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1998年,猖狂的洪水退去后留下一片狼藉,做酱干维生的平江人看着暴涨的原料欲哭无泪。几个因原料暴涨而失业的年轻人,在米线机前焦躁地走来走去。当米线机一阵嗡嗡声之后,香气扑鼻,年轻人眼神闪动,嘀咕着“这是第68次了”,拿起刚诞生的红扑扑的条状
1998年,猖狂的洪水退去后留下一片狼藉,做酱干维生的平江人看着暴涨的原料欲哭无泪。
几个因原料暴涨而失业的年轻人,在米线机前焦躁地走来走去。当米线机一阵嗡嗡声之后,香气扑鼻,年轻人眼神闪动,嘀咕着“这是第68次了”,拿起刚诞生的红扑扑的条状物,尝了一口,“这批总算能吃了,就叫他辣条吧!”
而辣条,不仅帮失业青年找到生路,更养育出了估值700多亿的巨头企业。
辣条之母:平江县、酱干、米线机
1983年,平江县有人开始在传统酱干(豆腐类制品)中加入芝麻、辣椒,创造出全新的麻辣酱干,不少人走几十里的山路,把自己家的酱干带到长沙等城市贩卖,这就是平江人当时养家糊口的出路。
但1998年的洪灾不仅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也摧毁了平江的酱干生意,因为洪水原因,大豆价格直接翻倍,而大豆恰好是酱干的主要原材料。
为此三个平江的年轻人到处寻找大豆的替代品,尝试降低酱干的制造成本,最后发现就面粉便宜。这三位有个共同特点:胆子大,在三人都没从事过食品加工的情况下,准备用面粉结合酱干工艺,创造一款新食品。
通过在米线厂工作的邻居介绍,他们买来了一个二手米线机,花了几个月尝试了无数种方式,再制作出无数黑暗料理后,总算弄出了辣条的雏形。
因为和酱干的制作工艺非常接近,平江当地人打探几次就弄明白了制作手法。但此时的辣条还不完整,缺了非常重要的一味料。
平江人邱平和其他老乡不太一样,其他老乡都在琢磨怎么学习制作工艺,而他在琢磨一个问题。传统酱干加入辣椒,变成麻辣酱干,走出了平江县,成了湖南人的美食。辣条如今取代了麻辣酱干,是不是应该再加入点料,让辣条走出湖南?
邱平和一些零食经销商聊了聊天,经销商随口一句“现在的小孩子啊,都爱吃甜食!”,彻底点醒了邱平。从此以后,所有辣条都会加入甜味剂或糖,辣条靠着糖走出了湖南,迈出了成为校园零食之王的第一步。
机遇与危机
辣条短时间内就靠0.5-1元的价格在校园一战成名,甚至每到开学季,各大辣条厂门口都有货车7*24h待命,就为了尽快把辣条运到学校周边。
辣条的火爆也吸引了退伍回到平江县的张玉东,在同乡的帮助下,张玉东搞起了辣条生意,没两年就还清了欠下的数百万债务。
罗老师、贾跃亭听了都想去卖辣条。
1999年,当时年仅21岁的卫龙创始人刘卫平,也想投身辣条事业,不过刘卫平没有在平江当地创业,而是选择远赴河南漯河,到面粉产地去创业。2004年攒够资本正式建厂、成立公司。
就此,统治中国辣条行业的两大巨头玉峰、卫龙都已诞生。但此时的辣条,还是见不得人“地下美食”。
学校周边的小卖铺经常弥漫着辣条独有的味道,货架上残留着辣条包装溢出的油脂,甚至门口还散落着辣条包装,但唯独不见辣条。孩子跑到老板面前去买,老板还要探出头看看店周围有没有“便衣”,这才敢从地板下拿出藏好的辣条。
当时的辣条大多是三无产品,每次听到检查人员要来,小卖铺老板都麻溜把辣条藏好,留下空货架迎接检查人员。
一些辣条作坊甚至把面粉和其他香辛料像沙子一样直接堆在地上,辣条入口后基本是一脚油门,直接用80迈从嘴巴往下半身冲刺,也怪不得我吃完3分钟以内就闹肚子。
这种地下美食赶紧毁灭吧,就算随包装送止泻药+卫生纸我也扛不住。
2005,CCTV曝光了平江一家辣条厂在原料中投放非法添加剂霉克星。随后类似黑作坊被不断电视台曝光,大量生产辣条的小作坊、工厂、企业倒闭。
(替我的胃感谢一下CCTV)
辣条发源地平江县也被列为“全国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县”,辣条企业从巅峰期的2000多家,锐减到500家。
因为大家实在不信任辣条的质量,民间都传出谣言说辣条是用尸油做。我就好奇一件事,这要真用尸油,全球火葬场联合供货也不够吧,不得比芯片、显卡缺货缺得更狠?
