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常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了解常州历史,熟悉常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我尽量按年代排序,陆续分期从一些常州地方文化书籍中,精心编辑出一个系列的常州之最。因平台文字有限,每期尽量篇幅精短,通俗易懂。本文已发布了七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
常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了解常州历史,熟悉常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我尽量按年代排序,陆续分期从一些常州地方文化书籍中,精心编辑出一个系列的常州之最。因平台文字有限,每期尽量篇幅精短,通俗易懂。
本文已发布了七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但大家如有分享于其它平台(如百度、网易)时,请注明来处,以便于本作者即时与大家相互学习交流,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最早的编导演全才
常州人陆镜若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会编剧、能导演,而又善于在舞台上表演的全才。
陆镜若,原名陆辅,1885年出生于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父亲陆尔奎为商务印书馆编缉,曾主编我国最早的《新字典》(1913年出版)和我国最早的百科辞书《辞源》。陆镜若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1906年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
陆镜若喜欢戏剧,除了在帝国大学学习外,还进日本新剧派代表滕泽浅二郎创办的俳优学校接受正规训练,参加坪内逍遥、岛村抱月创办的日本重要新剧团体文艺协会,并拜滕泽浅二郎、伊井蓉峰等为师,求教表演、化装、舞台布景等艺术,陆镜若学到了很多有关编导、表演方面的知识。
陆镜若虽然不是中国最早话剧体春柳社的发起人,但他1907 年冬加入春柳社后,立即表现出了他的才华。春柳社在日本存在几年中开展的剧务活动,均由他与另一位常州人吴楠负责。春柳社在锦辉馆等上演了《黑奴吁天录》、《鸣不平》、《热血》、《生相怜》、《画家及其妹》等新剧。陆镜若在《鸣不平》中饰女主角,欧阳予倩扮男主角,演得惟妙惟肖,非常成功,博得满堂喝彩。
陆镜若能讲一口流利纯真的东京话,因演技出色,很受日本观众欢迎,曾受日本新剧界邀请,和田本演员岛村抱月、松井须磨子、河竹紧俊等同台演出《哈姆雷特》、《金色夜叉》、《不如归》等新剧,成为留学生中最出色的演员。1910年夏,陆镜若回国度假期间,把新剧传播到上海。与王钟声、徐半梅等在上海张园租借了个相当大的溜冰场作为临时剧场,号称文艺新剧场,公演他根据英国戏《奴隶》译编的《爱海波》、日本新派剧作家佐藤红绿创作的名剧《潮》编译的《猛回头》。连续演出三个星期,产生广泛影响。
陆镜若毕业回国后,一度在上海都督府任秘书。可不久,又开始以推广新剧为职业,与马绛士、 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并任会长。租借三马路大舞台,上演自编自导的《家庭恩怨记》、《社会钟》。同时,应鸣社邀请,在九江路新新舞台客串吴稚晖编的革命戏《黄花岗》,饰黄兴,演得慷慨激昂,悲壮动人。
1912年8月,他在南京路外滩租谋得利戏院,改名春柳剧场,作为新剧同志会演出场所。春柳剧场先后公演了由陆镜若自编自导的《运动力》、《寄生花》、《奥赛罗》、《铸情》、《文明人》、《亡国大夫》、《女律师》等81个剧目。这些新剧的内容大多是称赞爱国志士、见义勇为者和江湖豪侠;宣扬纯洁的爱情、婚姻自由;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同情被压迫者、穷人等。所有剧目都是陆镜若自编自导,同时他还参加演出。欧阳予倩评论他是“当时话剧界的唯一通才”。
陆镜若为了把新剧推向全国,他率领新剧同志会成员到长沙、武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1915年,因贫病交加而猝死,年仅30岁。
