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文丨李珂虽然常温奶巨头“把持”液态奶市场已久,但随着全国布局的不断深化,以及核心品类优势的逐步巩固,新希望乳业(以下简称:新乳业)正在破局者中脱颖而出。布局西北几乎实现“零磨合”通过一系列尝试和努力,新乳业实现了对夏进乳业快速、平顺的整合。
文丨李珂
虽然常温奶巨头“把持”液态奶市场已久,但随着全国布局的不断深化,以及核心品类优势的逐步巩固,新希望乳业(以下简称:新乳业)正在破局者中脱颖而出。
布局西北几乎实现“零磨合”
通过一系列尝试和努力,新乳业实现了对夏进乳业快速、平顺的整合。
近日,新希望乳业总裁朱川在“第八届新鲜盛典”上披露,新乳业子公司,同时也是夏进牛奶母公司的寰亚乳业上半年实现营收8.87亿元,同比增长24%。此外,夏进的低温产品也开始盈利。另据介绍,夏进乳业目前在全国有经销商400多家,当地超市市场占有率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去年上半年销售业绩基数较高,以及今年上半年原奶价格的上涨,夏进乳业整体销售额的高速增长和低温奶产品的盈利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一种“逆势增长”。从今年年初完成交割至今的业绩来看,夏进乳业已快速融入了新乳业体系,其在西北地区液态奶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在持续加固。
从二十多年前刘永好下决心做全国型乳企开始,新乳业就定下了“先做大后做强”的战略思路,四处收购上中游资产,包括牧场、工厂、品牌等资产;并下大力气进行整合、管理,改善财务状况,释放企业盈利潜能。到去年5月,新乳业以17.11亿元的代价收购寰美乳业100%股权,其全国布局可谓基本完成。
朱川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新乳业主要在产业投资、数字化变革、产品研发和组织结构调整四个方面为夏进乳业赋能。
具体而言,过去一段时间,新乳业对夏进乳业在加工、物流、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更多的产业投资,也为当地农户奶业发展进行了更多的融资。在数字化方面,新乳业不仅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的数字化运营逻辑和实时经验注入夏进乳业,还为夏进配置了关键用户,不仅进一步强化后者供应链水平,更为其未来的多维度数字化之路打好了基础。
在初步实现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当天,新乳业还公布了关于夏进乳业在未来五年的战略部署。
朱川表示,在新乳业的帮助下,夏进乳业未来五年计划达成“销售收入涨一倍、低温产品涨两倍、奶牛存栏量涨3倍”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在宁夏核心市场的辐射带动下,新乳业也能够通过夏进乳业率先谋得在陕甘再造增长的机会,进而在全国挖掘更多市场机会。
据了解,下半年,新乳业在市场和研发团队上继续赋能夏进,同时根据其市场的定位和竞争态势确立高毛利的全新产品。此外,在新乳业的技术加持下,今年年底,夏进乳业还将发布储备新品,通过更丰富的产品线为未来的业绩创造更多增长空间。
一业内人士表示,赋能不是简单的能力输出,而是根据标的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地推动被赋能者全面、健康地成长。新乳业通过对夏进的一系列整合动作及成果,既很好地诠释了乳制品行业的“赋能”,也为行业其他参与者未来的并购动作提供了不错的整合样板。
“24小时”如何讲出新故事
如果说,夏进乳业的有机融合为新乳业的全国化布局增添了信心;那么,以低温鲜奶为代表的产品和技术能力,仍是新乳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第八届新鲜盛典上,新希望发布了该系列的新品——“24小时铂金极优乳”。公开信息显示,该产品选取5%的优质奶源,不只优质乳蛋白含量达到3.8g/100mL,其活性营养与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数量也均有上升。有观点认为,立足新鲜、谋求差异化发展是区域乳企的重要先发优势,铂金极优乳的推出,代表新乳业在新鲜与活性营养两大维度达到行业标杆水平。
凯度消费者指数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液奶消费持续增长。其中,国内低温鲜奶的销售量同比增长13%,渗透率同比上升23%,增幅排名品类首位。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曾在中国奶业大会上表示,2020年我国乳品人均消费量38.3公斤,相较2015年增长20%,低温鲜奶、奶酪等消费增速尤其明显,低温鲜奶市场目前正在快速打开。
换言之,低温鲜奶,仍是当下乳品行业中最被看好的细分赛道之一。区域乳企的机会,在于如何在大赛道中找到差异化的产品和独特的品牌价值。
事实上,除了品类优势外,作为低温鲜奶的代表企业之一,新乳业在该细分品类上已经通过长期深耕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品牌优势。
2011年,新乳业发布“24小时巴氏鲜牛乳”(以下简称,“24小时”),限定在24小时内销售,超过24小时必须下架。与彼时主流市场上保质期6个月的常温奶相比,“24小时鲜奶”具有新鲜、安全、营养以及天然等突出优点,不仅让鲜奶品类实现了产品属性上的突破,更对推动中国乳业建立新的健康标准有积极作用。
