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提起国民党的头号间谍、特务,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或许是军统副局长戴笠,也可能是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但有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不容忽视——沈之岳。他曾经潜入延安、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即使因一包烟被毛主席识破、调离中央,沈之岳仍能在新四军继续潜伏,为皖南
提起国民党的头号间谍、特务,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或许是军统副局长戴笠,也可能是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但有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不容忽视——沈之岳。
他曾经潜入延安、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即使因一包烟被毛主席识破、调离中央,沈之岳仍能在新四军继续潜伏,为皖南事变提供了重要情报。
令人不解的是,一直行走在刀尖上的沈之岳总能化险为夷,之后随国民党一起前往台湾,成为蒋氏父子的心腹,享尽了荣华富贵。
众所周知,我们的反特务工作向来天衣无缝,而沈之岳又是如何做到屡次金蝉脱壳的呢?他又是如何被戴笠一眼看中、并逐渐成为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心腹呢?他因一包烟被毛主席火眼金睛识破又是怎么回事?
一、智勇双全,征服戴笠
沈之岳于1913年出生在浙江省仙居县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天资聪慧的他自幼接受着良好的教育。1930年,沈之岳顺利进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学习,1933年更是考进上海复旦大学。
年轻时的沈之岳和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一样,满腔爱国热情,同情穷苦百姓,经常参与组织罢工、罢市运动,最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
国民党对被捕的学生们施以酷刑,其他人被折磨得不像样子。而轮到沈之岳时,他却泰然自若,编出一个“弥天大谎”,骗过了狱卒,又征服了戴笠。
事情是怎样的呢?原来沈之岳灵机一动,子虚乌有地把某个国民党高官大员搬出来,说这是他的亲戚。国民党的狱卒们被他的架势唬住了,不仅没有给他上刑,还好吃好喝招待。
时间一长,这件事也就露馅了,当恼羞成怒的狱卒们准备变本加厉地折磨沈之岳时,时任国民党特务处处长的戴笠听说了这件事,求才若渴的他非常赏识这个智勇双全、临危不乱的年轻人,直接召见了他。
沈之岳被戴笠的“三顾茅庐”折服,决定加入特务处,为戴笠办事。而戴笠的一个举动显示了他对沈之岳的器重:沈之岳只接受戴笠的单线领导,只负责最高级别的绝密行动。
为了提升沈之岳的特务业务能力,戴笠把他保送进浙江警察学校进修。沈之岳一边钻研各种间谍技巧,又一边大量阅读马列书籍,甚至还学了俄语,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王牌间谍。
刚从学校毕业的几年,沈之岳化名李国栋,在戴笠的授意下进行了各种特务破坏活动,我党著名的光明读书社就是在沈之岳的一手策划下被破坏。出色的能力更加强了戴笠对他的信任,最终,戴笠思来想去,决定把一个绝密任务交给了沈之岳。
二、混入延安,刺杀主席
戴笠的交给沈之岳的绝密任务,就是混入延安,刺杀中共领导人,甚至是直接刺杀毛主席!要知道,当时国共刚刚达成第二次合作协议,准备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国民党这一招实在是用心险恶!
1938年,沈之岳化名沈辉,戴笠帮他准备好了足以博取中共信任的档案,因此沈之岳申请进入延安红军大学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由于沈之岳的档案证明他是一个出色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领导者,因此毛主席和张闻天联名批复了他的申请。
之后沈之岳随一个叫萧致平的教授到访延安,期间表现得十分出色,进一步得到了中央各位领导人的赏识。当访问团准备离开延安时,沈之岳想留在延安的请求也得到了批准。
负责对沈之岳进行政审的是保卫处周兴处长,他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对沈之岳进行了多次问话,并秘密请重庆地下党组织调查他的情况,但均未能发现任何破绽。沈之岳这个危险人物就这样浑水摸鱼留在了延安。
在延安红军大学(后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熟读马列著作又操着一口流利俄语的沈之岳脱颖而出,又得到了另一个重要人物的赏识——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
康生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话中公开表扬了优秀学生代表沈之岳,认为他是进步青年的出色代表,并呼吁广大同志要改变旧观念,不要对来自国统区的同志有看法,大家一起进步一起革命。在康生的赏识下,沈之岳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伪装得更深。
站稳脚跟的沈之岳一方面搜集情报密报戴笠,延安城中一个携带缺嘴茶壶卖油茶的老汉就是他的秘密线人。另一方面,他又在积极谋求进入党中央机关的机会,以便实现他刺杀党中央领导人的终极阴谋。
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的沈之岳如愿以偿,进入了党中央机要部门担任收发工作。表面上,他是一个觉悟很高、能力突出的进步青年;而暗地里,他却是一个用心险恶、将枪口对准毛主席的危险特务。
而沈之岳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这得益于两方面。
其一,中统潜伏进延安的特务孟知荃被捕,他供出了延安还有一名军统特务的绝密消息。这件事让保卫科科长周兴寝食难安,他迅速采取行动,成立中央警卫科,加大搜查、巡逻力度,誓死保卫党中央安全。这使得沈之岳的行动大大受阻。
其二,毛主席的火眼金睛察觉出了沈之岳这个人不对劲。有一次正在忙工作的毛主席抽完了手中的烟,口袋里的烟盒也是空空如也,沈之岳见状立即掏出一盒烟递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表面上笑呵呵地感谢他解了自己的烟瘾,但他的火眼金睛已经察觉出了不对劲——从来不抽烟的沈之岳怎么口袋里装着自己喜欢抽的烟?就是这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让慧眼如炬的毛主席识破了沈之岳的阴谋,并下定决心把他调走。
