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说起河南教育,有点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古代嵩阳书院、睢阳书院是当时世界上的哈佛、剑桥,可惜后来都没落啦,但今天的郑大、河大与之相对应,而睢县作为古代中原教育中心,没有睢州大学,乃是一大遗憾。一、睢县历史上的大学睢县古称襄邑,乃人杰地灵之地。
说起河南教育,有点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古代嵩阳书院、睢阳书院是当时世界上的哈佛、剑桥,可惜后来都没落啦,但今天的郑大、河大与之相对应,而睢县作为古代中原教育中心,没有睢州大学,乃是一大遗憾。
一、睢县历史上的大学
睢县古称襄邑,乃人杰地灵之地。以睢州为中心出现了父子状元(张去华、张师德)、叔侄状元(许安世、许将)、兄弟状元(宋庠、宋祁),还有宋准、刘蒙叟、孙贤、刘理顺等,跨度长、人数多,是中原产生状元最多的区域。
嘉靖四年(1525年),睢州提学肖凤鸣在驼岗(今湖心岛)建锦襄书院。
万历年间,知州郭鼎忠在驼岗建正学书院。
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州程正性在新城大街建绘川书院。
康熙年间,知州马世英在李遥家塾建道存书院。
乾隆二年(1738年),知州刘蓟植在奎楼北(今袁山附近)建旧洛学书院。
(一)锦襄书院——开启豫东数百年之风流
1525年,睢阳(明清,睢州置睢阳卫,睢州又称睢阳)设锦襄书院,乃是明朝豫东第一所影响较大的书院。据说,沈鲤、吕坤等在此求学。沈鲤,万历皇帝帝师,内阁大学士,今天的沈阁老酒就是因沈鲤而得名。吕坤,与沈鲤要好,著名理学家,其学说被称为“新洛学”,《吕坤》电视剧马上要拍摄,估计吕坤会大火一把。在豫东,锦襄书院首开先河,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权倾一时的达官显贵和名臣鸿儒。如宋纁(吏部尚书)、李汝华(户部尚书)、袁可立(兵部尚书)、侯恂(户部尚书)、宋权(大学士)、李天馥(大学士)等,另外才子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尽人皆知)、贾开宗和赵震元等人的文章名震两河。
(二)绘川书院——藻绘忆游睢
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杜甫写下“衣冠迷适越,藻绘忆游睢”的诗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文藻与睢上一样丰富多彩。杜甫早年与李白游历梁宋,经过襄邑(今睢县),这里涣水出其南,睢水经其北,传云:睢涣之间出文章,游睢涣者,学藻绘之彩。睢涣二水,波文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又名绘水,因此康熙年间汤斌建书院曰绘川书院,在此立志学会,编《洛学编》。《绘川书院记》有这样的描述“往者太平时,人才盛于雪苑,迄今追述应社诸子,犹令人有彼都人士之思,及流风其既衰矣,风气又归于睢,得先生起而振作之……”
(三)旧洛学书院——理学正宗衍睢水
乾隆二年(1738年),睢州奎楼北设旧洛学书院,以研习汤斌《洛学编》为代表的理学而得名。明清,以睢州为中心出现了王廷相、鲁邦彦、吕坤、汤斌、田兰芳、窦克勤和张伯行等理学名家,产生睢州学派(潜庵学派)。沈佳、彭定求(康熙朝状元,主编《道藏辑要》,又说睢县蒋予蒲所编,详细记述了睢州袁山)、窦克勤(柘城人,创朱阳书院,一时与嵩阳书院齐名)等为其学派门人。《宋元学案》卷三引全祖望《庆历五先生书院记》云:“……睢阳学统,至日而汤文正公(斌)发其光。” 百泉书院楹联:“胜地集名儒,轶姚许赵窦,以抚宗传,群仰夏峰作齐岳;熙朝开理学,继濂洛关闽,而昌后裔,共教睢水得渊源”。清初,耿介《中州道学编》中指出“(今)苏门一席肇开于先,而睢阳继之,溯流洛伊,寻源洙泗,其亦有起而光大之者乎!”。理学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之说,明清可谓盛于睢水,这也是洛学书院在睢州,而不在洛阳的原因。
二、新洛学书院与现代大学
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1866年,由左宗棠奏设福建船政学堂。
1895年,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
1897年,长沙设立时务学堂,今湖南大学前身。
1898年,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
1884年,睢州却设立新洛学书院,期图重振中州地区的程朱理学。
(一)洛学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睢阳书院之延续
洛学书院山长黄舒昺在《重修洛学书院记》中提出,“在宋有睢阳书院,与嵩阳、岳麓、白鹿有四大书院之称,岁久亦既淹没,无复遗址,惟睢州洛学书院,为故礼部尚书汤文正公讲学之所,其地属于宋而近,犹可补睢阳之缺。”明清,商丘有范文正公讲院,但其影响力有限。汤斌等在此讲授洛学,睢州又称睢阳,俨然是北宋睢阳书院之延续,可见洛学书院影响之大。
(二)洛学书院的遗老遗少们
黄舒昺其人其事。黄舒昺,湖南湘潭人,前后十余年间,作为程朱理学信徒奔走豫、湘,主讲席于河南洛学、明道以及湖南求实等书院,河南、湖南两省士林竟相罗致,形成了晚清历史上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与新学的传播活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坚守儒家信仰的一批士人对时代变革的别样思考。
