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HayFarmer独家】2018年,全球性牧草减产约20%~30%,供给短缺直接带来价格上涨;同时加上中美贸易战,苜蓿关税上涨25%;人民币汇率3个月上浮10%,美国本土出口苜蓿涨价40美元/吨,三个因素汇集,致使每吨进口苜蓿涨价1000
【Hay Farmer独家】2018年,全球性牧草减产约20%~30%,供给短缺直接带来价格上涨;同时加上中美贸易战,苜蓿关税上涨25%;人民币汇率3个月上浮10%,美国本土出口苜蓿涨价40美元/吨,三个因素汇集,致使每吨进口苜蓿涨价1000-1200人民币。进口牧草(苜蓿草、燕麦草等)价格大幅上涨,不仅给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带动了整个国内粗饲料行业(青贮及其他牧草等)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此外,这几年奶价一直徘徊不前,养殖企业经营形势比较困难,新形势下,牧场如何调整配方、提高运营效率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2018年第五届中国苜蓿&燕麦市场研讨会”上,特邀国内知名牧场嘉宾代表交流分享。
贸易战背景下 牧场主要饲料原料全线上涨
中美贸易战开战以来,苜蓿关税上涨25%,人民币汇率上浮10%,美国本土出口苜蓿涨价40美元/吨,三个因素汇集,致使每吨苜蓿涨价1000-1200人民币。按产奶牛每头牛饲喂3公斤,平均泌乳30公斤来算,平均每个饲养日增加3-4元成本,也就是说每公斤牛奶成本上涨0.1-0.13元,按全国进口130万吨苜蓿计,行业增加成本13-14亿元。
原生态牧业处在黑龙江地区,一直以来,进口干草(苜蓿、燕麦)运输成本较上海、北京都高,因此,基于地理原因,我们平时使用进口干草量并不是很多。中美贸易战之前,RFV150,指标并不是特别好的进口苜蓿到场价约3000元/吨,贸易战之后,一下子涨到3800元/吨,在保证牛奶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只得减少苜蓿喂量来缩减成本,原来高产牛饲喂3kg/天,现在减为2kg/天,减幅30%左右,开始奶量有一定波动,现在总体趋于稳定。
目前光明牧业牧场遍布上海、江苏、浙江、天津、湖北、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牧场数量28个,存栏近8.5万头,拥有超大型牧场3个、大型牧场3个、中型牧场6个。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新形势
未来规模牧场的养殖方式将成为主流。
环保、规土将成为未来牧场退养的两大主因。
“冬季、春季奶源过剩,夏季、秋季奶源短缺”已成为奶牛养殖行业的普遍现象。调整“剪刀差”虽会影响单产,但调整是必须的。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饲料成本高企,青贮将成为牧场饲料的热点和首选。
未来配方设计将倾向于选择低蛋白日粮(减少对豆粕依赖)以及粗料本地化(减少对进口草依赖)。
中美贸易战之后,牧场主要原料玉米、豆粕、进口苜蓿等价格大幅上涨,根据新希望牧业初步核算,如果按照原来的配方继续使用,总成本会增加2000多万。
奶牛养殖新形势 牧场如何应对
应对策略:从经济上考虑,没有竞争优势的苜蓿草,不提倡饲喂;从长远考虑,为供应及生产保持,应减少饲喂;此外积极寻求替代品,如质量可接受的低价格干草、短纤维副产品、玉米青贮等。
对于是否放弃使用苜蓿,或是选择国产苜蓿或进口苜蓿这件事,我想从技术层面和运营层面两个角度做交流:
技术层面。养牛喂牛和种草施肥是一个道理,不管是施化肥或是有机肥,从功能上来讲它是可以被替代的,之所以用化肥,是因为它成本低,使用方便。再者,牛奶是极好的营养品,我们一直提倡饮奶,而目前中国人均饮奶量为30公斤,喝奶与不喝奶都无问题,这只是一个营养替代问题。从牛的营养角度来说,用不用苜蓿,更不是非此即彼,苜蓿草不是必须品,并非无可替代。
从运营成本来说,并不是提倡不使用苜蓿,而是过高的苜蓿价格导致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这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去承受的。养牛业和种草业是一个产业,目标一致。如果牛场经营不好,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和预期的未来,那么牛场也不可能去购买价格很高的牧草。希望草企把草种好,质量、成本等跟美国或西班牙等其他国家相比也具有竞争优势,那就更不用担心苜蓿不被牛场使用了。
中美贸易战,不仅仅是苜蓿大幅涨价,大宗原料涨价带动玉米、豆粕、燕麦草、青贮等涨价,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必要从美国进口苜蓿,因为它没有任何经济优势,基于对全产业链的考虑,作为一名奶牛养殖者,我们也希望有好的政策扶持国内苜蓿发展,从技术、效益、质量上提升,这不单是一种好的替代策略,也是对中国奶业的贡献。
