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2019年4月底,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报告。报告显示,杭州居“2018年城市排名前30”之首,上海、深圳紧随其后;此外,“杭州市和上海市市辖区垄断县域排行榜前20强”。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Finance, Peking University)于2015 年10 月成立,致力于开展对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学术、政策、行业研究,中心主任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担任。黄益平于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该指数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风险与监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根据综合性、均衡性、可比性、连续性及可行性原则,设计了33个具体指标,包含三大类——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其中,广度是通过电子账户数(如互联网支付账号及其绑定的银行账户数)等来体现的;使用深度方面,分服务类型、使用情况,前者包含支付、货币基金、信贷、保险、投资、信用服务;后者则包含使用总量、活跃度指标(人均交易笔数)、使用深度(人均交易金额)等;数字化程度则细分为移动化、实惠化、信用化、便利化等。
课题组据此编制了全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地区、自治州、盟等,简称“城市”)、约2800个县(县级市、旗、市辖区等,简称“县域”)三个层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级、城市级指数的时间跨度为2011—2018年,县域指数时间跨度为2014—2018年。2018年的省份总指数排名,前三是上海、北京、浙江;城市排名前三强为杭州、上海、深圳。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排名靠前的县域,多数来自东部地区,特别是杭州市、上海市等地的市辖区。具体而言,前5强中,杭州独占4席;前10强,杭州占7席。
杭州独领风骚并不意外。除了众所周知的蚂蚁金服,近几年,杭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数字科技企业,如网商银行、铜板街、51信用卡、微贷等。近日,网商银行发布的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已经累计服务了1227万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铜板街2018年为153.9万个人、390余家小微企业撮合了资金服务;截至2019年4月末,其累计服务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已超过436万。
课题组通过分析指数及相关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可行、可复制,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普惠金融赶超提供了可能,为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获得覆盖更广、使用深度更大的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此外,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增长已经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增速虽然依然可观,但相对而言增速已经有所放缓,这说明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圈地”时代,进入了深度拓展的新阶段、新时代。
丁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