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写在前面的话:4月22日上午,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五年级举行《插上腾飞的翅膀》报告会,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卜金宝向大家介绍了采访众多老将军、老红军、老专家的人生感悟。老前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会场的老师和同学。小学部主任王文红在报告会后即席讲话。她满怀深情地说,在这些老前辈身上,我们看到了军魂,他们是我们社会的脊梁。为了我们的和平,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品格和精神,勤奋学习,努力成为社会栋梁之材。
卜金宝说,这个报告会让他也受益匪浅,特将此次汇报宣讲整理成文,以作纪念。
插上腾飞的翅膀
卜金宝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感谢北京二十一国际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和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给五年级的小朋友讲故事,我的内心很激动,也诚惶诚恐。未来,你们中将会有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有我们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我一定要讲好这一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我们学校在这个节点上举办报告会,有着特别的意义。在这里,我主要是向大家汇报2018年以来拜访老将军和英模人物的感悟。这些老前辈是我们党和军队许多重大事情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的人生追求,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人生经验,对大家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小学部主任王文红现场为卜金宝颁发嘉许状。
我汇报的题目:《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先看一个短片,这是几年前我在解放军报社做汇报宣讲后制作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儿女赴汤蹈火,英勇奋斗,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1614位开国将帅和英模人物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经历了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创建者和见证者。他们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九死一生的命运轨迹,苦难辉煌的坎坷经历,荣辱不惊的风范胸怀,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一座丰碑,折射出中华民族一代精英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高地。
近15年来,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卜金宝采访了上将1位、中将10位、少将71位,还采访了百位英模人物。
……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老前辈因年迈无法完整回忆往事,只是讲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但即使如此,也令人震撼,因为他们是亲历者,他们讲述的故事令人信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那一代人大多也已经走了,但他们创造的业绩已经铭刻在历史的坐标上,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照耀后来者。卜金宝的采访留住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也给后来人留住了解那段历史的一个窗口。
这个短片介绍了我对300余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采访的梗概。到2020年的“八一建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1614位开国将帅,健在的仅剩10位。我对他们逐一做了专访,并在解放军报刊登了一个整版。后来,又走了4位,仅剩6位,这个版也成为绝版。
(点击图片可阅读专版)
↑《铁马冰河入梦来——探访10位健在的开国将军》
原文刊登在解放军报2020年8月1日第七版
