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对于养育新生儿,尤其是在出生后最初的几周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吃”。该吃什么?怎么吃如何喂?就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所幸,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人们终于认可了母乳才是最适合人类婴幼儿成长的食品。1、该吃什么?母乳能给宝宝最好的母乳中含有
对于养育新生儿,尤其是在出生后最初的几周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吃”。该吃什么?怎么吃如何喂?就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所幸,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人们终于认可了母乳才是最适合人类婴幼儿成长的食品。
1、 该吃什么? 母乳能给宝宝最好的
母乳中含有上千种的营养素,完整、丰富、易吸收。可以完全满足宝宝6个月以内对营养的需求,即便是一岁以后,母乳仍然是宝宝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除了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母乳中还有很多珍贵的成分。例如:
当母乳不足时,妈妈们会迫切的希望帮助宝宝寻找最好的液体口粮。金领冠塞纳牧原生有机奶粉,为中国宝宝提供专属的原生营养,实现蛋白质母乳化,特别添加了美国杜邦乳双歧杆菌HN019和丹麦科汉森动物双歧杆菌Bb-12,促消化,守护宝宝健康,让宝宝茁壮成长。
值得强调的是,母乳还是“活”的,会变化的。母乳的成分会随着宝宝的需求而变化。
例如,早产儿妈妈所分泌的乳汁含有更高的蛋白质、脂肪、钠、镁及甲型球蛋白,最适合早产儿的需求。炎热的夏季到了,妈妈前奶中的水分含量会明显提高,给宝宝爽快的解渴;寒冷的冬天来了,妈妈的奶水又会变得更加粘稠,富含热量。帮宝宝过个暖冬。正因为这些无法复制的益处,大部分新妈妈都希望尽己所能母乳喂养自己的宝宝。
2、 怎么喂?如何才能顺利开启母乳喂养之旅呢?
1. 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应该是母乳
宝宝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口味道应该是初乳带来的香甜。生产后最初几天的母乳即初乳,也就是被很多营养学家称为“奶黄金”的乳汁。这足以体现它的珍贵。 微黄,厚实的初乳是一种特别适合新生儿需要的营养浓缩液,仅仅几滴就足以满足新生宝宝的全部需要。初乳更是给宝宝最强劲的一剂天然疫苗。它所含的免疫球蛋白,白血球以及各种抗体和抗发炎因子不仅能够大幅降低宝贝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还能减少新生儿过敏的发生几率。
健康的妈妈,早在孕中期,乳房就已经启动生产初乳的过程了,所以要相信自己是有备而来的。但是,初乳看上去就那么一点点,挤一挤也只有几滴挂在乳头上。大多数妈妈在生产后最初的两三天里,乳房都是瘪瘪的,感觉不到任何奶水。
2. 虽然初乳是最好的,可真的够么?
