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空心人平日总是没事儿跟你们谈梦想聊人生,都雅致的不要不要的了。今天咱们谈点俗的,说说咨询费用的问题。这周接到不少预约来电,难道天干物燥,人也着急上火?前面听对方在电话里叽里呱啦倒一阵子苦水,最后落脚到收费上时,对方往往在得知费用后,沉默一阵
空心人平日总是没事儿跟你们谈梦想聊人生,都雅致的不要不要的了。今天咱们谈点俗的,说说咨询费用的问题。
这周接到不少预约来电,难道天干物燥,人也着急上火?前面听对方在电话里叽里呱啦倒一阵子苦水,最后落脚到收费上时,对方往往在得知费用后,沉默一阵……最后补一句:我再想想吧!
老实说,咨询费用确实是一笔开支。至于开支是大是小,取决于你个人的消费能力,以及对咨询的了解。
国内是否有统一的咨询划价?
这个真没有。
没有统一规定就意味着,可以人为规定。你可以定价,我也可以定价,只要能够让来访者接受这个费用即可。可问题是,心理咨询行业在国内即使前景广阔,市场资源充足,但因为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依然乱象丛生。
有多乱?呵呵,你想不到的乱。
试想一下,一个有了心理困扰的人,想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他会通过什么途径获取信息?
敞亮一点的人可能还会找身边可能与心理行业有关的人打听打听,而大部分的人,因为顾及个人隐私,通常会默默选择上网查找。网络的资源当然丰富,所以给了心理咨询定价无限的可能。
我在线上见到过:
50元聊2小时的情感咨询师;
100元1小时的实习咨询师;
300元50分钟的咨询师新手;
还有2000元1次的某心理协会理事;
甚至,5000元1次的“大师”诊疗……
你以为50-5000元已经是涵盖所有咨询费用的可能了?哈哈,心有多大,费用就有多高。10000元1次的咨询了解一下?
我们不妨计算在这么高的咨询费用下,咨询师的金口有多值钱:
假设全国咨询都按照一次60分钟的时长计算,来访者与咨询师对话比重按7:3,那么咨询师要在一次咨询中花费18分钟的时长说话。按照每分钟150字的语速,一次咨询咨询师一共要说2700个字。
那么:
10000(咨询费)/2700(字数)=3.7元/字
这么看来,咨询师一句简短的话,一杯星巴克咖啡的钱就出来了。敢说一小段话,一份海鲜自助也跑了。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惜字如金啊!
究竟什么样的咨询师敢要这么高的价格?一次下来没有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起码也得剥皮抽筋,不然怎么对得起这高昂的价格?我没体验过,也没那实力体验。如果有做过的,麻烦小窗私信我,我会届时拿着小本本好好采访,记录下这动人的时刻。
难道说没有监管,就可以这样为所欲为了吗?
不,还有一样东西,叫做市场规律。它存在的意义在于,所有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员定价,会全部按照统计学中正态分布曲线编排,从而看出整体费用的趋势,计算出平均价格和边界价格。
可以看到,最中间的那条竖线,代表的就是所有费用的平均值,而正负一个Z分数涵盖的范围,均属于一个标准差内的区间范围,涵盖了68.26%的咨询费用。正负三个标准差的区间范围,已经涵盖了99.73%的咨询费用。
引用Lakan公众号中的文章《心理咨询收费超过多少算诈骗?!》的调查数据:
2017年12月,基于1510位心理咨询师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平均收费标准(面对面咨询)为391.4±219.74元/次,四舍五入约为400±200元/次。此即意味着,在咨询收费的正态分布中:达到600元/次,已超过84.13%的同行;达到792元/次,已超过97.5%的同行;达到1000元/次,已超过99.865%的同行;达到1200元/次,即超过99.995%的同行。而当咨询收费达到10000元/次。 其收费已超过平均值48个标准差。已经超过99.9999999999…..%的同行。同时。在抽样统计中,当一组数据超过平均数2倍标准差,通常被判断为为异常。超过平均数3倍标准差则为高度异常。意味着在咨询师的收费标准分布中:超过800元/次,已属异常;超过1000元/次,则属于高度异常。不过,该数据只是基于完美正态分布曲线下的推断,而且并未交代样本抽取是否符合随机性。同时,数据的搜集时间为两年前,近两年来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因此结果有待商榷。
只是留给各位参考。
国外的心理咨询贵吗?
贵。但它是必需品,因此某些心理疗法被纳入医保范围。
在发达国家,心理健康很受国民重视,美国专门设立了“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日本特设幼儿教育援助中心,指派心理咨询师进入幼儿园关注治疗幼儿或为家长提供援助指导。不过事实上,各个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也有发展快慢之分,有些国家已经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体系,有些国家仍未制定统一的认证资格和标准。
美国共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28万人,即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
在美国,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不仅普通美国公民视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就连堂堂美国总统也拥有自己的心理顾问。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
大多数美国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在美国,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顾问。有人这样形容:美国的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心理顾问。
看到这里,你还犹豫什么?先做份量表看看需不需要做咨询吧!
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