而且很奇妙,国内很多廉价食品、零食都被人造谣过是用尸油制作,比如干脆面、火腿肠、粉丝。
虽然尸油类谣言被迅速辟谣,但后续又出现不少吃辣条导致住院的新闻,这种情况下会有父母愿意让孩子买辣条吃吗?
卫龙:只会蹭热点?
2004年,卫龙在辣条安全问题被曝光的前一年,花了数百万更新设备躲过一劫。但花了大价钱升级设备,却仅仅只是保住性命,没人关心辣条企业中的模范标兵——卫龙。
没钱花很痛苦,钱花了没效果也痛苦,但最痛苦的是卫龙这种钱花了,效果也有,但偏偏消费者不知道。
在平江地区辣条规范升级后,卫龙也紧平江老乡的步伐,2014年车间进行大范围升级,但随后的操作却和玉峰截然不同,卫龙邀请了专业摄影团队前来拍摄,可能这就是吃过闷头干活结果没人叫好的亏。
这组照片随手发到微博,因和当时大家对辣条企业的印象反差太大,直接上了热搜,甚至人民日报“顶流媒体都来转发、评论。
十几年前开始投资升级车间,今天终于被人们看到了,卫龙趁热打铁,请了暴漫旗下IP张全蛋来厂房直播,走上网红之路。
现在的卫龙甚至已经垄断“辣条表情包”。如果我们现在去搜辣条表情包,会发现很奇妙的一件事:所有辣条都是卫龙。而卫龙在中国辣味休闲食品市场份额为5.7%,距离垄断还远得很。(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
当你想配一个和辣条相关表情包时,图中的辣条只有两种,一个是卫龙,另一个还是卫龙,不过一个是黑色老包装,一个是白色新包装。
不是卫龙包装多好看,是因为卫龙和暴漫合作,暴漫表情包制作器中上架了卫龙辣条,还举办表情包制作大赛,为卫龙制作一批高质量表情包。
现在几乎提到辣条就会出现表情包,用到辣条表情包就是给卫龙宣传,别的企业想做辣条产品的营销只能便宜了卫龙。
而且卫龙营销能力,在食品行业里绝对是独一无二。iPhone、小米出新品,我们也用iPhone、小米的风格出海报、开线下店;渣渣辉(张家辉)和传奇类页游火,就做个“卫龙霸业”的小游戏,但凡有个热点就能蹭上,天天上热搜。
辣条行业有个俗语“南玉峰,北卫龙”说的就是两家企业势均力敌,分别占据南北方市场,但卫龙如今几乎可以说是独霸天下。2020年,卫龙在中国辣味休闲食品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7%,按零售额计是第二名的3.8倍(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
卫龙和玉峰比,更像一个运筹帷幄的谋士,总能在对的方向上,做出力度更强、更正确的安排。
玉峰:向死而生
一时间辣条滞销,小卖铺不敢进货,生产厂家又被频繁查处,辣条行业几乎成了全民公敌,人人喊打。
平江县的玉峰、望辉等几家公司老板心里那个急,在这么下去谁买辣条?买回来毒害自己孩子吗?不行,辣条行业必须要规范起来,而且光自家企业规范起来远远不够。
2006年,玉峰、望辉等几家公司联合地方政府建立了地方标准,经过多次升级后越来越严格,玉峰作为号召者之一准备带头追求品质。
2013年,年销量5亿的玉峰决定砍掉王品产品“一元辣条”,而这款辣条年销量约3亿,占了玉峰60%的销售额。不光要砍掉王品产品,还要再投资3000万搞行业第一个医疗标准的10万级的GMP洁净车间。
当时的经销商、同行听说了都直摇头,不是说张玉东喝多了,就是说他在找死,就差开个盘口压玉峰几年倒闭,玉峰的张玉东什么时候会崩溃。
生产“一元辣条”时工人都是抢着上岗,因为生产量大,计件发薪的玉峰工人在平江工人里面都算高薪阶层,全靠辣条脱贫致富。
