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自然有他骄傲的资本。很多人对廉颇最为熟悉的事件,莫过于他的负荆请罪了,确实,站在蔺相如的角度看,廉颇真是骄傲到不行。可是如果愿意客观点分析这件事,不难发现,廉颇心有不服再正常不过,毕竟,他的职位名声,没有半分虚假,
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自然有他骄傲的资本。
很多人对廉颇最为熟悉的事件,莫过于他的负荆请罪了,确实,站在蔺相如的角度看,廉颇真是骄傲到不行。
可是如果愿意客观点分析这件事,不难发现,廉颇心有不服再正常不过,毕竟,他的职位名声,没有半分虚假,全是在疆场上浴血奋战换来的,而蔺相如有什么,无非就是嘴上功夫罢了。
而最终折服廉颇的,也真不是蔺相如的口才,乃是其把大局放在第一位的胸怀,这一点让廉颇不得不服,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的狭隘,甘愿赤背负荆,上门请罪。
就是这样一位有勇有担当的将军,晚年却备受猜忌,军职遭除,暮景凄楚。
也难怪辛弃疾会在叹息声中想到他,算是英雄间隔着时空的惺惺相惜吧。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图:北固亭视角
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对待宋金缠斗的局面,辛弃疾一直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
但因为种种原因,辛弃疾和其他赞成主战派的人士,一直被朝中保守主和派打压,遭受边缘化的“顶级豪华待遇”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强横的金朝,逐渐柔弱内敛,当年豪横的战斗力一去不复返,主战派终于等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春天。
许是形势一片大好,许是被压抑太久一旦松动就会过度反弹,许是个人求胜求功意识太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此时主战派领袖韩侂胄准备撸起袖子,干一票大的——
全力北伐金朝,收复北方失地。
彼时是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的年岁已六十有四。
最开始时,辛弃疾无疑也是斗志高昂摩拳擦掌的,但是很快,他便发现了事情有些不太对劲。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韩侂胄这个人,在辛弃疾的火眼金睛下,他不可能不发现对方的擅权求功,甚至将此凌驾于收复失地的大业之上。
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一将不成呢?
辛弃疾不敢再多想这个问题,他只能第一时间进言,希望可以缓和一下当时“举国超速”的节奏。
然而,辛弃疾再一次成了唱反调的,被猜忌被边缘化的命运,也毫无疑问再一次临到了他的头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昔日的英雄孙权已经无处寻见,屡屡落魄的辛弃疾在念及这些叱咤风云的豪杰时,心底会涌起何等复杂的感受,实在不必言表。
二、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下片起始,辛弃疾相当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宋文帝因为轻信王玄谟之言,草率伐兵北魏,结果却大败而归,因而留诗叹息,其中有一句如此写道:“北顾涕交流。”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说的不止是宋文帝,也是眼前举国贸贸然蠢蠢欲动的现实——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焉知过去的一切,不会昨日重现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廉颇晚年的一段遭遇,当时这位昔日名将已被弃用很久,赵国困境当前,便想着重新启用他。
垂垂老矣的廉颇,特意在使者面前表演了一场吃播秀,饭斗米,肉十斤。
不仅如此,作为这场会面的重头戏,廉颇还特意披甲上马,威风不减当年。
一切都很顺利,赵王有心,廉颇有意,眼看着好事铁定成就。
没错,事情发展顺利的话,廉颇将军确实可以王者归来,甚至极有可能改写历史的——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赵王派出的使者,带出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这句话用现在的话翻译下,画风可能是这样的:
“老廉将军老是老了,但胃口还真不赖,不过呢,他在与我一同用餐的时候,哎呀呀,短短功夫,就三次大便失禁……”
果然,这是一顿有味道的饭局!
赵王不知道的是,使者之所以如此回报,是因为廉颇的仇人郭开,早已提前用重金收买了他,让他想方设法诋毁廉颇。
可叹一代名将,就这样寂寞地离场,本可以再绽光芒的最后机会,被悄悄地扼杀在摇篮中,还顺手被无情地泼上了莫须有的脏水。
也是,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赵王又怎么可能放心将国家的未来交在他手中呢?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个问题,廉颇知道,六十多岁的辛弃疾也知道,可惜,手握重权的在位者,不会真的知道。
历史,果然在这里一模一样地重演了。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于辛弃疾而言,曾经抗金的过往,也只能成为惆怅的回忆,消散在历史的天空中,不会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
结语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辛弃疾写下这句的时候,心中的无奈和叹息,想必是再大的风雨,也吹打不去的。
在众多往日英雄豪杰的身上,辛弃疾无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历史惊人的相似——然而,越是如此,他可能会越加苦恼——历世历代的惆怅抱撼,重重叠叠,定然会一股脑地全压在他的心头。
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孙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廉颇……这一刻,和怅然若失眼目深邃的辛弃疾,终于身影渐渐融合在一起。
未来会如何呢?他辛弃疾个人的命运,以及整个民族的命运,又究竟会何去何从?
没有答案的答案,真的会比所有的答案更让人揪心。
这,决不仅仅是辛弃疾一个人的困局,也决不应该是他辛弃疾一个人的困局。
何俊