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世界红枣在中国,中国红枣在新疆”,新疆是我国新兴的枣产业基地,其面积,产量,质量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我国的冀、鲁、晋、陕、豫等传统的五大产区。新疆枣俨然已成为我国枣产业的一张锃亮亮的“名片”。那么,截止目前为止,新疆枣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呢
“世界红枣在中国,中国红枣在新疆”,新疆是我国新兴的枣产业基地,其面积,产量,质量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我国的冀、鲁、晋、陕、豫等传统的五大产区。
新疆枣俨然已成为我国枣产业的一张锃亮亮的“名片”。
那么,截止目前为止,新疆枣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呢?
(一)种植情况。到2020年底,新疆枣树种植面积高达650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比突破50%。新疆枣的种植基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彊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巴州和东疆的吐鲁番、哈密。北疆也有少量栽培,但不成规模。
(二)品种结构。除哈密大枣外,新疆枣本地品种极少,几乎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从原五大传统枣生产区引入。目前南疆栽植的品种主要是灰枣和骏枣,两者种植面积旗鼓相当,且占总栽培面积的93%以上;其次为赞皇大枣,还有极少数的冬枣、金丝小枣、鸡心枣等。
(三)栽培管理现状。为了追求高产,新疆枣树栽培多为矮化密植模式。株行距(1.0~2.0)Mx(1.5~4.5)M不等,每亩均种植枣树80~400株,其中以株行距2mx3m或1.5mx4m,每亩110株较多。还有极少枣园高密栽培,株行距0.5m×1.5m,每亩达800株上下。
(四)干枣分级加工情况。近年许多枣区群众已主动地进行分级,包装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开始用统一标准标识的瓦楞纸箱进行包装运输。在加工方面,则还是以分级-清洗一烘干一包装,销售原枣为主,高附加值的枣产品开发得极少,还处于初级加工层面。
(五)新疆枣的市场表现情况。鉴于南疆独特的区位优势,新疆枣凭口感和品质已经占领全国市场,并赢得众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眯。在南疆,但凡从五大传统枣产区引进的枣品种,其表现无一例外胜过原产地;原产地枣农纷纷弃种,抑或干脆来新疆包地种枣。新疆的价格也高于其它产区。
新疆作为我国新兴的枣子主产区,其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甚至是跨越式的。短短10年时间,便完成了对传统五大枣产区的彻底逆袭。由于增长过快,实际生产中也难免会碰到科技研发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节奏,有所滞后的情况。
那么,新疆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仍然是粗放式管理,无一整套系统地标准化程序。大多枣农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一盘散沙,张三种枣一个样,李四又是任外一个样。枣农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除草剂等在枣管理中大量应用,导致枣园环境有所恶化,枣果品质下降。
(二)枣科研和技术不强。在新疆,专业从事枣科研和技术相关人员不但少,且水平能力亦有限,多为半路出家,还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对枣生产管理中出现的新的病虫害和极端灾害天气欠缺及时制定相应风险预案的能力,科研落后于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枣加工品的技术含量太低,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太少,仍然以出售原枣归属为主。各地多为从眼前市场和效益考虑,对长远市场和效益不予重视,致使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加工链短,深加工能力太差,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各大加工企业的枣大同小异,趋于雷同,毫无特色,差异化的系统产品缺乏。不注重品牌建设,没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目前只有天昆百果、叶河源、聚天红、昆仑山等为数不多的企业有延伸产业链条的能力。
(四)增产不增效的问题日益凸显,灰枣更甚。尽管红枣亩产量逐年递增,但红枣价格却连续走低,导致种植户红枣收益并不乐观,一无所获,巨本也不在少数。灰枣和骏枣收益波动很大,从2010年的高位一路陡然下落,枣农持续投入的积极性逐年减弱。基于上述四大短板,增产不增效的现象还将继续存在,这对新疆建设特色林果业的支柱产业有所不利。
后记:人类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思维,这种本领又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或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可普通个体由于能力有限,对市场缺少严谨的估量和研究,往往他们的“理性”选择在市场面前就变成了非理性,最终演变成供过于求,导致“枣难卖”,“卖枣难”的现象频发。这就有赖于各级相关部门做好超前布署,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拓宽枣子产业链;积极正确地引导枣农走出误区,科学种植,为新疆的枣产业由大变强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