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背景提示:8月11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新华社、辽宁日报、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凤凰网等国内40余家新闻媒体一同前往沈阳市辽中区,对辽中区域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生态环境、旅游发展、政府营商工作等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采风活动。媒体为何要集中采
背景提示:
8月11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新华社、辽宁日报、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凤凰网等国内40余家新闻媒体一同前往沈阳市辽中区,对辽中区域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生态环境、旅游发展、政府营商工作等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采风活动。
媒体为何要集中采访辽中区?辽中区域发展究竟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又给地方基层政府的施政带来怎样的启迪?
1、基本情况。辽中区位于沈阳市西南部,气候特征属中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水域面积46.9万亩、林业面积40万亩。
2、粮食生产。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109万亩,比2015年(106.78万亩)增加2.22万亩。粮食产量63.6万吨,同比(2015年59万吨)增加7.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 46.7万亩,产量 20.5万吨(单产600公斤/亩);玉米播种面积 61.3万亩,产量32万吨(单产580公斤/亩)。目前,粮食价格普遍下降。水稻销售价格为在1.3-1.55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0.05-0.1元/斤;玉米为0.57-0.62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0.15-0.2元/斤。
3、设施蔬菜生产。全区蔬菜播种面积 13.58万亩,其中露地蔬菜播种面积 3.48万亩,设施蔬菜 10万亩(3.5万个棚),总产量达 88万吨,总产值3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产量 70万吨,露地蔬菜产量 18万吨。
4、特色种植生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 11万亩,特设产业产值6亿元。其中花生 4万亩,寒富苹果等水果4.77万亩(在耕地上种植的面积),花卉0.5万亩,两瓜 0.55万亩,棚葡萄 0.5万亩。,大豆0.3万亩,薯类0.35万亩。
5、寒富苹果生产。全区种植总面积为12万亩,结果面积4万亩,产量预计4万吨,目前平均单价2元/斤。
6、畜牧业及水产养殖。到2016年底,全区生猪存栏48.1万头,出栏91.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34万头,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区肉牛养殖平稳发展,肉牛存栏16.1万头,出栏19.6万头;羊存栏4.96万只,出栏9.9万只;肉鸡存栏268.1万只,出栏964.8万只;蛋鸡存栏352.4万只,年产蛋6.2万吨;奶牛存栏942头,产奶3425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人民币。全区池塘养殖面积8万亩,6家省级良种场繁育鲤鱼、德国镜鲤、草、鲫等水花鱼1.8亿尾;引进黄颡鱼、彭泽鲫等10个名优品种鱼苗3.5亿尾,并扩大了鮰鱼、武昌、鮊、丁鱼岁、黑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全区名优新品种养殖面积 5.35万亩,其中:德国镜鲤主养面积27000亩,草鱼22000亩,鲶鱼、武昌、乌鳢及南美白对虾养殖等面积4500亩;鲫鱼套养面积60000亩。2016年水产品产量11.3万吨,同比(15年10.65万吨)增加6.1%。目前,水产品价格:鲤鱼4.0元/斤、德国镜鲤5.0元/斤、草鱼4.5元/斤、鲫鱼价格6.0元/斤。
7、农业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农业品牌使用情况为:辽中寒富苹果使用企业6家,辽中鲫鱼使用企业5家,辽中玫瑰花使用企业5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8、农业保险。种植业保险面积共57.38万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及小麦等大田保险面积57.02万亩,设施蔬菜保险仅0.36万亩。养殖业保险预计到12月末,参保牲畜数量达到15万头(只),保费金额达到450万元。
9、农产品出口。初步统计2016年出口额达到 1664万美元。
10、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全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达到99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11家、家庭农场180家,注册资金达到23.5604亿元。种植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079家,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48.6389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44.22%。
在全区8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3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89家、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130家、食用菌栽培专业合作社7家、中草药种植等专业合作社1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05家、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72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44家,肉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1家、种鸡、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33家、貂貉狐狸等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17家,服务型专业合作社35家、其它专业合作社33家。
在180家家庭农场中,有粮食种植家庭农场125家,果蔬种植家庭农场20家,农机服务家庭农场4家,淡水鱼养殖家庭农场15家,生猪、蛋鸡饲养家庭农场4家、其它类型家庭农场12家。
11、农业机械化。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 48.5万千瓦,拥有拖拉机 9649台、联合收获机械949台、配套农机具11220台(套)、插秧机1739台。全区玉米、水稻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 115万亩、 111.16万亩、 86.12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92%,主要农作物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被农业部确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12、农田水利设施。辽中区位于辽绕涝区和辽浑蒲涝区,包括贺家涝片、王回窝棚涝片、袁海亮涝片、民畎涝片、王家岗涝片、黑鱼沟涝片、乌伯牛涝片、于家台涝片8个涝片,控制面积1183.4平方公里,易涝耕地面积93.62万亩,排水站93座,315台机组,排水流量368m3/s,总装机3.17万kW,其中装机容量在1000kW以上的有8座,200KW以上的有36座。自排干16条,长约220公里;机排干约95条,长约500公里。其中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排干23条,长度约420公里,万亩桥1100余座。支沟及以下排水沟道1万余条,长约6500公里。2016年,我区共建设农田排涝工程8项,维修养护工程2项,共维修改造排水站34座,建设农桥8座,清淤沟道14条沟道,道路4条等,总投资1.12亿元。
2016年夏,全区排水站开机71座,运行机组156台,总排水时间8300余小时,面对连续的超标准降雨及较大的汛情未决一处口,未涝一亩地。
13、农村安全饮用水。全区现有农村安全饮水193处,覆盖人口39.6万人。区政府每年筹措资金334.8万元用于186个行政村饮水工程维修管护,并纳入地区财政预算。
14、秸秆综合利用。辽中区年生产秸秆量约73万吨,通过肥料化、燃料化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15、农产品加工园。辽中区精细农产品加工园总体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控详规划区1平方公里。起步区670亩,核心区345亩。目前以土地整理、地上物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逐步有序的开展。
16、扶贫工作。2016年,省下达指标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3户、1322人脱贫销号,4个省定贫困村脱贫摘帽。我区经过筛查后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0户、1254人,筛查出的贫困人口为自然脱贫。区委、区政府落实全区396名市管干部、区管干部包保贫困户,全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 、部门扶贫资金及定点帮扶资金共计1.05亿元,实现了全区 673户、 1322人国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4个省定贫困村脱贫摘帽。
《辽宁省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办法》中的贫困户脱贫衡量指标共五项,安全住房、安全饮用水、因贫辍学学生、参加新农合等四项指标均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年人均存收入指标包括:家庭工资性收入(基本没有)、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低保、五保、残疾人补贴、粮食直补、玉米价格补贴、到户扶贫资金等政策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基本没有)。按照贫困地区人均4.5亩耕地(玉米、水稻)计算,玉米田按平均每亩400元收入,水田按平均每亩收入600元,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800元—2700元、转移性收入为3640元人均为2900元-3500元(不包括低保、五保、残疾补助),仅这两项平均年人均存收入就达到5300元-5600元,在入户调查中,最高年人均存收入8848元,最低年人均存收入4265元,均超过国家级贫困线3330元标准,达到了脱贫要求;评价省级贫困村退出标准包括村通油板路、村有卫生室等八项指标,通过协调区交通局、卫计局等8家单位进行入村核准认定,8项指标均达到了退出标准。通过入户、入村核准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省级贫困村各项指标均达到退出标准,同时完成了各项退出工作程序。
2017年一季度主要任务是评选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下市标贫困人口8000人,并建立电子档案。市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 6月20日前结束。
高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