中国最早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鸳鸯蝴蝶派是近代小说流派之一。所谓鴛鸯蝴蝶派,诚如鲁迅所描绘的“佳人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 它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遗老和洋场新少为排遣精神空虚,用文学形式寄托颓废生活的时代产物。常州的李定夷、张春帆、许指严、吴绮缘等在十里洋场上海文坛非常活跃。李定夷著的长篇言情小说《美人福》和徐忱亚著的《玉犁魂》,被誉为鸳鸯蝴蝶派“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李定夷早年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在周少衡创办的《民权报》任编辑,与小说结下不解之缘。编辑之暇,勤于写作,撰著的言情小说《霣玉怨》《红粉劫》先后在《民权报》上连载,风行一时。《中华民报》倾其“英年勃发,才藻缤纷”,约他撰稿,《鸳湖潮》、《茜窗泪影》两部小说先后发表于《中华民报》。《中华民报》、《民权报》被迫停刊后,李定夷专事写作,长篇言情小说《美人福》和徐枕亚的《玉犁魂》、吴双热的《孽冤镜》,分别由民权素出版部出版。由于这些小说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受到热烈欢迎。
随后,李定夷与徐枕亚合股创办《小说丛报》,刊载《潘郎怨》(李定夷)、《雷鸿泪史》(徐枕亚)、《断肠花》(吴双热)、《孤鴛语》(杨南村)、《琵琶泪》(蒋箸超)等,将才子佳人的衷情小说推到了高潮,鸳鸯蝴蝶派逐渐形成。《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曾评价说:“假如把《民权报》作为鸳鸯蝴蝶派的发祥地,那么《小说丛报》就是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了。”
国华书局经理沈仲华看到《小说从刊》销路好,邀李定夷创办主编《小说新报》,大量刊载《伉俪福》(李定夷)、《莺魂唤絮录》(黄花奴)、《恐怖党》(周瘦娟)等鸳鸯蝴蝶派小说,一时“继起者风云涌动,小说潮流澎湃全国”。李定夷除《美人福》等30余部小说单独出版外,还将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小说,汇集出版《李著十种》(长篇)、《定夷丛刊》、《定夷说集》(短篇)等。
最早的皮箱店
老永昶皮箱号开设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地址南大街孙府弄口,经理人陈国贤。只产销一种漆皮箱,后又生产"本帮皮包",销售到京沪沿线。数年后,又在南大街增设老九昶北号,以"金鸡"为商标,并逐步生产皮鞋、皮带、皮夹等。民国4年,荣获农商部囯货展览会一等奖章。
最早的机械厂
厚生制造机器厂创办于民国2年(1913年),创办人奚九如,厂址西直街锁桥头永宁寺,靠制造和修理榨油机、砻谷机等油米机械起家,曾制造过机器客轮、挖泥机船、戽水机器等。民国18年6月,该厂生产的8马力、27马力柴油机及水泵参加西湖博览会展出,柴油机荣获金、银质地的“优等奖章”和证书。
30年代初,常州棉纺、染织业已初具规模,由于棉织机械需要量日益扩大,该厂大批制造丰田式织机,并适量生产简子车、纡子车、经纱机、浆纱机等,产品畅销沪宁沿线。民国19年至抗战爆发前夕,该厂所产丰田式布机月最高产量达300台。民国26年11月,常州陷落,该厂惨遭损失。抗战胜利后,金圆券出笼及限价政策,使该厂一蹶不振。民国38年初,老板卷空资金远走台湾,加上留守资方不善经营,造成严重资负倒挂,1954年底欠人民银行贷款旧人民币54亿元。该厂股东会议决议请求政府收购资产接管企业。常州市委、市政府经反复研究,决定采取破产清理结帐办法由市政府投资60亿元旧人民币,接办企业,从此该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常州机器厂。
最早的锉刀店
自民国2年(1913年)起,座落在早科坊池塘沿的袁兆兴铁铺,开始接受大论布厂,厚生机器厂等的钢锉翻修业务。常州沦陷,该店被焚,后在怀德路161号复业,并更名为袁兆兴铁工场,除继续翻修钢锉外,开始自制板锉、三角锉。
最早的浴室
常州最早的浴室,始建于1915年,位于半山亭旁,名新启堂浴室。以后逐步增多。1941 年1月,刘雪轩等又在磨盘桥合股开办常州首家女子浴室。
最早创办中国中医学校的人
丁甘仁,常州人,原名泽周,是常州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授业于圩塘马文清,曾拜为慈禧太后治病的名医马文植为师。又与族伯丁松溪切磋医学,医术遂精。初在无锡、苏州等地行医,后至上海仁济善堂施诊。著有《喉痧症治概要》、《孟河丁甘仁医案》、《孟河丁氏秘方录》等。孙中山曾以大总统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上海诊所大厅。
丁甘仁在弘扬中国中医事业的最大贡献是摈弃保守观念,将所学、所得广泛传授给社会,于1916年在上海普陀南市石皮弄创办中国第一所医学校一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