其实对于健康的足月儿,他们同样是有备而来,随身带着自己的“水壶”和“便当”呢。怀孕初期,胎儿身体的水份含量为体重的95%,出生时减少到75%。取而代之的是储存的肝醣、葡萄糖等碳水化物、蛋白质及脂肪,则可以产生酮体提供能量。而75%的水分含量,让新生儿的“水壶”也满当当的。所以,初生的BB看起来有点水肿,其实是为了头几天的身体所需。新生宝宝缩水、体重减轻是正常现象。即便只喂奶粉,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因此,新生婴儿并不是大胃王,他们需要的奶量是很少的。
再来摆摆数据,看看新生儿的胃容量:
出生后第一天 :一天的胃容量大约只有5~7毫升(相当于一颗小玻璃弹珠)
出生后第三天 :胃容量增加到22~27毫升左右
出生后第十天 :胃容量大约可延展至45~60毫升相(当于宝宝的小拳头大小)
(数据来源:《母乳最好》一书)
由此可见,大自然的设计是多么的奇妙!在妈妈下奶以前,宝宝也并不需要太多的奶水。胡吃海塞不可取!健康的宝宝完全可以靠着自己预备的口粮和妈妈所提供的富含各种营养及免疫物质的“奶黄金”安全健康的度过最初的几天。
3. 不要随意加奶粉。
草率的添加奶粉,会使宝宝错过学习吸吮技巧的好时机。对乳头的刺激不够会影响妈妈的产奶量。过早的使用人工奶瓶,还会引起宝宝产生乳头混淆。这些都会造成日后的母乳喂养困难。而且最重要的是,加了没有活性的配方奶,会使宝宝得不到珍贵的初乳,这实在得不偿失。如上所述,新生儿的胃只有玻璃弹球那么大,一次给宝宝塞下过多的奶粉对宝宝是一种伤害。对于健康足月的新生儿,虽然你还没有开奶,但你的初乳就已经足够了。奶粉绝非必须。
4. 如何实现早开奶
要实现早开奶,光靠喝汤和按摩,可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早期的接触和吸吮能够最大限度的刺激妈妈的乳房加紧产奶,准备乳汁,实现早开奶。从而为日后母乳喂养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做到早接触和早吸吮。
这是婴儿出生后要立刻进行的最重要的两件事。宝宝一经娩出,就应立刻抱到妈妈怀中,让宝宝和妈妈进行皮肤对皮肤的亲密接触。这会刺激妈妈的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和催乳素,使妈妈的子宫收缩排血,同时刺激乳房流出香甜的乳汁。
在亲密的接触中,尤其是在婴儿娩出后的三十分钟内,宝宝有着强烈的吸吮反射,TA可能会闻着妈妈熟悉的体味寻找乳头,或者妈妈也可以把乳头直接送入宝宝口中进行最初的吸吮。当宝宝吸吮乳房时,妈妈和宝宝都会分泌19种不同的胃肠道荷尔蒙,包括cholecystokinin和gastrin,他们可以刺激宝宝肠道绒毛的生长,从而增强宝宝对每一餐的吸收能力。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出生后马上和妈妈在一起,进行早吸吮,对宝宝的生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2) 一切非必须的医疗干预手段都可以延迟进行。
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比如减脐带,称重,沐浴,穿衣服等等。脐带在宝宝刚一出生时仍在传输血液。相比一经娩出就剪断脐带的宝宝,待到脐带停止搏动后再剪断可以使宝宝从母体获得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而称重和洗澡也无须立刻进行。反而新生宝宝身上未被洗掉的羊水味道可以指引TA寻找妈妈的乳头,实现早吸吮。
3) 让宝宝频繁吸吮,这样才能使宝宝得到足够的初乳。
只有频繁的刺激乳头,也才能最终顺利实现早开奶,在产后的最初几小时里,宝宝可能因嗜睡而很少醒来或不怎么哭闹。很多新手妈咪也因为缺乏经验而无法读懂宝宝给你的吃奶讯号。由此造成了喂奶的频率不够。其实哭闹是饥饿的最后表现,除此还有很多讯号可能都表示宝宝想吃奶了。例如,张开嘴巴、舌头活动、嘴唇做吸吮的动作、眼睛或者眼皮动、挥动胳膊或者蹬腿。不要等到宝宝哭闹才喂奶,要多提供自己的乳头,用自己的乳头轻轻碰触宝贝的嘴唇,让宝贝主动张嘴来衔乳,在不勉强宝宝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哺乳的次数。一般24小时内,能够做到12次以上为宜。
4) 衔乳姿势要正确
只有姿势正确,宝宝的吸吮才是有效的,才能让宝宝得到足够的食物,同时最大限度的刺激乳房产奶。正确衔乳时,宝宝的上下嘴唇应当向外翻出,上下嘴唇的角度大于140度,妈妈也不会有任何疼痛的感觉。如果妈妈在宝宝吸吮时感到疼痛,那么要立刻停止哺乳,轻轻把乳头从宝宝嘴角处拿出,重新衔乳。这个过程,需要宝宝和妈妈配合完成,并且大多需要不断重复才能最终建立起默契的关系。因此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会让母婴双方拿出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5) 在最初的三四个月里,尽量不要使用奶瓶或安抚奶嘴
奶瓶或安抚奶嘴的吸吮方式与吸吮乳房完全不同。过早的引入奶瓶,会干扰婴儿正确的含乳姿势,极易产生乳头混淆,使得宝宝不再愿意吃妈妈的乳房。这样,乳房便得不到应有的刺激,有可能造成奶量不足。而且当宝宝用吸吮奶瓶的方式来吸吮妈妈的乳房时,还容易损伤妈妈的乳头,为日后的母乳喂养带来诸多困难。
5. 谁来告诉我,宝宝吃饱了么?