黄舒昺培养的那些人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彝主政河南,礼聘黄舒昺到睢州主洛学书院讲席。黄舒昺在洛学书院制定《洛学书院学程》《洛学书院学规》《洛学书院规约》《洛学书院劝学说六篇》,编著《中州名贤集》《洛贤诗钞》《洛贤语录》《洛贤传略》《先正学规》《洛学书院讲习录》《洛学课余偶钞》等,十年间,睢州人文日盛。黄舒昺睢州讲学,万流仰敬,望翕河汾,化行汴洛。光绪二十年(1894年)河南学政邵松年增修明道书院之后,礼聘黄舒昺为主讲。从此,黄舒昺长期兼任洛学、明道两所书院山长,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培养了一大批清末民初影响河南的人物。如毕觐文(河南省秘书长)、荆文甫(总统府顾问)、郭芳五(陕西政务厅厅长)、万宝祯(镇嵩军参议、秘书)、许鼎臣(河洛名儒)、蒋藩(中州学者三杰之一,祖籍睢县)、张嘉谋(中州学者三杰之一、教育学家,近代南阳名人崛起与其有很大关系)、施景舜(史志学家,睢县)。
(三)洛学书院与湖南大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舒昺辞职回乡,诸生相送者百余人,夹车而行,至睢州东门外。1898年,戊戌变法(今年又逢戊戌年,距今两个甲子年),京师大学堂、长沙时务学堂等是维新派最早建立的一批新式学校,开时代风气之先,长沙时务学堂为近代湖南人崛起提供了保障。戊戌政变后,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这时刚刚从睢州洛学书院辞职回乡的黄舒昺,被湖南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俞廉三聘为书院山长。但新学势不可挡,1902年,求实书院改为湖南大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黄舒昺主持的洛学书院和求实书院,一个没落,一个演变为现代大学,真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然也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中国大学只有大城市才有,与国际上著名大学分布不同(哈佛、牛津等都位于小镇上),却与中国古代书院分布相同(大都位于风景秀丽的地方)。
(四)洛学书院对睢县的影响
民风淳朴,但保守。睢州洛学书院作为旧学代表,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淹没于浩浩荡荡的新学潮流之中。学高中历史时,只知道阻挠洋务运动的顽固派代表倭仁,却不知他是河南长大的理学家,信奉程朱理学,把汤斌奉为偶像。黄舒昺刊刻《中州名贤集》,又益以李棠阶、倭仁,称十先生,将他们供奉在洛学书院,进行祭拜。洛学书院为黄舒昺建立生祠,设长生牌位,诸生晨夕参谒,如其在院之时。当洋务运动等近代潮流兴起的时候,睢州却沉浸在“理学正宗”之中,不能跟上时代潮流。
老睢中的风水。实小附近是蒋氏故宅(清朝祖孙三代翰林),洛学书院所在地,老睢中坐落于此,都说老睢中风水好,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三、睢县教育路在何方?
1904年,睢县高等小学堂成立(今睢县实验小学前身)。
1944年,河南省立睢县中学(睢中前身)迁到睢县。
1978年,睢县回族高级中学成立。
1998年,睢县职教中心成立。
2006年,睢县第三高级中学成立。
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大势所趋。清华成立苏世民书院,北大成立燕京学堂,湖大与岳麓书院联姻,郑大与嵩阳书院联姻,就连商丘师院也想傍上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另外职业教育也受到国家政策扶植。
几点建议:
(一)做强高中教育,做好文化普及工作。以睢中、回中、三中为依托,秋季开学,参观锦襄书院应成为必修课,进行普及教育,另外开设睢县历史教育选修课。高考前,参观书院进行激励教育,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举办地。
(二)做好职业教育,争取建设大专院校。以职教中心为依托,结合睢县电子信息、制鞋产业,做好职业培训,依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开设多学科专业,进入大专招生。
(三)与郑大、河大等合作成立“睢文化”研究机构,加强睢学研究。发挥睢县在文化传承上的优势,成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挂钩的单位,以新建的锦襄书院、睢中老教学楼为基地,成立小而精的研究机构,然后谋求独立,创办学术刊物,召开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另外要加强洛学研究,整理洛学书院相关古籍、资料。洛学可谓“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明清盛于睢水”,洛学在清末睢州有振兴之势,但位于西学东进大势之下,中西文化冲突明显,最后中学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中华文化复兴之时,重提洛学,汲取营养,研究统治中国上千年的理学,意义重大,希望后来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金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