他所创办的专业学校为4年制,章程规定以高中毕业和同等学历者都可报名,经考试后择优录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开设的课程有:中医学史、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本草学、 脉学、儿科学、温病学、方剂学、妇科学、外科学等。改为中医学院后,又增设解剖学及中医诊断课等。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关临术及中药验方知识,创办了上海最早的中医医院一一沪南、沪北附属广益中医院,设内、外、妇、儿针灸诸科门诊和住院部,供学生见习实习之用,将教学、临床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医领域前所未有的新纪元。
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他为联络谢利恒等中医同仁,成立中国中医学会,任会长,经常组织开展中医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国医杂志》作为中医理论的交流阵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最早主编中国医学辞典的人
中国最早的医学辞典,是受上海商务印书馆之托,由常州人谢观历经数年主编完成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谢观为中医世家,并擅长历史地理,初在商务印书馆参与《辞源》中有关地理条目的编写。先后编有《本国地理》(两册)、师范用《地理》以及中学教科书《外国地理》(两册)等30余种。余暇又在上海设中医诊所。他认为中国“医家理论”虽“不逮西医之翔实”,但“中国文化之盛,疆域之广,地形气候之殊,疾病种类之多”,非常有必要编一部“举要删繁”,“与夫相传治法之精华”的医学辞典,这一想法恰好与商务印书馆编纂计划相一致。
1916 年4月,谢观召集伍甫生、沈祖昌、周仲贤、周国年、陆如梅等弟子开始拟订编纂方案。他们除纵览中国历朝医籍外,还借阅朝鲜、日本等国医药书籍,总览医书达2000余种。凡是这些医籍中的“人体生理、病名症候、治疗方法、方药之名、医书介绍、医家事迹”等内容,均“条分缕析,删其重复,裁其空论,辑其精华”。对药名、病名、方名、身体、医家、医书、医学等七大类内容,用当时最新科学方法予以表述,如药名的名词,不仅叙其形态,还对其性质、功用及哪种病用哪种药效果明显,哪种应该忌用,作详尽解释。至于涉及到以植物根须花叶、动物羽毛齿角等作用药用的地方,即附图以便用者识别。先后化了六七年时间,收有7万余个条目,350万字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编成。
20世纪20年代初,这部四卷大辞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医学辞典和医学史上一大盛事,先后再版达31次之多,为历来辞书之少有。
中国最早的新文学女作家和新文学诗人
常州人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 同时又是中国第一个女作家。她以白话文从事创作之早,在整个五四时期文坛上无人可比。
海外著名新文学史专家司马长风在1975年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中说:“1917年,当胡适、陈独秀振臂高呼文学革命时,首先响应拿笔写小说的作家最先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她实是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女作家。”胡适在1928年为陈衡哲出版的白话小说集《小雨点》作的序中写道:“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却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一日》便是文学革命讨论初期中的最早的作品。”这篇刊登在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第2号上的白话小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要早一年多时间。
陈衡哲从事白话文创作,是1914 年到美国瓦沙女子大学留学后开始的。那是比她早一届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正与国内的陈独秀遥相呼应,振臂高呼“文学革命”。他们举起反封建文化旗帜,提倡用白话创作小说。陈衡哲站在胡适边,非常赞赏胡适孤军奋成的勇气。
1916 年8月4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适写信给任鸿隽说:“我此时练习白话韵文,颇似新辟一文学殖民地, 可惜须单枪匹马而往,不能多得同志结伴而行。只有她(陈衡哲)对于我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与鼓舞。她实是我的最早的一个同志。”陈衡哲的《一日》 发表后,胡适立即撰文在《美国的妇女》杂志上大力推荐。以后,她在胡适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又发表了《小雨点》、《波儿》等白话小说。