此外,我还有幸拜访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得主在内的多位科学家。我们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一位老前辈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众多老前辈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有句话耳熟能详: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那么什么是长征呢?请看百岁开国将军王茂全怎么说:
卜金宝采访王茂全将军。(资料图)
过草地的时候啊,没有穿的,没有吃的,没有村庄,没有人家,都是一片水草。过草地在哪儿睡觉啊?都是水,有石头,你坐一块石头,我坐一块石头,背靠背睡着了。睡着了就倒下了,倒下了就冻死了,一片一片都牺牲了。
他是亲历者,他的讲述令人信服。
再比如,抗战已经胜利76年了。我们学校是国际学校,我们是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这个非常棒。我们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要和各国人民友好,包括日本人民。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些日本政客,对当年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遮遮掩掩,不承认,不道歉。对这个问题,我们听听老八路洪文的诉说:
接受采访的老八路洪文。(资料图)
日本人对我们无理侵略,对我们家庭的破坏,是多么的沉重!难道这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吗!我现在都84岁了,我痛恨这种最野蛮的行为!只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家庭来看,侵华日军给当时的中国百姓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和苦难?他再道歉也是无法挽回的!这就是历史事实。
……
看了这些片断,我想会给大家留下一些难忘的印象。2015年12月22日下午,我要给一个网站作报告。那天北京有雾霾,中小学放假。我的小侄子卜石——8岁的三年级学生放假就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正在准备下午的课,看哪些视频更符合报告,他和我一起看。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爱人发现小侄子写的一个纸条。大家请看:你所浪费的今天,正是那些死去的人所渴望的明天。我在那场报告会上先介绍了这个插曲,恰恰成了报告会的一个亮点。
开国将军和英雄的故事,使小学生受触动,我想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也一定受到触动,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我作为一个成人,这么多年,采访这么多的老前辈,也受触动嘛!我在想,老前辈们怎么对待人生?怎么迈过人生中的沟沟坎坎?我觉得就是两个字:信仰。有了信仰,就等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具体地说,就是目标、勤奋、严谨、毅力、豁达。当然,还有,比如感恩,比如友爱等等。我们今天就解读五个关键词。
第一:目标
就是理想
我理解,理想是人生目标,是人生追求,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精神支柱。
卜金宝采访苏鸿熙夫妇。(资料图)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医学大师苏鸿熙,看看他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人生追求。这是苏鸿熙,他是我国心外科的奠基者、开拓者。用他学生的话说——“他是钱学森式的人物”。老人家在2013年7月1日入党,那时他已经98岁。怎么回事呢?他早年留学美国,1957年回国。他留学,就是为了回国为国家做贡献。美国把他当作重要的科学家,不让他回来,给他制造障碍,甚至迫害他。但他铁了心就是要回国。当时,他有个意外的收获,他的学识、才华、气质,征服了美国一位美丽的姑娘杰妮,这个姑娘爱上了他。
苏鸿熙夫妇年轻时的合影。(资料图)
大家看(图片),杰妮(中国名字:苏锦)爱上了他。
这个姑娘是个大学生,出身于美国一个富裕的家庭。她跟着苏鸿熙来到中国要吃苦,千辛万苦,但是无怨无悔。并且她还跟我讲,她有个妹妹比她小一岁半,要是论物质,她比妹妹差得多,但是她从来不认为妹妹比她如何如何了。她认为自己在中国很幸福。
苏鸿熙为什么98岁才入党?他回国以后,留学的背景和美国妻子的身份,使他受到影响,所以98岁才入党。老人家跟我说,入党了却了他一生的心愿。他说,尽管入党很晚,但他始终在用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拜访这两位老人,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换句话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比什么?
采访的时候杰妮说:我有一个妹妹,比我小一岁半,我跟她的生活比一比,那我们的物质条件差多了。可是我觉得我的生活比她过得还有意思。在中国这儿真有意思。你在美国整天住在一个小村子,每天一样,没有什么事。我觉得我的生活比她的好,有意思,要动脑子。想的事儿多了。我觉得你生活不是光看有多少钱,多富有。你要这样生活,真的会很无聊。人要是活成这个样……人生的目的还是要好好工作,帮助别人,这样你的生活会很有意思。
