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2020年7月,国家十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如今的工程建设中,智慧工地是如何保证安全的?6月30日,正值盛夏,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北京通州,现场探访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两个在建重大项目。
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工地,中铁十四局项目部监控屏上,智慧工地平台显示着“京华号”大盾构机所有作业流程。
“项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电子围栏、管片车辆偏离预警设备、吊装作业声光报警、隧道内人员车辆定位、车辆测速违法抓拍等先进技术,构建起一个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体系,大幅度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目前已成功实现安全生产943天。”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项目总工程师杨哲说,目前“京华号”盾构机已成功穿越通燕高速、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京哈铁路等17个二级及以上重大风险源,实现单月最高掘进542米,创造了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月进尺新纪录,实现了本质安全与零伤亡零事故目标。
紧邻东六环改造项目不远处,是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下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信息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安全生产智能化管控平台实时显示着当天项目作业的各类信息,包括安全监管、安全隐患、风险管理、视频监控和应急管理。
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基坑最深处达32.5米,基坑安全管理形势严峻。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工程师宋筱告诉记者,项目部特采用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随时掌握基坑变形数据,为项目部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在安全生产智能化管控平台上,能实时观测到主要管理人员的位置。“现场安全质量技术等管理人员工作时,均佩戴智能安全帽开展工作,安全帽应具备定位、短信、语音对讲、视频交互、近期轨迹、自动AI识别等有效功能。”宋筱说,智能安全帽检测到的位置、人员等信息,再通过在移动端实时数据整理、分析,清楚了解工人现场分布,给项目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现场管理和决策依据。
据介绍,截至6月30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实现安全生产943天。
智慧工地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传统监管方法的不足,还能更密的给工程建设罩上一张安全网,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更安全有序的进行,极大地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能力。
陈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