1919年 10月,陈衡哲发表的《老夫妻》,是《新青年》杂志上刊登的女性创作的第一篇白话作品。她是杂志仅有的两个女性作家之一。她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人家说我发了疯》等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疯》写于1918 年9月,比冰心最早的新诗还早两年多时间。所以,陈衡哲又被称为是我国最早创作白话诗的女诗人。
最早的博士生
20世纪初,胡博渊作为常州赴欧美留学的学生之一,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常州人,被尊称为“洋状元”。
胡博渊,字维庼,1898年6月22日出生于常州府阳湖县雪堰桥一个读书人家庭,17岁考取唐山路矿学堂,1911年毕业后,进入上海一所留学预备学校补习英语。第二年,清华学校庚子赔款选派的官费生考试在上海举行。胡博渊因各门学课基础扎实,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取得较好的成绩,被送到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专攻矿冶专业。1917年,胡博渊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成为常州第一个博士生。
胡博渊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又进匹兹堡大学攻读石油勘探专业,获石油工程师文凭。胡博渊匹兹堡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美国印地安那州煤矿公司工程师、太阳石油公司地质探矿师和艾尔华特钢铁厂金相室主任。1920年奉召回国,被派到北京龙烟铁矿厂任工程师,1924年转到湖北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任化铁科主任、工程师,负责该厂的生产建设。1928年,国民政府实业部为加强国家工矿建设,成立矿政司,主管全国矿业开发工作,胡博渊因学识、实现经验丰富,被任命为矿政司司长。他先后在职6年,对全国矿业的布局设计、发展规划以及开采等事宜竭尽其力,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为中国的早期矿冶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最早的卫生学校
常州卫生学校,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校舍面, 万多平方米,是常州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卫生学校。
学校的前身为常州看护学校,创建于1919年。当时,因为人手不足,就以几间旧房子作为教室和宿舍,开办看护学校,由武进医院院长芮真儒兼任校长,专门培养医院的看护人员,首批学生为医院里未接受正规训练的7名看护人员。1921年,学校向中国护士学会注册,正式对外招生。1933年,为纪念已故校长芮真儒,学校改名为真儒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5 年正式在教育部立案。1937年抗日战爆发后,学校随医院西撤,1938年医院复诊,大部分师生返常。1942 年8月,医院被日军占领,学校随医院迁至崇贞小学,直到1946年随医院搬回马山埠。
解放初,学校进行改革,成立学生会。1951 年开始拒绝美国津贴,实行自己办学,1952年,改名为苏南常州护士学校,1953 年5月,更名为江苏省常州护士学校。1965 年6月,改名为常州卫生学校。
最早的菜场
常州最早的菜场始建于1919 年,由常州市公益事务所筹划。同年9月,筹集到股本银5000元,在县直街选址试办菜场。同年12月11日,菜场建好,正式营业,定名为中区第一小菜场,后改名县直街菜场。随着城区人口逐步增多,菜场偏小满足不了市民买菜需要,1927年又重新扩建。1952 年再次扩建,并命名为小河沿菜场。
最早的理发店
最初从事理发的,基本是流动上门服务。1920年,一位姓朱的理发师傅在南大街孙府弄口开设了常州最早的一家明星理发店。1923年,该店被周光明、李正保买去,由他们合股经营。1937年11月, 在日军侵入常州时毁于战火。次年,周光明在原址重建,并独资经营。1945 年扩建3层楼房,业务量明显扩大,地方上稍有身份的人,都到那儿去理发,成为常州比较有影响的理发店之一。 解放后,参加公私合营, 开设男女两部对外服务,一楼为男子部,二楼为女子部。后迁到东大街打索巷口新大楼内,恢复明星理发厅名称。它是常州第一家特级理发厅。