杰妮(苏锦)给卜金宝的留言。(资料图)
大家说老人讲得好不好?真的非常精彩。她给我留的字:“人生的意义在于好好工作、帮助他人。”
所以说,苏老少年立志,学习本领,报效祖国。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做到了,并且非常出色。
第二:刻苦
就是勤奋
什么是勤奋?有一个成语叫“笨鸟先飞”,比喻才力不如人,凡事先赶一步。这说的就是勤奋。当然,有这些认知的人,都是很谦虚的。其实他们都很聪明。鲁迅先生就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老八路赵勇田的故事,和大家一样,他就是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当然你们要厉害多了。你们才五年级,英语都说得很好了。那时没有这个学习环境,但赵勇田硬是靠着自学,成为著名军旅作家。
卜金宝采访赵勇田夫妇。(资料图)
赵勇田是河北省安平县人,1925年出生,只读过5年书,1938年6月投身革命,1939年1月到到冀中区委黄敬书记身边当机要通信员。黄书记给他规定几项任务:“第一是学习,青年人首要任务是学习,越是环境紧张与恶劣越是要学习;第二是背地图,我的皮挎包里装着军用地图,这些地图关乎部队每天的行动,是我们的生命线;第三是收集报纸,每到一地宿营时,把几天来的报纸收集起来,按顺序摆放在办公桌上。”黄敬书记还从文件夹里取出一支非常精致的自来水钢笔送给赵勇田。
黄敬送给赵勇田的钢笔。(资料图)
这支笔跟随赵勇田70多年,成为他刻苦学习的动力。
赵勇田在革命队伍里边干边学,几十年如一日,已经出了21本书,共计474万字。待发表的作品600万字。他的代表作《百名将帅访谈录》(37万字),写了9个元帅,4个大将,35个上将。《开国将帅影录》里面有239位开国将帅的801幅图片。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胡可曾评价他:做了一个前人没有做,后人不可能做的事情。
赵勇田离休后的生活这样安排——每天6点起床,活动半小时,用早餐,上午写作2小时;午休2个半小时,下午写作2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对第二天的事情作准备和安排1小时;晚上9点半准时休息。
有句话讲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勇田老前辈是十二分的耕耘,他当然收获满满的,无愧人生。
再比如,红军女战士王定国,因为家里苦,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她参加革命后,在革命队伍里刻苦学习,奋起直追,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像这样靠着勤奋最终有所成就的人,在我们军队里比比皆是。
卜金宝采访红军女战士王定国。(资料图)
王定国给卜金宝的留言。(资料图)
第三:严谨
就是专注
专注的反义词——马虎。俗语“马虎”的背后还有段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随心所欲。一次,他画好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马。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将军的故事。
卜金宝(后排右)采访李健夫妇。(资料图)
这个将军名叫李健,河南济源人,师范学校毕业。1938年参加革命,因为有文化,很快就到冀中军区当参谋。那时参谋长是孙毅,老红军,开国中将。
有一天,李健在值班,孙毅检查值班工作,拿起值班日记检查,很不高兴地把值班日记“啪”地扔到地下,还把李健臭骂了一顿。为什么?因为李健把一个字写错了。
李健心里不服,就跟他讲道理。“你还不服?我问你一个问题。”孙毅就问他:“你知道历史上有个蒋阎冯会战吗?”李健说知道啊。大家也都知道蒋阎冯会战吧。谁失败了知道么?冯玉祥和阎锡山失败了。为什么失败了你知道么?那肯定是战斗力不如人家嘛。我们都知道原因。但又不完全知道。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冯玉祥下达作战命令,调一个师到河南平汉线驻马店附近的“泌阳”,他的秘书粗心大意,少写一撇,写成了黄河以北的“沁阳”。
大家想,那时候又没有别的通讯手段。这一个师的作战地域搞错了,相隔这么远,那肯定失败了。冯玉祥治军极严,尽管是他的秘书,也把这个秘书枪毙了。
李健一听,这一撇太重要了,马虎不得,真的不能马虎!李健从此以后就养成了非常认真的习惯,一丝不苟。
老前辈中这样典型的事例太多了。
2011年10月24日,我在长沙拜访国防科技大学原政委汪浩。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哈军工初期被选到那里当数学教员,数学系主任是著名数学家卢庆骏。那年要过春节了,除夕那天,卢主任和全体教员约定,为了避免过年时互相拜年浪费时间和精力,大年初一早上9点整,大家集体到孙本旺教授家团拜。
汪浩为卜金宝题词留念。(资料图)
正巧,那天早上8点,学校放电影。那时,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汪浩等几个青年教员相约到俱乐部去看电影。时间快到9点了,大家才赶紧离开电影院跑步赶到孙教授家,结果还是迟到了。
