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昨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表明,研究人员发现了鸟类新属种,朱氏克拉通鸷。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增加了基干鸟类物种和形态的多样性。
研究结果显示,克拉通鸷与兽脚类恐龙从头骨形态上来看,相差不大。克拉通鸷保留了原始主龙类结构特点。原始的特征表明克拉通鸷并没有演化成多数鸟类的头骨可动性特点。相比较发现,克拉通鸷的后头骨骼具有大量鸟类的进步特征,头骨和身体的模块化演化相对较为保守。
屈原的《离骚》中曾记载,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克拉通一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香茗“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取的。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院王敏介绍,由于目前对基干鸟类早期演化认知有限,发现的化石数量较少,对于基干鸟类演化文职仍停留在始祖鸟和鸟胸类之间。
研究人员发现,克拉通鸷的肩胛骨在兽脚类恐龙中比鸟类更容易发生长度变化,克拉通鸷中的独立加长很有可能是为了适应飞行的演变。
王敏表示,克拉通鸷的头骨不同部位之间、头骨与身体之间演化上是不同步的,也就是镶嵌演化。此次,我国科学家发现1.2亿年前长着恐龙头骨鸟类新属种——朱氏克拉通鸷,更大化的增加了基干鸟类物种和形态多样性的增加,是科学史上的新突破。
王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