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辩证当认清本虚标实,包含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等证型。心绞痛患者大多数能长期生存,但不稳定型心绞痛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的情况,预后常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心功能情况,以及干预是否及时。西药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抗血栓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严重者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做心脏手术。中医治疗原则上辨证论治,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心绞痛属于内科急重症,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消除疼痛为首要任务,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
哪些中成药可用于心绞痛?辩证用药是关键
速效救心丸,主要成份由川芎、冰片组成。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可行气活血,增加冠脉血流量;祛瘀止痛,缓解心绞痛。
临床用药经验:
周晓瑛通过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得出结论:采用速效救心丸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可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ST段位移,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复方丹参滴丸,本方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可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临床用药经验:
顾玉等通过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心肌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养心氏片,本方由黄芪、丹参、党参、地黄、当归、灵芝、人参、葛根、淫羊藿、山楂、黄连、醋延胡索、炙甘草组成。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心悸气短。可化瘀止痛,益气活血。
临床用药经验:
李津阳等通过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联合应用养心氏片能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肌缺血的发生,增加运动耐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理气舒心片,本方由当归、沉香、木香、香附(醋制)、茯苓、姜黄、五灵脂、陈皮、莪术(醋制)、佛手、枳实(炒)等18味药组成。用于气滞血瘀症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心律不齐,气短腹胀。可行气滞,祛胸痹,解肝郁。
保心宁片,主要成份由丹参干浸膏、枳壳干浸膏、当归干浸膏、三七组成。适用于心绞痛,心律失常,改善冠心病症状等。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麝香通心滴丸,本方由人工麝香、丹参、人工牛黄、人参茎叶总皂苷、蟾酥、熊胆粉、冰片组成。可用于中医辨证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神倦乏力,心悸气短。可芳香益气通脉,活血化瘀止痛。
临床用药经验:
陈丽芹等通过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得出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可提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改善心电图、凝血状况,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心达康胶囊,本方由醋柳黄酮组成。适用于症见心痛、心悸、气短胸闷等冠心病心绞痛属心血瘀阻证;可化瘀通脉。
临床用药经验:
吴晓军等通过对心达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meta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心达康胶囊和心达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安全性较高,较对照组有优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参芍片,本方由白芍、人参茎叶皂苷组成。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痛,心悸,胸闷,气短。可益气止痛,活血化瘀。
临床用药经验:
沈海俊等通过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参芍片可改善心肌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安全性高。
护心小提示
以上就是今天玥亮说药要与大家分享的关于心绞痛的相关科普和用药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需了解更多健康与用药问题,可@玥亮说药加关注,查看更多疾病用药有具体文章介绍,如阅读,学习对你有帮助,请转发,评论,让更多的朋友受益。#真相来了#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83+86.
[2]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02):351-354.
[3]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5):2119-2123.
[4]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9):3588-3589.
[5]中国药物评价,2017,34(06):454-457.
[6]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0):1092-1093.
马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