卢庆骏主任站在门口,凡是迟到的教员,进来一个批评一个。批评汪浩时,他觉得有点委屈,辩解说电影没看完就跑回来了。卢主任正色道:你电影没有看完?我连早饭都没吃,就在这里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汪浩。汪老动情地说:“这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从此以后,他做任何事情都做到准时。同他一样,其他青年教员都认真看待守时这件事。上课时,教员们都会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这种风气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常听同学们谈论考试,这个题我会做,但我粗心没做对。要知道,粗心本身就说明你还不够严谨。所以,我们平时就要注意严谨,不能马虎,不能粗心。
第四:坚韧
就是毅力
这里说的是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平民英雄。2019年7月6日上午,长沙。雷锋杂志湖南通联站站长师志伟带着粮油慰问他的老朋友,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半截人”的彭水林。
卜金宝看望彭水林(前)。(资料图)
彭水林,湖南湘乡人,1961年5月1日出生。2004年3月9日,在深圳遭遇一场重大车祸,经医院抢救,他活过来了,身高却只剩下78厘米,成为了永远的“半截人”。那年,他43岁。
彭水林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但他经此大难没有倒下,而是以顽强的意志笑对生活,令人敬佩。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顽强地锻炼身体,他说他每天坚持举重,拉哑铃,可以拉100多次,边说边给我们演示。我年轻的时候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身体素质还可以,但我也只能拉10多次,因为平时练习少。彭水林却可以克服困难加强锻炼拉100多次。
彭水林中午还和我们一起用餐,他的阳光令人震撼。他还给我一同前去的小侄子写了八个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我后来问小侄子,你记住彭水林了吗?他说,牢牢记住了。我说,想想彭水林,咱们遇到的挫折还算挫折吗?他说,不算。
亲爱的各位小朋友,你们还小,以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沟沟坎坎,但不管怎么说,我想,大家想起我今天讲的彭水林,这些就不算什么了。大家说对吗?
第五:豁达
就是胸怀
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钟英教授的故事。
卜金宝采访钟英教授。(资料图)
2014年12月15日,我在广州为原总后驻广州的老干部做汇报宣讲。结束后,所领导介绍说,原第一军医大学百岁专家钟英教授就住在广州。我当即前往拜访。因为事先没有打招呼,到了老教授家,他正在做家务,在儿子钟宜光的配合下做面条。见我们到来,老人十分开心,还和儿子在室内打羽毛球给我们看。看到他那样的敏捷,我们不停地为老人家鼓掌叫好。
之后,我和老人家聊了2个小时。他是搞解剖学研究的,广东梅县人,1914年8月5日生。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1934年考入湘雅医学院。那年学校只招50人,需精通英文,当时授课的教师不懂中文,全部用英语授课。因为战争和逃难,至1938年仅有10人毕业,他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国医学领域解剖学的鼻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的人生路也很坎坷。“文革”期间,他被批斗看管,接受劳动改造,运煤、烧锅炉,干了整整10年。老人家后来说:这场劫难,他唯一的“收获”,是不停地劳动,不停地干体力活,给他的身体打下了一些基础。
钟英兴趣广泛,喜欢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在电脑上用英文和全世界的朋友互动交流。我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笑着说:不喝酒,不抽烟,不喝茶,爱运动。
2020年4月6日下午,他的儿子钟宜光给我发了两段为老人家拍的视频。一段,老人家穿戴干净整齐,自己端着饭碗用餐。一段,老人家介绍他的生活习惯。我回信息说:真的是活神仙。105周岁了,身体这样硬朗,头脑这样清晰,令人羡慕!
钟宜光给我回复微信:“老天爷唯一让老人家活着的理由,就是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
百岁老前辈,全军有近百位:有百岁老将军、老红军、老八路、老专家。多数我都拜访过。他们都历经坎坷,他们身上都有故事。我们小朋友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也会有烦恼。和老前辈比一比,就不算什么了。
今天的这个交流,大家记住两个字即可,就是“珍惜”。
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珍惜国际学校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美好的年华……
最后,送这里的小朋友两句话:今日勤奋用功,他日栋梁之材。
我期盼,我祝福,我也坚信。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