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常识。然而,从特定人一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未必可以找到基本符合的依据。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人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位置及发挥的作用等等都是影响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否直接感受基本客观规律的因素;由于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即使能够身处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观察位置也未必可以正确感受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于是,根据各自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人们会形成自己的个人判断,如果能够自恰,也可以上升为特定的逻辑和理论。所谓机制就是人们在工业社会形成之后看待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
让我们回溯一下,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采取采摘和狩猎的劳动方式时,未知的外部世界让人们找不到可以用现实现象进行解释的手段,占卜和星象大行其道,神学和神秘学由此产生。其实就是,在你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说说你不懂的话。
然而,在不断试错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出来一些生产经验并传承下去,由此形成了更加靠谱的农耕社会。抛开具体的意识形态和民族特征,因果关系成为了人们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块地,不播种就没有收获,洒下什么种子就收获什么,推而广之,就是当时的基本逻辑。
工业社会形成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下行业的不断细化,经济组织的发展和进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使简单的因果关系已经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了,于是,机制就出现了。
有人将其描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这说的其实就是一台复杂点的机器。
从此开始,人们根据各自领域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归纳出来成千上万的机制。可以说,有组织的地方必有机制,每一项社会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机制,经济发展的机制也不例外。可以说,执政者普遍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能够或可以接受的机制的范围。
对于大众而言,每种常见的机制都必须与自己的社会经验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流行的机制往往会众说纷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是机制的生命力所在。
李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