最早编著中国白话通史的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提倡白话文的新风吹到了史学领域。著名历史学家、常州人吕思勉,于192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著述的中国第一部白话本通史《白话本国史》。
这部通史是他潜心史学研究后写出来的,他在《序例》中写道,中国历史“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抄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 (1) 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着摘取儿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2) 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羼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因此,想通过严谨的治史方法,“把原文抄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使学生、自修者看了,“可以做研究国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
《白话本国史》共4册,60万字,分六个时期,秦以前称为上古,秦到唐朝全盛时期称中古,唐安史之乱到南宋称为近古,元到清代中期称为近世,从“西力东渐”到清朝灭亡称为最近世,辛亥革命后称为现代。他这样划分,是采用新方法达到阐述中国历史。由于这部书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有系统的新式通史,出版后非常受社会欢迎,先后重版达六七次之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历史学家顾吉刚在著《当代中国史学》时评论说:“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中国最早最年轻的导师
中国最早推行导师制度,是1925年清华大学改为综合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开始的。国学研究院聘请的4位名导师,梁启超52岁,王国维48岁,陈寅恪35岁,常州人赵元任33岁,是4位导师中最年轻的。
赵元任被聘之前,刚从美国、欧洲讲学回国。赵元任讲授的课程是《方言学》、《普通语言学》、《语音学》,同时指导学生对《中国音韵学》、《中国乐谱乐调》、《中国现代方言》进行专题研究。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我所知道的赵元任先生》一文中说:“赵元任教我们的‘音韵学’,我对他教的功课很感兴趣。后来我去法国学习语言学,就是受赵元任的影响。”赵元任在国学研究院任教授至1929年,先后共4年。
最早的女电影演员
中国的电影事业,最早是从上海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影坛的常州籍演员有徐琴芳、陈玉梅、范雪朋、路明等,她们均以自己的出色表演,拍有成名影片,留下不朽形象。其中徐琴芳是第一个进入电影圈的常州人。
徐琴芳出生书香门第,1923 年随父亲移居上海。因爱好戏剧、舞蹈,次年考入顾肯夫等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电影学校一一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训练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戏剧、电影理论和表演方面的课程。1925年,她从电影学校结业后,结识正在筹办艺华影片公司的沪江大学学生陈铿然(后来成为她丈夫)。在陈的邀请下,引荐胡蝶到艺华影片公司,一起拍摄才子佳人式的第一部影片《秋扇怨》。
从此,徐琴芳开始从影生涯。她一生主演过《山东响马》、《红养豪侠传》、《红蝴蝶》、《火烧九曲楼》、《健美之路》、《女儿经》、《孔雀东南飞》、《美人魂》、《平步青云》、《乱世女性》等30余部影片。其中1930年至1936年主演的13集电影《荒江女侠》最负盛名,以致“荒江女侠”成了她终身的别称。她与陈铿然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冒着生命危险,现场拍摄了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纪录片《五卅沪潮》。
近代中国印刷业最早的开拓者
唐驼(1871~1938),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常州人, 书法家,近代印刷业开拓者。因写字坐姿不正而成驼背,改名唐驼。
5岁丧父,与兄妹靠母洗衣为生。6岁入塾,自幼苦学书法,宗王、欧,后自创一格,时称唐体。