此后,新乳业通过深化对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对“24小时”不断进行品类升级,先后推出了“24小时”黄金版和铂金版,新品的低温杀菌温度从最初的80℃降到“72℃,15S”,还实现了营养含量与质量的同步突破。直至当下,在部分消费者心中,新乳业已经成了低温鲜奶品类的代名词。
技术优势,是新乳业过去十年间在新鲜领域不断创新的根基。
借助“四洲六国”的国际科研布局和产学研平台资源,近年来,新乳业与国内外一流的乳品科研平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涉及了当下大部分前沿的乳制品研究课题。据其半年报披露,新乳业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加了40.76%,增速领跑行业。此外,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方面,新乳业先后推出了24小时鲜奶、初心和活润酸奶,以及澳特兰品牌高端牛奶。
值得注意的是,会上,新乳业还宣布了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极地菌种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将共同探索极地微生物在乳品领域的应用。就在几个月前,新乳业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品牌合作协议,根据约定,未来三年新希望乳业旗下的优质乳品将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
一系列布局和落地,既顺应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也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专精特新”鲜奶领域“新”演绎
多年来,国内的液态奶市场,尤其是常温奶市场都是由“伊利”和“蒙牛”双寡头在把持。截止2020年,两者占据了我国近三分之二的液态奶市场。由于常温奶格局已定,低温鲜奶成为乳企竞争的主力赛道。
为了突围常温奶巨头的封锁,各区域乳企各显其能。不过,“追赶者们”的业务基本面其实大同小异,产品方向、奶源、渠道、品牌模式的差异化并不明显。而错综复杂的行业竞争下,最终考验的还是各家企业的禀赋和执行能力。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新乳业实现营收43.16亿元,同比增长68.85%;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增长90.58%;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33.47%。公司各业务板块稳健增长,内、外部增长趋势明显。
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认为,面对常温奶巨头的不断“挤压”,以新乳业为代表的区域乳企仍有不少需要把握的机会。
而机会点主要存在于:首先,疫情对消费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他们更关注健康以及基础食品的价值,区域乳企如何借此机会在产品和品类上重塑观念至关重要;其次,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性价比,高品质普惠价格的产品更受欢迎;此外,在产品的外观、包装、设计等“颜值”上,区域乳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新乳业通过不断提升基础科研及产品研发能力实现企业转型,刚好与国家工信部主张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具备“专精特新”特色的“小巨人”企业政策不谋而合。
当天会上,席刚也表示,虽然区域品牌当前存在“资源被集中”、“流量被分化”、“市场被挤出”的三大痛点,面临“行业内卷”、“用户躺平”、“供应链隔离”的三大现实;不过,随着消费升级、民族崛起和国品自强的趋势叠加,区域品牌发展存在很大的空间和希望,机会和动力要从“专精特新”上去探索创新。
具体而言,“专”是指区域品牌要把资源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上,尽量做长自己的长板;“精”在于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精细地提升供应链效率;“特”在于区域品牌更应该去体现自己所在区域、所在城市的特色;“新”在于要花时间在科技创新上,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和用户体验上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方案,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要以 ‘专精特新’的新动力成就更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在越来越多单项冠军的融合中,助力我们的民族品牌造就全能冠军。”席刚表示。
何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