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冠心病,是指为心脏提供血液的血管——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及其分支出现狭窄和闭塞所导致的一类疾病。明确冠脉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狭窄程度等,对于治疗和评估预后极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评估冠脉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
冠心病,是指为心脏提供血液的血管——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及其分支出现狭窄和闭塞所导致的一类疾病。明确冠脉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狭窄程度等,对于治疗和评估预后极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评估冠脉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检查。两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就是将导管通过手腕或大腿根的动脉送到心脏,往冠脉里注入造影剂,来观察冠脉腔内的病变情况。由于信息准确,目前在临床上,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冠脉造影也有短处,除了费用较高以外,最重要的是须将导管经穿刺插入身体,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在穿刺部位、途经的动脉、冠状动脉甚至全身造成损伤。
虽然冠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最终依据,但在下列方面有其明显不足。
(1)因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而进行的冠脉造影阳性率不足50%,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闭塞,有些医院甚至不足20%。
(2)不少患者心存畏惧,不愿住院接受有创的造影,且费用较高。虽然部分患者能够一次完成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但大多数患者却落得个“院白住,罪白受,钱白花”的结果。
(3)冠脉造影不能显示危险的类脂斑块,不能提出预警。这种斑块容易破裂,造成猝死(发病后1小时甚至几分钟内死亡),几乎无抢救机会。患者生前从无相关症状,出现的第一个“症状”就是猝死。
冠脉CT
冠脉CT属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实际上是通过多排螺旋CT对冠脉进行扫描,从而了解冠脉病变情况。从1998年国际上的第一台4排多排螺旋 CT问世以来,经过8排、16排、32排等发展,目前临床上最先进的多排螺旋CT已经达到512排。“排”是指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一般排数越多,探测器宽度越宽,一次扫描完成的宽度越大。
除了无创,与冠脉造影相比,冠脉CT对于测量冠脉钙化斑块负荷、了解冠脉管壁及冠脉外情况、检查先天性冠脉发育异常等也有优势。
冠脉CT也有短处,比如心率超过70次/分、心律不齐或心功能衰竭时图像不清楚;清晰和准确程度不如冠脉造影,冠脉细小分支不能充分显示;对冠脉血流的动态观察不如冠脉造影;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估受限等。
虽然冠脉CT属于无创伤性检查手段,但是它同样需要采用X射线进行影像学检查,据观测,每接受一次冠脉CT检测,受检者所接受的放射线剂量相当于拍摄500~700张X线胸片的射线剂量,由于辐射所导致的肿瘤发生率会增加9%。因此,不要仅仅因为冠脉CT无创伤就反复进行该检查,当然,如果确实需要,也不要过于担心。
临床上“绿色CT冠脉成像”应用更多
冠脉CT目前虽还不能完全代替冠脉造影。但冠脉CT能可靠地显示冠状动脉壁上的类脂斑块,及时应用调脂药可有效地将其消除,从而大大减少或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冠脉CT还能无创地对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复查,相当准确地了解有无再狭窄或闭塞。
冠状动脉重度钙化时判断狭窄程度、设备的分辨率还不够高和受检者X线剂量较大是目前冠脉CT的三大不足。冠脉 CT的技术还在迅速发展,机型几乎年年出新。最新机型使检查过程简化,适应证增宽(无须控制心率),屏气扫描时间缩短至1~4秒,射线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均远低于冠脉造影,在不断提高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正向所谓的“绿色”检查迈进。展望可以预见的将来,“绿色CT冠脉成像”完全可能取代目前冠脉造影的形态学诊断功能。
但冠脉CT只是检查手段,而冠脉造影可以同时对适合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因此简单地说,对于不能做冠脉造影,临床上不倾向冠心病但又需要排除冠心病,介入或搭桥术后疗效评估的患者可以选择冠脉CT;而临床上高度怀疑冠心病,很可能需要同时做介入治疗的患者,应该首选冠脉造影。
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