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如今的小岗村和附近别的村庄一样,种田的是少数人。这两年,小岗村60%以上的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大概还有30%的外出村民委托别人帮忙代种。”57岁的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说。类似的本村种粮大户,大概还有10位,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这个因农业改革而为人所知的村庄,旅游、电商等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好。近几年,从城市回到小岗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为什么回来?村里人气旺了,土地对村民来说还重要吗?
游客在小岗村购物。 海沙尔 摄
规模化种植让孬地也能高产
大约从2012年起,几家大型国有农垦集团陆续到小岗村建设大型农业种植基地,当时一些年轻人爽快地把土地流转出去后进城务工了。后来几年,出去打工的人收入越来越高,一些年纪相对大的村民也心动了,开始嘟囔着要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没有权限接收村民的土地,当时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程夕兵忽然意识到,不如由他个人来承包这些土地,做一些新尝试。因为程夕兵有各种大型农业机械,他常常被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委托,帮他们插秧、打农药。看到这个普遍的需求后,程夕兵在成立家庭合作社承包土地之外,还成立了“农机大院”,提供育秧、农机、粮食贮存等服务。经过几次土地平整,程夕兵对在小岗村种地越来越有信心。“我觉得小岗村的土地水平起码能打90分,虽然规模都不大,但适合精细化耕种。”程夕兵说,“小岗村的农业前景,也许应和30多年前‘包产到户’的思路倒着来。当年是每家每户单干激发活力,现在得把这些零散分布的农田统一规划。”2014年回村的周党之有相似的想法。他在宁波看到好多安徽老乡做蔬菜大棚挣到了钱。“在浙江能种大棚蔬菜赚钱,那我家乡的土地不也是土地吗?”于是他和6户村民一起流转了100亩土地,成立了创先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此前,小岗村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大棚蔬菜基地。周党之在村里招募合作社股东,很快就有12名成员报名,“大部分都是年轻人”。2016年,周党之的合作社迎来了大丰收,每位股东平均分到了8万元。2018年,蔬菜生产基地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暴雪灾害,130个蔬菜大棚倒了100多个,损失200多万元。好在有一些政府专项应急补贴,蔬菜基地维持了下去。现在说起返乡这个选择,周党之有了新的认识:“在家和土地打交道很好,但一定要做规模化的农业,农民才能真的受益。”周党之说的规模化的农业,在小岗村已渐成趋势。前些年,北大荒七星农场在小岗村建起500多亩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使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北大荒’拿的是孬的土地,连草都不长,大家都觉得他们干不成。结果他们不仅种上了水稻,产量还很高。”种粮大户关正艮回忆道。他找到“北大荒”的负责人,决心全方位学习新的种植模式。去年,关正艮的土地上粮食亩产创了新高,但他觉得比田里的收获更加重要的,是打破了村里人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挣钱的思维定式:“我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妇在外面打工一年挣的钱,还比不过我一个人挣的。”
游客参观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海沙尔 摄
城市的路也能延伸到小岗村
48岁的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余山7年前从北京回到小岗村,他认为这几年回村的人是在大城市里的路走得越来越宽阔了,才渐渐发现了城市的路能延伸到小岗村去。1992年,20岁出头的严余山只身南下广东,在东莞一家数千人的电子厂先后做车间主任、部门经理。在那几年里,他作为“小岗村外出打工第一人”带着一批批小岗村人进了城市。严余山一直相信,真正能长久留在小岗村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走出去看看。“出去看看再回来”这个理念,是父亲告诉自己的。1973年,严余山的父亲严宏昌,为了不挨饿外出闯荡,从修铁路抬土方开始,拉起一支建筑队伍。1978年,严宏昌被当作能人“请回”小岗村,成为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1999年严余山第一次返乡,是因为父亲。当时父亲被推选为小岗村新一任村委会主任。严余山很想帮父亲一把,便辞职回村,在村里建了一个小加工厂,但由于纷争,厂房被破坏了。严余山只好再度外出,到上海办公司,他的目标是把公司开回小岗村。2006年前后,在时任村支书沈浩的鼓励下,严余山尝试把公司开回了小岗村,但因为村里建厂的土地审批手续等问题,他带着遗憾再度离开,去了北京。201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严余山决定以竞选为契机再度回村。“我这几年一直在和村里的年轻人聊天,发现大家的观念变化很快,有了抱团维护小岗村的意识。”当时他和村里的年轻人聊新一年的计划,发现大家的话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事养殖、建蔬菜大棚或粮食生产基地等,他们开始聊“怎样让更多年轻人返乡”。这次回乡后,他在村里建了第一家“淘宝店”,帮助不太会上网的村民们卖农产品。“我在家里放了六七台电脑,就像网吧一样。只要有村民愿意学,我就教他们怎么开网店。”严余山说。网店初具规模后,村里没有快递收发点又成了问题。于是严余山拿下了20多家快递公司的收发资质,村里的物流成本下来了。7年过去了,以小岗村农副产品为卖点的网店已有近300家。这几个月,严余山一直在和北京、上海公司的其他负责人联系,他准备进一步放权撤资,好把更多精力放在小岗村的村务上。在村委工作的这几年,他发现村里的事情还得本村人解决,比如他回来后,解决了村里拖了十几年的修生产便道的问题,因为这两条生产便道会占用村民的一些田地和鸡棚,外来村干部一直做不通个别村民的工作,只有本村人严余山才能把事情做成。严余山经常说起父亲,似乎找到了自己与父亲不谋而合之处:早年都独自在外闯荡,干得风生水起,又在小岗村需要之时,选择毅然回村。“父亲很早就希望我做一名商人,然后返乡再建设。”严余山在小岗村村委的分工是负责招商引资,他坚信,会有更多的小岗村人选择回来。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来源:作者:杨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