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双减”政策落地,警惕培训机构披着外衣、使用“暗语”。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极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成效显著。不过,暑假期间《民生周刊》记者发现,有些培训机构转设地下“黑班”继续授课,与监管部门打起“游击战”;还有些小升初的培训群里“暗语”频出,
“双减”政策落地,警惕培训机构披着外衣、使用“暗语”。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极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成效显著。不过,暑假期间《民生周刊》记者发现,有些培训机构转设地下“黑班”继续授课,与监管部门打起“游击战”;还有些小升初的培训群里“暗语”频出,各类相关杯赛也开始暗流涌动……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以家长身份向北京金博教育机构咨询,不到20分钟,就有自称是该培训机构常老师的人打来电话,表示可以提供中小学学科类课程辅导,先安排老师试听一下,因为是一对一培训针对性更强,方便的话家长可到六里桥校区参观,并安排一名班主任,线上线下都可教学。
“一切根据家长需要,不会有问题。一个小时收费350~360元。初一的学生可以优惠一些,一次课是两小时。原试听价298元,折后价是99元。”常老师说。
至于会不会中途被相关部门叫停,常老师表示,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咱们这种没事,如果有事我还敢让您来吗?‘双减’主要针对开班授课,对于一对一教学没太大影响。您的孩子能上多少节课……”
“双减”政策落地后,
不少教培机构悄悄转型,
无论是集资众筹的“小班”,
还是顶风作案的“大班”,
都难逃违规之实。
不难理解,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各种变相补课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因为家长仍受到教育焦虑的惯性影响。当前,仍有不少家长盲目加入“拼娃”大潮,“别人学,我家孩子就得学”。但欲速则不达,将自身焦虑传导到孩子,违背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做超前培养,看似在帮孩子,实则是在害孩子。
“众筹私教”等新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落实“双减”政策依然任重道远。其实,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身心健康、能力兴趣等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财富。家长也应该逐渐认识到,“双减”政策是为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家长不妨尝试理解政策释放的善意。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张博令
除了披着外衣、使用暗语的“小班”,
令许多家长一头雾水、无从辨别外,
各类竞赛项目也是鱼龙混杂,
本应为兴趣学习的竞赛变成了功利性竞赛,
部分竞赛还存在一些不端行为甚至“利益链”。
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出现过度资本化、功利化等乱象,不仅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课业负担,也传导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北京严控学科类培训时间,就是清理培训机构乱象、保障中小学生休息权的有效手段,而此类开在暑期的杯赛培训,理应在整治范围之内;着眼于规范培训市场定价标准的角度,也需要对这些价格一路飙涨的培训活动依法严查。
北京晚报 辛音
为此,教育部近日专门公布了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要想判断杯赛活动是否合规,
对照名单即可一目了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将加强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竞赛项目依法依规举行。对没有经过审核通过的竞赛活动加大查处力度,严禁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违规竞赛活动。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中小学生可以参加哪些竞赛活动?
一起来看看吧!
双减工作,
减的是孩子肩上的重负,
是家长眉间的忧虑,
是良好教育生态的障碍和堵点。
这一工作必须得到贯彻执行,
无论明里暗里,
都绝不允许违规办班、顶风办赛等伎俩,
出现在孩子们本该轻松许多的学习生活里。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
家庭、学校、社会只有相互理解,形成合力,
才能创造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
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的未来。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陈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