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近代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圣人的,共有两个半。其中,第一个自然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孔子。第二个,是阳明心学创始人,明代的王守仁。而另外半个,则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而梁启超评定圣人的标准,很明确,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所谓的“三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当时,鲁国派叔孙豹,又称穆叔、叔孙穆子,出访晋国。晋国正卿士匄,即范宣子,接待了叔孙豹。
两人谈完国事之后,士匄问了叔孙豹一个问题:“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这应该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永垂不朽”,意思差不多。
问题来得很突然,叔孙豹一时没想好怎么回答,就没做声。士匄(读丐)见状,露出了得意的神情,然后,就给叔孙豹上了一堂他的家族历史课。
士匄说,他的祖上可以一直追溯到虞舜之前的陶唐氏,就是帝尧。到了夏朝,是御龙氏;商朝为豕韦氏;周朝则是唐杜氏。等到周王室衰弱,晋国成为诸侯盟主的时候,他们成为了范氏。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不同时期,因为部落、职业或者封地等等的不同,会形成新的姓氏,互相之间有传承关系。士匄的祖父士会,即范武子,因功被封在了范地,就以邑为氏,成为了范氏的得姓始祖。士会之后传子士燮,又称范文子。士燮再传子士匄。
士匄对于他们家族的血统,以及在晋国已经三代食邑于范地很自豪,就跟叔孙豹说,人们所说的不朽,说的应该就是我们这样的家族吧!
士匄的想法倒是可以理解,毕竟到了三国时期,有人更夸张。袁绍动不动就搬出来他们家“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而刘备也到处跟人宣扬,我是大汉“皇叔”。
可是,士匄的话让叔孙豹很不舒服,这么拽?这让谁听了都会不爽,更不要说叔孙氏在鲁国同样是正儿八经的鲁君族人,还是正宗的姬姓传人,而叔孙豹本人也是叔孙氏的宗主。于是,叔孙豹决定怼回去,不过,一定要怼得有水平。
叔孙豹就跟士匄说:“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你说的这种情况,只能被称之为“世禄”,而不能称之为“不朽”。
士匄吹了半天牛,却被叔孙豹给软软的噎了回来。只能哦了一声,看着叔孙豹,等待叔孙豹解释什么叫不朽。
叔孙豹看着士匄,娓娓道来,说鲁国有位先大夫臧文仲,人虽然死了很久,但是他所说过的话,却一直被人们记在心里,这才能叫不朽。
接着,叔孙豹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这就是“三不朽”,以及“世禄”的由来。如果按照叔孙豹的原话来理解,实际上,“立德、立功、立言”,只要做到其一,便可“不朽”。可能是因为能够完全做到“三不朽”的人比较少,所以,梁启超才将同时做到“三不朽”作为了判定“圣人”的标准。
我们了解了“三不朽”的由来,再来看看“两个半”圣人是否符合标准。
曾国藩,时时反省自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被称为“道德修养”近乎完美。这个么,能在满清官场屹立不倒那么久,了解历史和现实的人,应该都明白其背后的缘由。而立功,则没有什么争议,毕竟他率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救大清于危难。立言么,曾国藩也做到了,他的文集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那为什么曾国藩只能称为半个“圣人”呢?是因为他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杀戮过重,正所谓“圣人在左,屠夫在右”,因此不能称为“完圣”。
王阳明则是“三不朽”标准之下,最少争议的一位“圣人”。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也正因为他的德行表里如一,所以,备受排挤,还差点死在了流放地。而王阳明的功,则是因为他精通兵法,用很小的代价,就很快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此举,不仅有功于明朝,而且有仁于天下。如果朱宸濠叛乱旷日持久,不知道又会有多少百姓无辜遭难。王阳明的言,更不用说了,到现在阳明心学的影响力都巨大无比,甚至远播海外。
再看孔子,“立德”、“立言”自然是毫无争议。他讲究仁、礼、中庸,并且以身作则,其德行堪称完美。而在立言上,则流传下来了《论语》等儒家的核心经典。
只有立功上,孔子却并没有王阳明、曾国藩那样,很直接地对家国立下大功。他虽然操劳一生,却并没能完成什么丰功伟业。反而是后人,用他的德行和言论,造福了江山社稷。这个功劳算起来,不能算是孔子,而应该是那些使用儒家学说做事的人。这就像孙武写了《孙子兵法》,后人以此兵法打了胜仗,立功的还应该是作战的那个人一样。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三不朽”标准来衡量,孔子恐怕就做不成“圣人”了。
在您的理解中,按照“三不朽”的标准,谁可以做圣人呢?或者,您认为的圣人标准是什么呢?欢迎大家说出自己的见解。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