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最近很火的沉浸式出差、沉浸式旅游是用什么相机拍的?就是Insta360 GO3。我买回来也有两个多月了,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使用感受以及作为普通人它到底值不值得买。
看一下它就长这样,其实和GoPro差不多大,有一个相机本体,还有一圈外面电池仓。开机看一下,开机时间还是挺长的,因为它要连接图传。向下滑是一些常规参数的设置,向上滑是分辨率、帧率。左面就是之前拍的视频预览,右面就是拍摄参数的设置。
按住上面这个按钮可以把相机本体拿下来。它这个图传还是挺拉胯的,我估计也就是360P图传像素很低,而且是有延迟的。我不知道大家在这里能不能看到,其实它是有一个延迟的。我用它也拍了几期视频,大家可以去我主页看一下它的呈现效果。
·首先是画质,可以拍1080P和2.7k。机内也可以设置横拍和竖拍,就是相机不用这样来回调节,自己就可以横竖切换,这点还是挺方便的。它在白天的成像效果还是可以的,但是一到夜间或者暗光条件下画面是极其的糟糕,可以说完全不能用。
而且在光线复杂的情况下,比如说地铁上或者室内,它刚开始录制的白平衡是不准确的,可能要计算个3秒钟。我用它也拍过大范围移动延时,这是它的效果。这是我用手机拍的效果,大家可以看一下,确实没有手机效果好,画质上单纯记录生活还是够用了。
·然后是续航和发热问题。把相机拿下来,就单独这个相机拍摄,它能拍45分钟。相机连接手机APP想边拍边看,它的续航时间就缩短到了30分钟。这个续航时间真是太短了。虽然说电池舱这样翻过来,你也能监看。但是这个东西毕竟太大了,它放在兜里也不方便,所以咱们还得连接手机APP来当监看用。
我在拍摄的时候确实会有电量焦虑,拍一会就得充会电,拍一会就得放电池仓里充会电,拍的很不爽,会有所顾忌。相机确实有发热的问题,但我用这么长时间,没有说遇到过因为相机过热而关机的情况。现在已经拍了4分钟,咱们测一下它的温度,看一下42度,后面这里确实有点烫手。
然后是它的几种使用形态,我一般会把这个相机拆下来,跟它自带的挂绳这样放到胸前,给它吸上,作为第一视角使用。这样这个相机是真的小,其他人很难注意到,对别人也没有攻击性。比如说我拿手机去拍,大家可能会看到,会阻止我,但是这个基本就不会。
也可以把它吸附到电池仓里,把屏幕翻转过来,作为vlog拍摄,然后这个屏幕当做监看使用,这样也是 ok 的。可以把它放到自带的支架上,吸附上去。下面这里是纳米胶,你可以吸到任何平整的地方,比如说吸到桌子上,还挺紧的,吸到玻璃上,拍一些开车的场景。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它其实是不能更换内存卡的,就是内置内存。我买之前就没有做好功课,所以就买了一个最小的内存,以为买回来可以像其他的数码产品,或者是运动相机一样,更换内存卡。但是它不行,而且这种数码产品,它是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现在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用了。大家如果买,我建议最小最小,也得买个64G的,要不真不够拍。
最后我的结论是,你真的需要那么多第一视角的主观镜头吗?其实在vlog里,最主要的还是人,这种没有人物主体的第一视角,看多了也会腻。比如说大家都喜欢看陈震的那种沉浸式出差,沉浸式旅游,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喜欢他这个人,其次才是去感受这种新奇的经历,比如说坐大飞机,去感受国外的风光,其次才是这些。你看他的视频里这种主观视角其实连一半都不到,还是要人出镜。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为什么不拿一台手机拍摄呢?而且拍出来效果还比GO3好。
对于它的优点,一就是小没有攻击性,但也是牺牲了续航、画质等等才做出来的。我这台GO3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所以我也很好奇,大家想买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呢?可以给我留言,然后大家讨论一下。我是大潘,愿沪漂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
大潘小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