但升级车间、砍掉“一元辣条”后,订单瞬间减少,车间里的工人没足够的活干,只能拿到底薪,结果大量工人离职。张玉东看着空荡荡的车间,眼泪都快下来了。
玉峰挺过了阵痛期,主力产品多次升级,成了湖南辣条之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麻辣王子”。湖南也许有孩子没看过快乐大本营,但绝对都吃过麻辣王子。
麻辣王子也是辣条中少有主打健康牌的产品,自称不添加糖精、安赛蜜等。
玉峰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理工男把问题罗列下来,跑到工厂里一板一眼死磕产品。
“仿制品”的未来
卫龙、玉峰两大辣条巨头脱胎换骨 ,但中小企业似乎还停留在10年前,创新可能就是辣条名字从唐僧肉变斑马肉。
虽然看起来low,但这类“仿制品”辣条,算是小时候品尝世界各地美味、满足好奇心的唯一方案了,但一般满足好奇心之后,就要去WC倾听自己肠胃的抗议。
卫龙的未来,可能就属于“仿制品”,根据卫龙发布的招股书,在2年内蔬菜制品营收占比由10.8%上升到了28.3%。
不是卫龙转行卖蔬菜了,卫龙的蔬菜制品是指素毛肚“魔芋爽”和“风吃海带”。魔芋爽是现在卫龙天猫旗舰店最热销产品,比辣条卖还火。连旗舰店最重要的广告位也都给了魔芋爽。
魔芋爽本质上和上面的“唐僧肉”、“人参果”一样,都是“仿制品”,模仿的是毛肚,只不过因为用了魔芋,打造成了健康食品。
辣条这类调味豆制品,现在档次的确越来越高,大家都信任卫龙、玉峰的品质,不会认为吃完就闹肚子、住院,甚至有企业为了证明工厂干净卫生,直接不间断直播车间。
辣条在大家眼里从“问题食品”变成了高热量高盐高糖的“垃圾食品”,虽然进步了不少,但在意健康的人依旧抵触辣条。而卫龙的魔芋爽把面粉升级成魔芋,摇身一变就成了“减肥零食”。
曾经,我们和三两伙伴彼此分享辣条,当鼻腔被辣油味填满,口腔被炙热感吞噬,我们拥有了简单的快乐,舔着油腻的手指,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幸福。
现在的我们,拿起一袋零食,会焦虑吃了后肚子会不会罢工,让我明天没法搬砖,会焦虑罪恶的辣条下肚后,会让自己肚子上的“泳圈”再多一层,捏着身上的肉,叹了一口气,放下手中的辣条,空着手走出了超市,也放下的儿时的快乐。
我们这代消费者迫于压力,思考、焦虑的越来越多,生活的越来越烦躁,谁能帮我们去除焦虑,让我们放心去买、去吃,谁就注定是这个时代的赢家。
谁给了我们儿时简单的快乐,我们就给谁未来。
辣条极简史:
图片来自Pixabay、相应新闻报道、行业分析报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辣条这片“江山”,都是这个贫困县打下的
尴尬的辣条:一个地方特色扶贫产业的突围
这对湖南兄弟 靠小小辣条冲击IPO:一年卖49亿
卫龙冲击上市:年营收41亿辣条贡献90%;创始人兄弟身家417亿 搜狐财经
一年营收40亿,这个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国民小吃要上市了 36kr 馒头商学院
地道麻辣王子变身长沙辣条扛把子之路 中国食品报
卫龙辣条发家史 网红零食如何做?21岁高中生缔造了500亿的辣条王国! 新财富杂志
辣条是怎么走红的?现在看是个故事 当时就是个事故 南方周末
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