由于沈之岳做事缜密、没有留下任何确凿的把柄,因此毛主席和周兴也没办法直接拿他怎么样,只能借故找个理由将这个可疑的人物调离延安。当时我党正在江南收编游击队组建新四军,因为沈之岳是浙江人,毛主席便派他去协助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工作。
沈之岳虽然心有不甘,但他也没办法拒绝组织对他的调动,毛主席略施小计,巧妙地远离了这个危险的人物。
三、潜伏江南,皖南事变
沈之岳在1939年被调离延安,事实上标志着沈之岳及戴笠刺杀中共领导人的阴谋彻底破产。但是戴笠相信,以沈之岳的能力,即使他被调往偏远的新四军,依然能够发挥出足够的破坏力。
果不其然,沈之岳到达江南后再次以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取了莫大的信任。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在南昌成立新四军军部,并派遣大批干部到鄂皖苏浙赣各根据地收编红军游击队,进行整军工作,作为其中一员的沈之岳得以获取到大量关于我新四军的宝贵情报。
由于建军之初就混进来这样危险的特务,新四军的重要机密几乎被国民党方面摸得一干二净,这也是国民党敢于在1940年底悍然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毛主席预测的相持阶段,各方面抗日压力相对减缓了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们频频将枪口对准八路军和新四军队伍,并屡屡制造无理事端。
1940年10月,何应钦、白崇禧联名发电命令新四军全军立刻转移到黄河以北,其目的就在于借日军的力量消耗新四军、甚至直接设伏包了新四军的饺子。
朱德总司令针锋相对地发电报回击,拒绝了国民党的这种无理要求。但为顾全抗日大局,党中央做出让步:皖南地区的新四军可以调往黄河以北。
当皖南地区的新四军军部以及一部部队北上时,顾祝同手下的7个师8万余人在茂林突然发起袭击。此役,我新四军死伤被俘7000余人,叶挺军长被俘,项英副军长被杀害。国民党在抗日期间大搞窝里斗,把枪口对准友军部队,实在是罪孽深重!
而为国民党方面提供重要情报、使之伏击得以顺利得逞的,正是潜伏在新四军内部的沈之岳!而就在皖南事变后不久,由于沈之岳线人的出卖,他的身份暴露,我军展开了对沈之岳的抓捕。但由于刚刚经此重挫、新四军各部比较混乱,沈之岳得以金蝉脱壳、悄悄逃离了江南前往重庆。
四、蒋家心腹,步步高升
逃往重庆的沈之岳因为立了大功,很快就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接见,他也平步青云直接被任命为军统局第一处科长,成为军统中名声显赫的人物。1943年军统成立东南特侦站,沈之岳又直接上任站长,还兼任了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主任。1947年沈之岳再度高升,进入改组后的保密局,担任第二处科长。
深受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宠信的沈之岳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他在1950年做了两件事,使他彻底奠定了在蒋氏父子二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其一,台湾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蔡孝乾叛变后,供出了重要情报人朱枫。而正是沈之岳布下天罗地网,在舟山岛掘地三尺抓捕了朱枫并获得了她随身携带的重要情报资料。
保密局沿着这些资料接着查下去,最终导致我党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特工、被国民党授予中将军衔的吴石被捕。
其二,沈之岳派人偷偷前往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把蒋介石故居、家乡风景以及他母亲的坟墓拍了下来,这些照片送到思乡心切的蒋介石手中后正中其下怀。蒋介石大肆夸奖了沈之岳用心良苦,并进一步晋升他的职位,让他享尽了荣华富贵。
同时,蒋介石特地让蒋经国在沈之岳身边工作,让他多学习一下沈之岳的经验。这充分说明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对沈之岳的信任和宠信。
1963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携代表团经由澳门前往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国民党当局得知这一消息后又筹划了一个暗杀刘少奇的阴谋,这一行动的负责人正是沈之岳。
沈之岳化名孙子超,带领一批特务前往澳门,在各个酒店、街道都布置了自己的眼线。但我们的公安情报人员迅速识破了国民党方面的这一阴谋,在搜集到足够的证据后提交澳门当局,将沈之岳等人驱逐出境,化解了这次危机。
虽然刺杀计划再一次流产,但沈之岳依然进一步升官发财。1964年他在蒋经国的极力推荐下出任调查局局长,并由此获得了在台湾“调查局之父”的名头。
1979年沈之岳届龄退休,但蒋经国不舍得让他离开自己,专门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设了一个套间给他,并聘请他做“国策顾问”。沈之岳受蒋氏父子的宠信可见一斑。
结尾
1994年2月,沈之岳在台北病逝,享年82岁。沈之岳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学、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张爱萍将军给他的挽联写道:“智勇双全,治国有方;一事二主,两边无伤”。
(张爱萍)
张爱萍将军的这副挽联实在耐人寻味,沈之岳作为两度意图刺杀党中央领导人的国民党大特务,为什么这副挽联中却有几分夸赞他的意思?而“一事二主”这句的二主,究竟指的是蒋介石和蒋经国,还是暗指国民党和共产党?
随着沈之岳之死,他的真实身份也成为了一个不解谜团。他究竟是军统特务,还是双面间谍,甚至是一个潜伏多年的红色特工?这些疑问都还有待后人的考证与评说。
不过前公安部部长王芳的一段回忆或许也说明了些什么:“沈之岳双手沾满中国共产党人的鲜血,抗战初期在上海、杭州诱杀过七八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王芳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资料:
[1]卢荻.沈之岳:潜伏阵营的“最大谜题”[J].同舟共进,2013(02):52-56.
[2]赖晨.“军统谍王”沈之岳[J].湖北档案,2013(01):45-47.
王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