2014~2015年,我们亲自到内蒙古采购过400吨国产苜蓿,给原生态镇赉牧场使用,使用效果非常好,使用过程中奶量及牛奶指标波动非常小。对于国产干草,保证质量稳定是最重要的,营养指标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波动不是太大,都是可以接受并大量使用的,否则会影响到牧场做配方,从而影响奶牛采食量、牛奶生产量以及营养指标。此外,国产干草各批次质量差异也很大,这也是我们尝试使用国产干草,后来却放弃的原因。我觉得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提升,保证国产干草的质量稳定是没有问题的,对于降低牧场成本也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对于西班牙苜蓿,2014年我们也使用过一段时间,那时西班牙苜蓿草捆用的是钢丝捆绑,TMR制作过程中钢丝混入,造成牛只瘤胃穿刺,因此停掉。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西班牙苜蓿已和美国苜蓿相当接近,如果价格上有优势,下一步我们可能考虑一下。
2017年全国进口美国苜蓿约130万吨,现代牧业用量占总进口量的1/10约13万吨,2018年受贸易战影响9月之后开始调整配方减少进口苜蓿用量,2019年进口苜蓿可能会减少50%以上的用量。总体趋势来看,现代牧业使用进口苜蓿策略上,会逐步减少对进口苜蓿的依赖,但是如何替代?
2018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包括2018年现代牧业青贮玉米收贮量达135万吨也是为了资源保障;其次,现代牧业也在开发寻找国内优级苜蓿燕麦草,尤其是国产优级燕麦的使用,这也是应对2019年减少进口苜蓿用量的主要资源;此外对于国产苜蓿和国产青贮裹包苜蓿的使用,虽然目前使用量还比较少,未来也是作为对干草使用量减少的后续保障。
未来现代牧业对于优质燕麦、苜蓿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对于品质一般的苜蓿、燕麦减少采购,将尽量开发当地资源,不会长途跋涉、漂洋过海购买低级别的粗饲料。
在牧场牧草饲喂这一块,新希望牧业从多方面进行一些配方调整,比如使用国产苜蓿进行切换。目前新希望牧业公司下面的12个牧场的存量是2万多吨,原本每个月会消耗1100吨左右的进口苜蓿,国产苜蓿草消耗1000吨左右。
经过贸易战之后,我们已经将进口苜蓿的用量减少了一半,增加了青贮和国产苜蓿的使用量。同时,我们现在也在和山东、四川的一些构树种植的厂家洽淡一些合作,因为构树的蛋白含量也是比较高的。因为粗饲料的一个使用原则就是就近采购,而不会天南地北的去购买一些运输成本高的。
未来国产牧草产业发展建议
当年国家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基本考虑5个方面,一要提高牛奶质量,二要提高产量,三要培肥地力,四要促进奶牛健康,五要提高综合效益。因此,国家希望启动这个工程, 从奶业发展来看,10年以来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有明显提升,应该说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点大家认识很一致,但目前奶业日子很难过。
举个简单例子,2016年中国百头以上规模场8600个,2017年7100个,国家在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前提下,规模化养殖场减少1500多个,可见问题很严重,按胡春华副总理讲的,如果不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奶业也将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虽然现在奶业前景非常好,但问题也很严重,下一步究竟怎么发展?
种草也好,养牛也好,目标都是一致的,如果不赚钱,何来可持续发展?两者可以相向而行。中国是蛋白质奇缺的国家,大豆出了问题之后也得找出路,对于苜蓿来讲,价格太高肯定要找替代品,并且价格太高也不可能用太大量。
国家大政策休耕,能不能利用这种机会,藏粮于草,利用休耕这部分土地种植苜蓿,这样土地可以得以改良。目前农业农村部已派出几个调研组调研牧草产业发展,未来国家要振兴奶业,还要出台18项政策,其中包括:继续巩固完善现有一些政策,并且创立一些新的政策,总的来讲,草业崛起正当时。另外,从国外进口草很正常,既可促进中国草业进步,也可促进中国奶业进步。
建 议:希望种草者和养牛者之间有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能让牧场很方便快捷地获取种草企业的收草量,分级标准及库存等等,这样有利于牧场采购,便于双方达成合作。
(发言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