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这些年流行一个词语叫搬砖,大体含义指的是工作。说自己在搬砖的人,其实有的是用电脑上班,有的在各处推销,也有的是接打电话,总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之所以把自己的工作叫做搬砖,一般是形容工作比较辛苦。而其中很多人其实是脑力劳动上的辛苦。但是真正的搬砖其实是体力劳动上的辛苦。可能在座诸君都见过在工地上工作的农民工,在建筑砖灰结构或者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房子的时候,就要搬砖。火砖或者水泥砖一车车拉过来,自卸翻斗车倒在地上,工人要把砖放进斗车里,然后手拉到砌墙的地方。这个过程叫搬砖。
搬砖一般都是男人干的活,因为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尤其是工地的路还没有硬化的时候,坑坑洼洼,拉着车走不但要力气,而且讲究一定的技巧。经常搬砖的人速度都很快,这并不是他们干活很积极,而是速度快起来了,利用惯性克服地面的坑坑洼洼,省劲。
全国之内搬砖的活,基本都是农民工在干。因为农民这种职业就是体力劳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找不到坐办公室的活。
而我这里要说的搬砖,比工地上农民工的搬砖要辛苦得多,而且干这活的全是女人。
搬砖的地点是在新疆。来过新疆的人都知道,夏天太阳非常毒辣,从中午十二点到六点这段时间,在农场种棉花的、种西瓜的,在工地支模板的,扎钢筋的,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到太阳下去直晒。这些搬砖的妇女们也是这样的。她们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这是新疆天亮的时候。而在新疆,天亮的同时,太阳也就出来了,不像我们老家高山地区,天亮了两三个小时才能见到太阳。
在最早的晨曦里,这些妇女来到工地上。工地上成堆的泥土是从远方拉来的。工地周边的泥土石子很多,没有粘性。所以必须从很远的地方去拉。妇女们把水浇进泥土里,用铲子和湿,和匀。然后在地面撒一层干泥。把木头做的模子放在干泥面上,把和湿的泥土铲进模子里,用力砸实。然后取掉模子,一块砖就成型了。她们制作的这种土砖很大,长度四十公分,高度和宽度都是二十公分。
这时候砖还是湿的,还不能动,一动就变形。她们把模子重新放在地上,开始制作第二块砖。九点钟左右的时候太阳光就已经很热了,每个人都大汗淋漓,但是她们必须坚持。到十二点的时候,一个人一般制好一百来块砖,然后回去休息。砖块就放在地面让太阳暴晒。
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太阳依旧很大,而且这差不多是地面最热的时候。妇女们又来到工地上。经过几个小时的暴晒,土砖的上面部分基本干了,她们一块一块地翻过来,让剩下的太阳晒第二面。每一块砖在二十公斤左右,完全用双手搬,全部翻过来之后,每个人都会腰酸背疼,汗水在脸上冲出一道道的痕迹。
八九点钟,所有的砖都翻过来了,妇女们也累得基本不能动弹了。她们又回去休息。新疆夏天,一直到十点半才天黑,太阳也一直晒到十点半。在这一两个小时时间里,翻过来的那一面也就晒干了。
于是妇女们又出动了。她们把砖一块一块地搬起来,统一垒起来。这是一天里最繁重的活。有的地方有手推车,可以稍微节省点力气。条件差的地方,完全靠双手搬运,然后举起来,垒上去。到最后,任是你五大三粗的女汉子,也会累得双腿打颤,眼泪长流。
所有的砖搬完,就是凌晨两点左右了。妇女们再也没有力气,这时候热腾腾的晚饭上来了,有的人来不及洗手洗脸,接过来就开始吃。有的人累得实在不想吃饭,赶紧躺下睡过去,一觉醒来,肚子饿了,才去找那已经凉了的饭菜。
她们睡觉的地方,可不是红床丝褥席梦思,而是地面。是的,地面,幕天席地。只要有妇女打砖搬砖的地方,那就是还没有房子的地方。她们搬砖就是为了建造房子。条件好点的可能会有帐篷,或者每个人有一顶蚊帐,条件不好的就直接睡在戈壁砂石上,面对着满天星斗进入梦乡。
那些年,这些情景在新疆到处都是。在兵团传统的农场,种庄稼比建房屋更早。职工们先住的是地窝子,至少种了一季庄稼之后,才开始打砖建房子,全部是自己动手。在兵团搬砖的,有男人也有女人,而在一些矿场,基本就只有女人。
在戈壁滩上发现了石油,开采的时候,男人们都去开采石油了,他们的家属就负责打砖,搬砖,建房子。哪个地方发现了有色金属矿,也是工厂设备先上,职工住在地窝子或者住帐篷。有的在这同时,有的是在生产已经上马之后,才开始建职工住的房子。而打砖搬砖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家属身上。
这种情况一直到八十年代还有。可可托海矿务局建设卡拉通克铜镍矿的时候,男人们都在建造厂房,安装机械,测试运行,他们的家属就在距离厂房几百米的地方平地、打砖、搬砖、垒砖。
这些妇女有汉族,也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据说干劲最大的是回族妇女,体力好,有韧劲,一边干活还一边找周围的人大声聊天。这些职工的分工非常接近中国的传统:男人只管顾事业,女人只管顾家。当然她们这种顾家的方式太特别,不是扫地浇花奶孩子,而是亲手把一车车的泥沙建造成居住的房屋。
一些城镇的雏形,就是这样矗立起来的。
看了这篇文章,你还好意思说自己在搬砖吗?
高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