1901年,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课本《字课图书》8册,3000多字正楷书写,清晰优美,从而名扬沪上。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争相以高薪聘他缮写教科书。以书法起家,且为商界写招牌,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的市招都是他的手迹,与沈尹默、马公愚、天台山人并称题额写匾四大圣手。钞券上的中央银行、邮票也有他的手迹,在当时收入为沪上之冠。代表作有《武进唐驼习字帖》、《孝弟祠记》、《育和堂记》等。
他深感国内印刷术之落后,赴日本学习印刷技术三年。1906年,与人合资创立中国图书公司,因经营不善,应聘为副经理,整顿内部,渐有起色。因大火焚毁,转往商务印书馆主持碑帖画册的编选和出版。中华书局成立后,应聘为该局印刷所副所长。凡重要业务,如地方官钱局钱票、交易所的成单证券、爱俪园佛经经籍等印件,均由他亲自接洽,亲自缮写合同或信件。当中华书局经济陷于困境,由于他苦心经营,印刷业务发展很快,而改变了书局的逆境。
在任中华书局印刷所副所长期间,他大力引进日、美、英、德等国先进印刷机器,并请德国专家传授技术。数年间,中华书局的出版和印刷事业突飞猛进,教科书印刷占全国3/10。1938年该厂引进5架德制巨型轮转凹型机印邮票和钞票,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完成了他当年的夙愿。
由于深知印刷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向,他先后选送沈逢吉、柳傅庆等人留学日本、法国。沈逢吉后来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凹版雕刻家,并培养了以雕制民国中央银行孙中山头像而闻名世界的名雕刻家赵俊等40余人。柳傅庆后来曾创办主编我国第一份学术性印刷刊物《中国印刷》,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照相排字机,被德国印刷界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珍宝”。
在六年内挥毫三万副对联。曾雇用两三人磨墨,但磨墨费时费力,他竟研究制成磨墨机。
20年代末的一天,蓝天白云,银鹰盘旋在上海的上空,突然撒出了万千色彩斑斓写着卖字润格的小型降落伞,引起万人伫立街头仰望的轰动效应。这则中国广告史上空前杰作的创意和实施者就是书坛奇才唐驼。
最早的制镜店
鼎泰祥五金号开设于民囯15年(1926年),店址西瀛里,店主徐世勋。经营工具五金、日用五金、皮件、玻璃等。1937年11月曰军侵常,店被毁。1944年,职工刘志明筹款1000元,用原名在南大街重新开张。1956年并入镜箱算盘生产合作社。
中国最早的工农红军电台台长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部很简陋的收报机,它就是工农红军第一个电台台长王诤使用的电台。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常州府阳湖县戴溪桥。1928年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随校并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9年提前离校,在国民党军任无线电报务员。1930年12月,吴人鉴所在国民党军交通兵团无线电第1大队第一大队第五分队人员被红军俘虏,加入工农红军。从此,吴人鉴改名王诤,获得新生。
红军有了电台和无线电技术人员后,经朱德、毛泽东批准,于1931年中旬成立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任命王诤为队长,派总前委特务支队副政委冯文彬为政委。王诤立即着手三件工作:一、开办培训班,培养红军无线电通信的报务员和机务员;二、建议红军总部通知前方部队,保护缴获的无线电通信器材及有关元器件和技术资料;三、收留懂得无线电技术的被俘人员。经他与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很快无线电队就拥有了100多人。
随着无线电台、人员的增加和战事传递信息的迫切需要,1931 年6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成立无线电大队,王诤任大队长,下设无线电4个分队。1933 年在中央苏区八一建军节,王诤与陈毅、张云逸、彭雪峰、罗瑞卿、肖克、何长工、滕代远,程子华等一起,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奖章。1934年,王净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联络局)局长,主管我军通信业务。
高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