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作者:枕边夜话如果说有一部小说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什么是血、什么是泪,什么是尊严,那就只有《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油画如果说有个人可以让我觉得生活是一场流着血的舞蹈,那个人就是许三观。卖了12次血(最后一次没卖成),每次400ml,共4
作者:枕边夜话
如果说有一部小说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什么是血、什么是泪,什么是尊严,那就只有《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油画
如果说有个人可以让我觉得生活是一场流着血的舞蹈,那个人就是许三观。
卖了12次血(最后一次没卖成),每次400ml,共4400mL,相当于成年人9成血液,最后一次卖血时,许三观已年逾花甲。
每次卖血前,狠命喝凉水,每次卖血后必须吃一盘炒猪肝,温二两黄酒。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需要一个人流着血舞蹈。
余华和《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1960年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余华就是摘自父母的姓氏。余华早年当过牙医,1982年弃医从文,那时的余华已经22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走入人们的视野,很快成为了“先锋文学”代表人物。1993年发表了《活着》,1995年完成并发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中《许三观卖血记》获得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主人公许三观通过一次一次卖血,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战胜命运砸向他的一个个困难险阻,变现了人们在苦难面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担当。
卖血的心路历程
第一次卖血,纯属好奇,只为证明自己身体好,余华将第一次卖血的情景描叙的诙谐幽默,可细细品读,才感受到了生活的无限悲凉。好在卖了400ml血,换了35块钱,并娶了豆腐西施。
十年后,许三观第二次卖血,为了还债。后面许三观卖血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基本上都是为了孩子们,尽管大儿子一乐甚至都不是他的孩子,许三观还是为了一乐,每隔十五天卖一次血,不同的卖血点,一路卖到上海。最后孩子终于康复了。
许三观是个父亲,他淳朴善良,每次看到他,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虽没有为我卖过血,但他对我的爱与付出,绝对不比许三观少。
卖血前为什么要喝凉水
卖血前多喝凉水,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血稀释了,那样就可以多卖点了。虽然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有没有法律依据,余华也没有在文中解释原因。但是我认为,作用应该是微乎其微的,这么做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
应该谢谢炒猪肝
许三观每次卖完血,都要吃一盘炒猪肝,就连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最后一次卖血,也是第十二次卖血,理由居然是想吃炒猪肝了,想想这么多年卖血,从没有哪次是为了自己而卖,这最后一次,许三观想为了自己卖一次血。那时,许三观已经六十多岁了,以前同去卖血的血友阿方和根龙相继离世,只有许三观活到了花甲之年。
可是让许三观心痛的是,血站的人嫌他的血太老了,连要都没要,从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健康,到卖血次数越多就越健康,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甚至等同于给许三观下了病危通知书,许三观一下子萎靡不振了,精神崩溃了。
其实许三观已经多次得病,卖血次数过多又过于频繁,许三观的身体已经很脆弱了。也许真的是炒猪肝起到了血液再生的作用吧,许三观活到了花甲之年。
这让我想起了南京献血哥郭万松,他八年累计献血17700ml,虽然比许三观卖血数量多的多,但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岂是以前可比。
刘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