判断孩子是否吃饱,不是看孩子哭不哭闹不闹,更不是看孩子吃奶的时间长还是短。而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科学衡量!
1) 大便
宝宝大便的颜色和数量是说明TA消化情况和吃奶多少的重要标准。吃进去了奶,就会有东西拉出来,这是自然排泄现象。一般情况下,在第一天中,尿片上有黑色沥青样的胎便,那么说明你的初乳正在帮助TA不断的排出更多的胎便。到了第三天左右,宝宝大便的颜色开始发生真正的变化,渐渐转为绿色。在一周结束时,几乎变为黄色,且有颗粒状或者块状的大便形成。
在最初的十天里,宝宝大便的数量会一天天的逐步增加。到第一周的中期,大多数宝宝一天至少有三次大便,每次的量应大于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圆。如果你对2.5厘米没有概念,也没有关系。只要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做个OK的手势,两根手指圈出的圆的大小便大约等于每次宝宝的大便量。请留意,宝宝6--8周后,大便的频率可能会降低。有的宝宝还会出现几天拉一次的现象,但是每次大便的量会增加。
2) 小便
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内,可能有一次略湿的尿片。之后逐渐增加。到一周大的时候,每天一般会有5次左右的湿尿片。这当中也包括同时有粑粑的尿布。事实上,在最初的几天里,宝宝通常会在排便的时候尿尿。每次湿尿片所含的尿量大概在45毫升左右。有些宝宝尿的比较频繁,则每次的尿量较少。有些宝宝尿的次数少,那么每次的尿量则会多于45毫升。
3) 体重变化
体重增长状况是衡量宝宝是否吃饱的重要指标。然而,如果妈妈们的心中没有一个科学的体重衡量标准,观察体重很容易成为妈妈们无法坚持母乳喂养,盲目添加奶粉的诱因。
因此,妈妈们在观察宝宝的体重时,首先,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宝宝每周和每个月的体重变化。不要因为这周差一点没有达到指标,就过分焦虑,因为宝宝并不是机器,TA的生长发育并不是完全平均的,而是时快时慢的。如果你的宝宝非常精神活泼,大小便也很正常,只是体重差了十几克,那么不要着急,TA同样是个健康成长的小婴儿。
妈妈们可以参考以下表格。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宝宝生长标准:
宝宝的月龄 宝宝平均每周的体重增长值(g)
出生~满三个月 155~241
四个月~满六个月 92~126
七个月~一周岁 50~80
母乳宝宝大概会在四到五个月时体重翻倍。一周岁时,大多数母乳宝宝的体重会是出生体重的2.5~3倍。
只要以上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浮动,就证明宝宝吃饱了。完全不需要加奶粉,即便只是一小瓶,也会严重阻碍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自己初为人母时的情形便不断在脑海中涌现。那些原以为已经淡去的记忆其实从未模糊。我一直觉得,大多数妈妈真正进入“母亲”的角色就是从生产或生产后的最初几小时开始的。方法论的指导固然重要,但作为父母的那份自知自觉与自信也弥足珍贵,心中的爱和信念,对宝宝的观察和理解都会带着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有能力分辨各种声音,并作出最正确最适合的选择。我衷心地盼望这些信息,能够对大家有所助益。养育新生儿总是充满了挑战,愿大家在哺育的道上一路走好!加油!
马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